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乘我愿力”彰显他力

七、“乘我愿力”彰显他力
这份讲义共引用三段善导大师第十八愿取意之文来解释第十八愿。其中《观念法门》所讲的第十八愿取意之文有“乘我愿力”四个字。整段文为: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我们看补充讲义:

乘我愿力——此句贯前后文,以彰他力;亦即依佛誓愿强力,使称念者得往生。
“乘我愿力”贯穿前文“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也贯穿后文“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沙粒巨石喻
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凡是愿生弥陀净土的众生,都必须靠弥陀愿力及弥陀佛力、功德力。只要靠弥陀愿力,任何众生都能往生成佛。若不靠弥陀愿力,任何众生都不能往生成佛。一粒沙或万吨巨石能否到彼岸,与重量无关,关键在于乘船否。任何圣凡善恶众生能否往生成佛,与罪福多少、修行久近无关,关键在于乘佛愿力否。乘佛愿力,万人万生;不乘佛愿力,万中无一。如何乘佛愿力?非常简单容易,只要“称我名字”,亦即“专称弥陀佛名”。只要念佛,即是乘佛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弥陀广度十方众生的愿力如果不能成就,他就不成正觉。

同时,“乘我愿力”这四个字也是彰显他力。所谓他力,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与佛力,即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修行,愿行圆满而成正觉的度生力量。

“亦即依佛誓愿强力,使称念者得往生”,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有愿也有誓,誓愿成就的话,就有绝对的力量使称念者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不管称念者是善人还是恶人,只要他念佛,就必定往生。为什么?因为都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乘我愿力”这四个字,可以从三方面来讲:一就根机来讲,二就方法来讲,三就利益来讲。

(一)根机:等觉逆谤,皆靠佛力
就根机来讲,九界众生任何根机,上至等觉菩萨,下至五逆谤法,都应该往生极乐世界,也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前提是:都必须乘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否则不能往生。所以,印光大师说:

上根如文殊普贤之俦,下根如五逆十恶之辈,皆为净土法门所摄之机。
阿弥陀佛广度十方众生,佛愿宏深,不遗一物,佛力广大,普被三根,圣凡善恶都是阿弥陀佛摄受、救度的对象,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没有不往生的;若不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没有能往生的。

并不是说凡夫需要乘托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圣人就不用,不是这样的,圣凡善恶一切众生要想往生弥陀净土,都要乘佛愿力。所以,文殊菩萨的发愿偈就说: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即使是等觉的文殊菩萨,往生极乐世界也要阿弥陀佛来摄受他,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才能进入安乐国——弥陀报土,因此才说“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除什么障碍?除往生极乐报土的任何障碍,这些障碍的消除都必须靠阿弥陀佛。

文殊菩萨如此,普贤菩萨也一样。普贤菩萨发愿偈说: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所以,任何根机要往生极乐,都必须乘佛愿力,即使如释迦牟尼佛左右两位胁士,要想快速成佛,一样必须往生极乐世界;而往生极乐世界,都要乘佛愿力。

以上是就根机来讲。

(二)方法:念佛普摄上中下根机
就方法来讲,《观经》所说的修持法门,涵盖释迦牟尼佛一代大乘法门,也就是“定善”“散善”与“念佛”。

依靠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往生,这是《观经》所讲的法门,也就是“要门”,是上中下三种根机当中的上根、中根,属于善的凡夫;在《无量寿经》摄生三愿中,属第十九愿的内涵,要回向才能往生,如果没有回向就不能往生。这是间接的。

而念佛,含摄十方众生,上中下任何善恶众生都能依靠念佛往生,在《无量寿经》摄生三愿中,属于第十八愿,即使未另回向,也必定往生,因为它是往生的正因,有如是因就必定有如是果。这是直接的。

因此,定散二善摄受的众生比较少,上中的根机才修得来;念佛则是普摄上中下十方一切众生。

以上是就方法来讲。

(三)利益:念佛易行,报土化生
就利益来讲,可分“因地”与“果地”

