五、随顺佛教、佛意、佛愿

五、随顺佛教、佛意、佛愿
若能信受弥陀救度的呼唤,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者,即是随顺佛教、佛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我们如果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是有三个随顺:随顺释迦牟尼佛在《观经》所教导,就是最后舍定散二善而专称弥陀佛名;也是随顺十方诸佛在《阿弥陀经》所证诚的只要念佛必定往生,这就是随顺佛意;也是随顺《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所讲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能够这样的话,才能成为真佛弟子,不是假佛弟子。善导大师关于真佛弟子,有所谓“深心释”。

如大师“深心释”言(《圣教集》648页):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这段话读起来很有味道,而且也很令人感动,让我们晓得要怎样面对阿弥陀佛,要跟阿弥陀佛建立怎样的关系。

这句“仰愿一切行者等”,“仰愿”,词意是善导大师把我们看成上位的人,是下面的人对上面的人的一种盼望。这是善导大师的悲心,也是善导大师自信教人信的展露。

善导大师欣慕极乐世界,知道唯有舍离娑婆、往生极乐,才能快速成佛。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高妙报土,一般菩萨都不能以自己的力量进去,何况我们这样只有业力、毫无修行功德之力的凡夫?但是善导大师知道,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能往生弥陀净土,他有这样的愿望,也希望芸芸众生跟他一样,所以说“仰愿一切行者等”,这就是自心所慕,告有缘众,自信教人信。

那“仰愿”的内容是什么呢?是希望我们能够“一心唯信佛语”。

这一段可说是在解释“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中的“深心”。“一心”就是“至诚心”的意思,也就是很专、很纯,“专、纯、至”就是一心。“唯信”就是“深信”。

“唯”在佛语有三个意思:拣持,决定,显胜。

“拣持”就是分别高低,然后选择、持守高的。拣去、舍掉其他菩萨不了义的教导,持守佛所说的。因为佛至高无上,智慧、慈悲都到了极顶,他所讲的法,一定是了义、可靠的,至于还在各阶位的菩萨所讲的法,尚未达究竟了义,所说若与佛所说相违,就不能相信,因此这里说“一心唯信佛语”,如此可以免去一切不必要的干扰,决定信佛的话,唯一信佛的话,佛所讲的才是最高至圣的。

“佛语”,佛是指哪一尊佛呢?是指释迦牟尼佛,也是指十方诸佛,当然更是指阿弥陀佛。

“不顾身命,决定依行”,我们应该深信到什么地步呢?要信到连生命都可以舍掉,这才是真正的深信,“不顾身命,决定依行”,这是显示深信的相状。

舍财舍身喻
人的存在,离不了“财”,但是,所谓“财不如身,身不如命”,为了生命的存在,可以舍身,为了身体的存在,可以舍财。譬如为了保存生命,必须截肢,那就截肢,截掉双腿,截掉双手,甚至肝坏就割肝、胃坏就割胃,不然生命就危险了;如果能够舍财消灾的话,就舍财消灾,不然就伤身了。所谓“为命舍身,为身舍财”。

那我们的身是什么?是造罪之身;我们的命是什么?是轮回之命。所以,更彻底来说,为了我们的法身慧命,即使赴汤蹈火也应该勇往不退,所谓“进则极乐,退则地狱”,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

设有大火,充满三千大千世界,要当过此,闻是经法,欢喜信乐,受持读诵,如说修行。所以者何?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若有众生,闻此经者,于无上道终不退转。
可是呢?

