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十八愿之眼、肝、神
在我们看来,或许觉得“只是白纸黑字,就这四十八个字而已,毫不起眼,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可以感动的呢?”那是因为我们是无眼人,没有眼光。法然上人有眼光,英雄识英雄,所以他感动得流泪,并且哽咽赞叹。
只有真理才必须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只有真理才是我们的眼、我们的肝、我们的神。因为只有真理才是“真”,其他非真理的就是“假”。
所谓“眼”,看经要有看经眼,读经要有读经眼。如果没有读经眼,例如一部《阿弥陀经》,我们从“如是我闻”到“作礼而去”,经文句句都读了,都背了,可是却不知道经文是在讲什么,这样有看、有读、有背诵,等于没有,这就是缺乏读经眼。所以,眼睛很重要。如果没有眼睛,是非黑白不辨,东西方位不明,举步不晓得要往哪里去,落坑落堑,堕落恶道,都是因为没有眼睛看出是非善恶,不明白何者当行、何者当止。若有眼睛,就能看清事物的真假,而不致于迈向险途了。
法然上人说这四十八字是眼睛,等于是能够看出四十八愿当中的根本核心。背诵四十八大愿的人,若没有眼睛,就不晓得根本愿是在哪一愿、是什么意思。因此,看四十八愿必须有看四十八愿的眼睛。
“肝”就是心肝的意思,以“肝”字代表身体最重要的器官。有这个器官,人就能生存;没有这器官,人就会死亡,不能存活。表示这四十八个字是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根本愿的正确解释,有这个解释,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愿就活起来了。如果没有通过善导大师这一段文的解释,恐怕就不能掌握四十八愿的根本愿——第十八愿的真正意思,那岂不是四十八愿,尤其是第十八愿就被埋没了吗?就如同虽然有身体,但却无“神”,这个身体就是行尸走肉,徒具躯壳,没有生命。
法然上人说,这四十八个字是四十八愿的生命、四十八愿的神。这是无比的赞叹,也表示最重要的核心都在这里了,因此又说“应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称于口”,经文、法语要想记住不忘,就要通过嘴巴去读诵;虽然默记也可以,但总不如张开嘴巴念出声音,才容易记得。所以,背诵经文的时候,要张开嘴巴念出来,所谓“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尤其是意业又加上口业的话,全身的力量才能显透出来,所以这里说要“称于口”。
“浮于心”,要记在心中,常常去回忆它。
“寓于目”,要常以眼睛来看,显示它很重要,要时刻不离开我们念佛人之身。
法然上人在那个时代,被称赞为大势至再来,智慧被称赞是文殊菩萨示现,这样的人物所讲的语言,肯定有他的道理。法然上人有关这一段的完整文字是这样的:
善导和尚《往生礼赞》引本愿文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这段法语虽然很短,但是内容非常精要,明确,让念佛人一看就很有安慰,很有法喜,发自内心、主动地想念佛;而不会觉得念佛很勉强,很枯燥,不晓得为什么要念佛。
阿弥陀佛成佛之后,他的愿就有了力量。阿弥陀佛为什么成佛?阿弥陀佛成佛只有一个原因:要救度十方众生。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就是“我若取正觉,十方众生就必定往生”。因此,阿弥陀佛是在已完成了十方众生的往生之后,他才成佛的,如果他还没能完成十方众生的往生,肯定不能成佛,即使有佛的资格,他也要舍掉。而如今阿弥陀佛成佛了,自然也成就了十方众生的往生。
成就在哪里?在这句名号里。
为什么在这句名号里?因为阿弥陀佛是要以名号来度众生的。
为什么要以名号度众生?因为只要众生称念,就必得往生,很容易,所以阿弥陀佛才成就名号度众生。因此,法然上人这里就说“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阿弥陀佛以佛眼,时时刻刻观察十方世界,仔细地、巨细靡遗地详细看,“有谁在念我?”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竖起耳朵仔细地听,“有谁在念我?”
