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略安心之意

第一节 略安心之意
略安心者,有何意乎——《净土随闻记》以问答释言(《法然上人全集》50页):
或人问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师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诸弟子问答》亦言(《法然上人全集》612页):
问:善导和尚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答:“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即安心也。
法然上人既有此释,简要明了,当下信受便是,后人异释,未见此文故,不必采用。
这两段文内容一样。

《净土随闻记》收录于《大正藏》第83册第239页,编于《法然上人全集》第487页到第506页,共有23条,是势观法师所记录的。势观法师就是法然上人晚年的侍者,长时陪伴在法然上人身边,《随闻记》就是势观法师亲自听法然上人所讲的,或者从旁听闻,而将其像格言一样一条一条简要明了地记录下来,之后辑录为《净土随闻记》。

第一段问答开始说“或人问曰”,“或人”就是有人,这个人到底是谁呢?应该是法然上人的弟子,也有可能是势观法师自己提问的,总之就是法然上人的弟子。他问:“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释本愿文”就是解释第十八愿的内容。略掉了安心的内容而没有解释,到底有什么原因?

善导大师最重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五部九卷很多地方都在解释第十八愿,善导大师“略安心”,当然一定是有原因的。

善导大师释本愿文有很多,这里所讲的是哪一段呢?是指“四十八字愿成释”。此释文不但解释“本愿”的内容,同时也解释“本愿成就文”的内容。这四十八个字刚好也显示四十八愿的根本、核心、精华,所以特别有名,也特别受赞叹。

“四十八字愿成释”可分成前后两段,各二十四个字,前面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后面二十四个字解释第十八愿成就文。前段解释第十八愿是略过了安心,“安心”是指第十八愿之“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称为“三心”,也叫作“三信”。我们将二文比照一下:

第十八愿本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十八字本愿释文: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这二十四个字当中,前面八个字解释第十八愿的“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可是接下来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善导大师并没有解释,只说“称我名号”,而“称我名号”是第十八愿所没有的,这就是加减文,减掉、省略“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而加上“称我名号”;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也与第十八愿一样。第十八愿最后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也省略掉没有解释。其实不只这一段文,凡是解释第十八愿的法语,善导大师都略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为何省略这八个字,前面已有说明。

释文省略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这“三心”。“三心”也叫“三信”,总的来讲就是“安心”,对第十八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会省略掉呢?一定有其理由。法然上人回答说:“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佛法所讲的“知”,往往涵盖着“信”,甚至“如是我闻”的“闻”也涵盖“信”,所以法然上人就说,只要相信众生称念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这样自然就具足三心、具足“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了。如果不晓得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话,再怎样解释三心,也得不到要领,而且都不是正确的解释。

“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为了显示这个道理,所以就省略这部分没有解释。

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反而让人容易理解三心,当下能够一目了然。

这是法然上人的回答。

所谓“学问”,要“学”必须要“问”,因为在学的过程中一定有不明了的地方,如果不问而自己加以揣测的话,那恐怕会不正确。一开始如果不正确,后面就有可能更加偏离,所以,真要学,有不明了之处一定要请问善知识。而问也要问的得体,不是随便想随便问,要会问。

同时,也要问对人。比如有关善导大师解释本愿文略安心一事,如果问其他人,对方可能不会回答,或者回答得不正确,或者所答与善导大师本意是相反的,就有可能让人认为善导大师断章取义,或者认为善导大师自立私意,这就偏离了。八百多年前,法然上人完全依善导大师的净土教理创立净土宗,研究善导大师净土教理最为正确深入的,就是法然上人,所以,这一问是问对人了。

“略安心者,有何意乎?”当然,所略之因,法然上人已经解答得很简要明了了,离开法然上人这样的解答,所解答的与法然上人不一样的话,就未必是正确的。不过,我们所要探讨的,是此问答之来龙去脉,也离不开法然上人所解答的含义,只是让大家从各方面进一步来了解。

一、“安心”——三心、三信
第十八愿的“三心”,也叫“三信”,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总的来讲叫“安心”。第十八愿的“三心”和《观经》所讲的“三心”,内涵是一样的。《观经》上品上生说:

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意思就是说,只要念佛人发起三种心,就往生决定了。哪三种心呢?就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善导大师《观经疏》解释“三心”时就说:

三心既具,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
修任何法门,只要具足这三心,不管是念佛也好,或是修诸功德也好,都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是,这里是有分别的,也就是说,念佛是正定业,其他属于杂行,不过因为他具备三心,有回向发愿心,因此就成为净土之行,所以说“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也”。有愿,有行,那就必定往生,不可能不往生的。

《观经》所讲的三福也好,十三定观也好,都必须具备三心,如果没有三心,就不能往生。

其实,念佛是往生之行,是自自然然的。可是众生因为有执著分别,譬如执著这个世间,念佛只是为了世间的利益,而不想求生极乐世界,那就不能往生。当然,大部分的念佛人都是有愿生之心的。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就说: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这里讲得很恳切,条件很明确,也就是说,要往生极乐世界,必须全部具足这三心,即使少了一心也不能往生,可知三心之重要。

但即便如此,善导大师解释本愿文时,大多仍是略掉三心。为什么呢?其实,虽然略掉,等同没有略掉,反而让人容易掌握。

三心向来很被重视,所谓“深信、切愿、笃行”“信愿行三,如鼎三足,缺一不可”,这是通途色彩净土法门所强调的。当然我们也强调,只是“信”的内涵不同;因为“信”不同,“行”也就不同,这是必须注意的。

三心属意业
还有,本愿的三心——“至心、信乐、欲生”,与《观经》的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在身、口、意三业之中,都是属于意业,也就是第六意识。有一句话说“未发口业,意业先定”,如果对象是人,我们心中所想的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别人是不知道的;可是对于鬼神,对于佛菩萨,只要我们起心动念,他们就听到了,等同起念是有声音的。

有表业、无表业
所谓“业”,分为“有表业”和“无表业”。“身业”是做出来大家眼睛看得到的,“口业”是讲出来大家耳朵听得到的,这叫“有表业”。“意业”,内心所想的,因为没有表现在外面,所以叫作“无表业”。虽说无表业,人不知道,但鬼神、佛菩萨都是知道的。

玄奘大师在《八识规矩颂》中对意业就解释说: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动身发语独为最”,身业的举动以及口业的语言,都是来自第六意识意业,所以第六意识是最先的。

“引满能招业力牵”,由于有这个起心动念,之后的言语、行为便能导致生在六道之中的哪一道,这叫“引业”;出生在那一道之后,是好与不好,圆满不圆满,这叫“满业”。因此,引业也好,满业也好,都是由我们的意业所牵引的,所以说“引满能招业力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