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字之意
以上是就本愿的三心(三信),以及人心的重要先做说明,接着来解释“安心”这个“安”字。
“安”,如果依照辞典来看,有多种意义,简要来讲,有安定、安稳、安全,或者安静、安宁、安平,或者安置、安放。如果从象形文字来看,上面有个“宀”,这个“宀”就是家的意思;“宀”下面有个“女”字,也就是说女人在家叫作“安”。女人有家可归就安,无家可归就不安,不安则危,所以,女人不能随便在外面抛头露面。“安”跟“危”是相对的,安则不危,危则不安,所以,凡事要先求安,学佛更是如此。
《法华经》说: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无量寿经》说:
彼佛国土,清净安稳,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
《阿弥陀经》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跟极乐是相对的,娑婆无安、无乐,有苦、有畏;极乐安稳、安乐,无苦、无畏,是“但受诸乐”。因此,我们的心要安置、安放、安定在哪里呢?当然要安定、安置、安放于极乐世界而不动摇。
安定义
那这个“安”在这些形容词当中,是属于哪一个呢?是属于“安定”的意思。善导大师《般舟赞》就说:
安心定意生安乐。
将我们的心安定于极乐世界不动摇,不改变,誓毕此生愿生极乐不退转。
“安心定意生安乐”,这其实也是人生的目的,也是学佛修行的目的。
安心为先
人的一生凡事都先求安,所谓“安身立命、安居乐业、安身办道、身安道隆”。“身”安了,“心”有归依、归宿了,才能营办各种事业。《大学》一开始怎么说呢?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对我们来讲,学佛即所谓“信愿行”,“信”是摆在最前面的,如果只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这还不够。要信: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所建设的家园,极乐世界就是我本来的故乡,是我自性、真如的家乡。要这样信。
同时要信:阿弥陀佛是一位救度众生的佛,他的存在是为了救度我,他能够救度我、愿意救度我。《无量寿如来会》就说“救世法王”,我们如果能信受弥陀救度,今生就获得了往生决定。
净土法门要先这样信,把我们的心安置、安放、安定在这样的内涵上,这才是真正的“安心”。
儒家说“知止而后有定”,“止”是止于至善,所谓“真善美”。其实,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就是真善美的结晶,名号开展出来就是极乐世界,再开展就是十方诸佛。十方诸佛也好,极乐世界也好,都是阿弥陀佛的悲愿所成就的。阿弥陀佛的悲愿凝结成至善的六字洪名,也凝结成我们的归宿极乐世界,然后开展而成十方诸佛来劝导十方众生回归极乐世界的真如家乡。所以,“止于至善”对我们来讲,就是“专一念佛”,以阿弥陀佛作为我们归命的对象,以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作为我们安身立命的归宿。“知止而后有定”,晓得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建设好了依止的地方,我们就会安心,因为安定了。
所以,凡事以安心为本,以安心为先;先有安心,然后依序渐进,才有起行、作业。归向极乐,止于极乐,将我们的心安住在极乐而不动,安定下来,不再六道轮回不止。就如善导大师在《观经疏·定善义》中所说: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
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
这段偈子读起来可说很悲叹,但也让我们晓得一个方向、归宿。
“归去来,魔乡不可停!”往生极乐世界就等同回家,所以说“归去来”。
不往生极乐世界就一定在六道轮回,六道是魔乡,不是我们的家乡。病是魔,死是魔,烦恼是魔,造罪造业、受苦受难也是魔;既有内魔,还有外道的天魔,整个六道都是魔乡。其中,对弥陀救度的疑心、不信,更是魔中之魔。虽然今生我们得到人身、遇到佛法,可是千万不能这样想:“我下辈子再当人,甚至现出家身,一闻千悟,广度众生。”也不可以这样想:“我只求生天之乐。”也不能认为:“成佛本来就要三大阿僧祇劫,不可以求一世速成。”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归去来,魔乡不可停”。
“旷劫来流转,六道尽皆经”,生生世世,直到今生今世,我们可以说上天堂、下地狱,来来去去不晓得有多少次了,曾经当过出家人,也曾经当过高僧,当然也曾经当过寻常老百姓,也曾经当过五逆谤法的大恶人,所以,天堂也去过,阿鼻地狱也堕落过,可说苦不堪言,因此善导大师说“到处无余乐,唯闻愁叹声”。
“毕此生平后,入彼涅槃城”,难得今生生而为人,又遇到佛法,更难得遇到净土法门,所以一定要把握眼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缘,将此心安定于极乐,即所谓“厌秽欣净”。这样心就有一个归宿,就安定了。