所以,一称一念的人,阿弥陀佛没有不看到的,没有不听到的,没有不知道的。因此,我们念佛都是功不唐捐的。阿弥陀佛现在以光明来保护我们,临终以光明来摄取我们。所以,也只有法然上人能对这四十八个字这样赞叹,我们都赞叹不出来。就好像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赞叹说“阿弥陀佛啊!你是诸佛中之王,你的光明是诸佛光明之中最尊第一的、无比的,是十方诸佛都不及的”,这也只有释迦牟尼佛才赞叹得出来,连弥勒菩萨都还要低着头仔细地听,说“是的,是的,我不敢怀疑”,何况我们呢!
称名兼观佛问答
接下来我来说一个故事,也是关于这四十八个字的,这则故事辑录在《法然上人全集》第500页。全文是这样的:
或时有镇西僧,行脚之次访吉水庐(法然上人住处),师适念佛在道场,侍者迎而相对。
行者问曰:“称名之时,系心于佛相好,可乎?”
侍者答曰:“此实可也。”
师排道场户,言曰:“源空(法然上人)不然。唯思‘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文而已。顾以我分际,纵观佛相好,实非是如说观。不如深凭本愿,口称名号之为胜也,是则真实之行。”
古代的京都是佛学重镇,路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行脚僧。京都的东边有山,西边也有山,北边则有比叡山,是出家人最多的地方。法然上人最早也是在比叡山出家修行,后来离开之后,从比叡山下来,最接近的就是东山。东山那里的寺院也很多,当时法然上人在东山吉水的一个道场引导大家学习净土。有一天,镇西有一位出家人来法然上人驻锡的这个道场参访,侍者出来迎接招待他时,他就问了:“当我们称名念佛的时候也兼观想佛的相好,可以吗?”
接待的侍者就说:“可以啊!”
法然上人在里面听到了,立刻毫不迟疑、毫不苟且、毫不等待地把门打开,说:“我法然不是这样,我只是想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这一段文而已。”也就是说,不必兼观想、观相,只要称念就可以了。
法然上人又说:“顾以我分际,纵观佛相好,实非是如说观”,意思是说,就我本身的根机,即使要作十三种定观也好,或者是散乱心地观想也好,都不是实在的在观,都是观不出来的,都是混乱的、不能成就的。
“不如深凭本愿,口称名号之为胜也,是则真实之行”,不如彻底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专称弥陀佛名,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这段话也是讲得铿锵有力。如果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观想,观想佛相,观想莲花,观想佛的光明,或者观想极乐世界的庄严,其实这些都不需要,而且我们也观不来。
人不能一心两用,信要专一,行也要专一。念佛本身就直接跟佛的本体接触,一旦融入佛的本体当中,就直接跟弥陀的根本愿相应,合乎佛愿、佛心。
其他法门或许要兼修,譬如密宗,需要三密相应,一方面打坐、结印,一方面要专心持咒,同时要一心不乱地观想本尊。可是我们不需要,只要专一念佛。
那念佛要怎样才能少杂念呢?就是自念自听,念得清楚,听得清楚,清楚地念,清楚地听。要诀就是一个“清楚”,此外都是杂修杂行。
《法然上人全集》第291页也有一段法语,很简短:
唯思“本愿不虚,称念必生”之外,心无所系也。
只是依善导大师所开示的这段法语(四十八字愿成释)所讲的“本愿不虚,称念必生”,此外心中不存其他的思想观念。刚刚讲“大道至简”,信仰就是这样,如果信仰很杂、很深、很玄,已经离开大道、离开真理了。大道其实是很平常的。
一般讲“平常心是道”,当然,“平常心”通常是指不计较、不分别,无我、纯净的境界。不过,我们这里所讲的平常心,是说不用找玄妙、艰难的,就老老实实念这句名号,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