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心”——三心、三信

一、“安心”——三心、三信
第十八愿的“三心”,也叫“三信”,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总的来讲叫“安心”。第十八愿的“三心”和《观经》所讲的“三心”,内涵是一样的。《观经》上品上生说: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人发起三种心,就往生决定了。哪三种心呢?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三心”时就说: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修任何法门,只要具足这三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或是修诸功德也好,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里是有分别的,也就是说,念佛是正定业,其他属于杂行,不过因为他具备三心,有回向发愿心,因此就成为净土之行,所以说“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有愿,有行,那就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的。

《观经》所讲的三福也好,十三定观也好,都必须具备三心,如果没有三心,就不能往生。

其实,念佛是往生之行,是自自然然的。可是众生因为有执著分别,譬如执著这个世间,念佛只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而不想求生极乐世界,那就不能往生。当然,大部分的念佛人都是有愿生之心的。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说: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这里讲得很恳切,条件很明确,也就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全部具足这三心,即使少了一心也不能往生,可知三心之重要。

但即便如此,善导大师解释本愿文时,大多仍是略掉三心。为什么呢?其实,虽然略掉,等同没有略掉,反而让人容易掌握。

三心向来很被重视,所谓“深信、切愿、笃行”“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通途色彩净土法门所强调的。当然我们也强调,只是“信”的内涵不同;因为“信”不同,“行”也就不同,这是必须注意的。

三心属意业
还有,本愿的三心——“至心、信乐、欲生”,与《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在身、口、意三业之中,都是属于意业,也就是第六意识。有一句话说“未发口业,意业先定”,如果对象是人,我们心中所想的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是不知道的;可是对于鬼神,对于佛菩萨,只要我们起心动念,他们就听到了,等同起念是有声音的。

有表业、无表业
所谓“业”,分为“有表业”和“无表业”。“身业”是做出来大家眼睛看得到的,“口业”是讲出来大家耳朵听得到的,这叫“有表业”。“意业”,内心所想的,因为没有表现在外面,所以叫作“无表业”。虽说无表业,人不知道,但鬼神、佛菩萨都是知道的。

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对意业就解释说: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发语独为最”,身业的举动以及口业的语言,都是来自第六意识意业,所以第六意识是最先的。

“引满能招业力牵”,由于有这个起心动念,之后的言语、行为便能导致生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这叫“引业”;出生在那一道之后,是好与不好,圆满不圆满,这叫“满业”。因此,引业也好,满业也好,都是由我们的意业所牵引的,所以说“引满能招业力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