“安心”这两个字来自哪里呢?来自善导大师的《往生礼赞》。《往生礼赞》可说是净土法门最早的一部拜忏的书,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只有《往生礼赞》没有在中国失传,因为这部《往生礼赞》被唐朝的智升法师编辑在《集诸经礼忏仪》中。《集诸经礼忏仪》有上下两卷,上卷引用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的礼赞偈,下卷就全部用《往生礼赞》,因此《往生礼赞》对后代的影响非常深远。譬如北宋时代的元照大师、慈云大师都看过这部《礼忏仪》,深受启发,因此他们都提倡念佛。
《往生礼赞》
《往生礼赞》分为“前序”“正赞”和“后序”三个部分。中间的“正赞”就是六时礼忏,也就是把白天、晚上各分为三个时段,每个时段都唱偈颂,然后礼拜,目的就是赞叹佛的圣德,希望由此而消业障、增福慧,同时也惕励自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正赞”可以说是《往生礼赞》的主体。
可是,关于净土宗的宗旨与核心教理,却不在“正赞”的六时礼赞里面,而是在“前序”和“后序”中。为什么?因为六时礼赞偈文主要是作为六时礼拜所称念,并没有开示有关愿生极乐世界的安心,同时,偈文当中说到念佛的也很少,因此善导大师就特别在前面撰写序文,教导修六时礼忏愿生净土的人怎样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的安心。
愿生极乐世界的人,如果心不安,即使常常做礼忏,还是会认为往生不定,心一定会忐忑不安。因此在六时礼赞的前面就先说明安心、起行、作业。
有关“序”,法然上人就说:“凡序者,略述一部大意。”一本书的序文,都先简略说明这本书的重点、大意,善导大师《往生礼赞》的“前序”也是一样。
“前序”有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略述造意”,简略说明写这部《往生礼赞》的目的,也就是“劝一切众生愿生极乐,而造六时礼赞偈”,又说“唯欲相续系心,助成往意;亦愿晓悟未闻,远沾遐代耳”,意思就是说希望此心能够系念不断,使得往生确定,同时也让没有听到的人能够领悟,并把这个法门流传到未来。
第二个部分是以四个问答来开示净土法门的要义,其中第一个问答和第四个问答是重点。第一个问答所说的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安心”中就谈到三心,三心中的“深心”是第一个问答的核心,也是整部礼忏的核心,而此核心也是整个净土宗的核心、宗旨。知此,则知净土宗;不知此,则不知净土宗。
“后序”则有“四十八字愿成释”,与“前序”的“深心释”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往生礼赞》这部书有一贯的思想、宗旨,也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第一个问答说:
今欲劝人往生者,未知若为“安心、起行、作业”,定得往生彼国土也?
所谓“心、行、业”,意思就是说,现在要劝人往生极乐世界,不晓得应该怎样安心、起行、作业才能确定往生极乐世界。善导大师就回答:
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
接下来就是解释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其中“深心”的内容,我来念一遍: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这里说“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这样讲起来,不管是三心、四修、五念,还是所有教理,都归结、浓缩到这里,也就是“称佛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往生礼赞》“深心”与《观经疏》“深心”的意思一样,都是两种深信。《观经疏》的两种深信说: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两种深信,可以说是净土法门的根本。有了这两种深信,就是真正的阿弥陀佛的弟子;没有这两种深信,就不是阿弥陀佛的弟子。为什么?因为没有真正相信阿弥陀佛的愿心。
第一个问答的“安心、起行、作业”,“安心”就是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行”就是“五念门”:礼拜门、赞叹门、观察门、作愿门、回向门(之后善导大师将其归纳成为五正行)。“作业”就是“四修法”:第一恭敬修,第二无余修,第三无间修,第四长时修;前三修都是毕命为期,誓不中止,贯穿而言即“长时修”,这就是四修法。
学圣道门也好,学净土门也好,都要安心、起行、作业。净土门的安心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起行就是五种正行,尤其是正定业;作业就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所谓三心、五念、四修,这是就净土门来讲。若对圣道门来讲,安心就是要发菩提心,起行就是要行菩萨道,然后修六度万行。
安心的本体即深心
净土宗“安心”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三心”,“三心”其实就是“一心”,“一心”就是“深心”;“深心”就是“真实信心”,真实信心之体就是“机法两种深信”,这个信就是“安心”,亦即“安心决定、信心决定”;而这个信的体,就是四十八字愿成释最后八个字的结论——“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对此无一念之疑,这就是“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