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又说: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
意思是说,即使三千大千世界充满大火,为听闻这样的法,我们也要越过这三千大千世界的火海,虽然辛苦,甚至牺牲生命,但也是值得的。如果不越过这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将来必定遇到比这更猛烈的地狱之火,而且无穷无尽,何况越过三千大千世界的大火能成佛,没有越过就永在比这更猛烈的火炎之中。所以,这是值得的,因为舍掉了造罪之身、轮回之命,而成就了法身慧命。

再者,我们这个法门是易行道,也不需要越过大火或者牺牲生命。何况以我们凡夫的分际,真能不顾生命吗?男人则贪儿、贪妻,女人则贪儿、贪夫,而且念念五欲,哪能不顾生命呢!所以,真能不顾生命、以生命来换取我们法身慧命的,就是阿弥陀佛。

我们难以赴汤蹈火,阿弥陀佛为我们赴汤蹈火;我们无法不顾生命,阿弥陀佛为我们牺牲生命,以他的生命换回我们的解脱,换回我们成佛的法身慧命。

《无量寿经》就说: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华严经》也说:

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佛菩萨要成佛就是这样,以他们自己做人质,到地狱里换地狱的众生出来,而自己在地狱里代替众生受苦。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为我们舍头目脑髓,舍身喂虎,割肉喂鹰,为我们积植无量德行,等于是代替我们到地狱做人质,无条件换我们出来呼吸新鲜空气,甚至到极乐世界去享受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不是我们不顾生命,而是阿弥陀佛不顾生命。

我们的生命,阿弥陀佛不是以重金所换,而是以佛命所换,以他的佛命换我们的成佛。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这就是“三佛三遣三即”。

佛不只是指释迦牟尼佛,也是指十方诸佛,更是指阿弥陀佛,三佛都要我们“舍”。舍什么?舍杂修杂行,舍少善根福德。

《阿弥陀经》说: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所以,我们要舍少善根福德。

《阿弥陀经》说我们要“执持名号”,所以我们要执持名号,“佛遣行者”就是“执持名号”。

这些经文虽然是在《小经》所讲,可是也是十方诸佛所证诚的,因此等同十方诸佛所讲;而根源是阿弥陀佛的愿,所以也是阿弥陀佛所讲。

“佛遣去处即去”,“去处”指哪里呢?指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要舍离娑婆,前往极乐。“去”就是前往的意思,极乐世界是我们前往之处,就好像《观经》里释迦牟尼佛以神通使韦提希夫人选择极乐世界,韦提希夫人当下向世尊表白:

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十方世界都有佛土,十方佛土都是佛的清净土,没有污秽相,没有罪恶相,而且充满着灿烂的光明,可是韦提希夫人为什么选择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里呢?因为极乐世界清净、光明,又超越十方世界。这即是“佛遣去处”。

“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教、意、愿”有两种解释。

“教”,释尊在《观经》所教;“意”,诸佛在《小经》所证诚;“愿”,阿弥陀佛在《大经》所发愿:这是第一种解释。

另一种解释是指阿弥陀佛的“教、意、愿”,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意、愿”,也是十方诸佛的“教、意、愿”。因为一佛一切佛,而且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七愿即是“诸佛咨嗟愿”,阿弥陀佛成佛了,释迦牟尼佛与十方诸佛自然异口同音来遣使我们。

再者,十方诸佛都是华光出佛,他们必然是呼唤十方众生专称弥陀佛名回归极乐世界。

“是名真佛弟子”,“真”跟“假”是相对待的。什么是假佛弟子?假佛弟子就是,虽然愿生弥陀净土,可是不专称弥陀佛名,而以修其他法门的定善或散善来回向。什么是“真佛弟子”?真佛弟子是专称弥陀佛名,不靠自力,全靠他力。

“弟子”也有两种:

一是通指诸佛,别指释尊。弟对兄,子对父。所谓“学在我后名弟,解从师生名子”。释尊、诸佛已先成佛,如兄;念佛人作佛在后,如弟。释尊、诸佛使众生起信念佛,如父;念佛人信行由佛生,如子。

二是念佛人与诸佛、释尊是佛陀与弟子的关系,但是跟阿弥陀佛则是父子关系,不只是阿弥陀佛的弟子,如《般舟赞》所说“父子相迎入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