从因地来讲,念佛是容易的法门,任何人都做得到。不仅上根、中根做得到,圣人做得到,善人做得到,连下下根罪恶生死凡夫,即使到了临命终时,也都能做得到,所以是易行道。念佛以外的任何法门,不论是定善还是散善,都属于难行道。修持难行道,必须是上中的根器,并且还要回向。因此,修持念佛法门之外的一切法门求愿往生,都不能机理双契。就是说,即使上中根器修得来——契机,但是并不符合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不契理;反过来说,既然不契理,当然也就不契机。

念佛本身就是往生的正定业,随顺阿弥陀佛的本愿,直接与阿弥陀佛的本愿感应道交。其他法门非正定业,不顺佛愿。所以,念佛可说是最为契理契机的。而阿弥陀佛是以名号功德来救度十方众生,因此就机来讲,都必须依靠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这是从因地来讲。

从果上来讲,念佛是“报土化生”,也就是往生弥陀报土,当下获得化生;所谓“果觉因心”——“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该果海,果彻因源”,这是净土法门的精髓与特色,也是乘佛愿力之所在。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以阿弥陀佛果地所成的正觉佛力、愿力,作为众生往生的增上缘,也可以说作为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往生的正因、正业、正定业。

“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念佛众生完全领纳了阿弥陀佛果地的功德,阿弥陀佛果地功德全部授给念佛众生。

纯正的净土法门必定是果地法门,是当下修当下成就的,所谓“当生成就,一世圆满”。如果是因地法门,则有次第,必须生生世世修行不退,一阶一阶往上升华,先断见惑,再断思惑,然后断尘沙惑、无明惑,如爬楼梯一般,一层一层历尽五十一个阶位,才能进入第五十二阶的妙觉而成佛。

坐电梯喻
而果地法门是横超的,就像坐电梯,只要一上电梯,就快速到达第五十二阶位。

善导大师说净土法门是“五乘齐入”,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的圣凡善恶众生,只要靠阿弥陀佛的愿力,都平等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菩萨靠弥陀的愿力往生,他们往生的机率不会比较多;我们凡夫也靠弥陀的愿力往生,往生的机率不会比较少,所以说“齐入”——齐因齐果,一因一果,因平等果平等。同一个因——称名乘佛愿力,而获得同一个果——往生成佛。

余善回向胎生报土
念佛以外的其他法门是回向功德祈求往生,所以是“报土胎生”,这在《无量寿经》“胎化段”有详细的说明。

《观经疏》“要门释”说:“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显明以定善散善的功德回向也能往生,不过也是要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怎么能往生呢?只是,这是间接的,必须回向才能往生,因为所修的因与往生极乐世界的果并不相应。而念佛是直接的,不用回向也必定往生,因果吻合。

三经唯明专念
净土宗以净土三经为正依经典,三经一致的宗旨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善导大师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所以,世尊讲定善也好,讲散善也好,目的都在于导归念佛往生,不是讲修十三观往生或者修三福往生。

《大经》的三辈也是一样,显意是讲定善和散善,可是就隐意来看,都有“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所以说是“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因此,善导大师解释三辈文就说:

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并于《观经疏》最后结论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上来虽说要门之定善跟散善,可是从阿弥陀佛的本愿来看,释迦牟尼佛宣说定善、散善的本意,是要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在这句结语中,善导大师以三辈往生文的“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来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所以,一切众生的往生都必须靠弥陀的愿力。而在所有法门当中,唯有念佛才是直接乘靠弥陀的愿力。

由以上法语可知:三经唯说念佛,三辈也唯说念佛。

名号本具德能,令众生灭罪得生
如下品罪人,苦逼失念,但以称名,罪灭往生,非自己功夫善行;名号之中,自具万德以灭罪,自具佛力得往生。
阿弥陀佛的佛力无限大,绝对大,有绝对的力量救度任何众生。所以,如果全凭佛力,则任何人都能往生,就像下品生的罪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念佛往生的呢?并不是在身心安闲,能够息虑凝心、专心致志地念佛的情况下,是在“苦逼失念”的情况下,随人的声音而念佛,这样,他一样当下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而往生极乐世界。

很明显,这并不是他的功夫,因为他苦逼;更不是他的善行,因为他一辈子无惭无愧,作恶多端,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可说完全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而往生。

所以说,名号之中自然具备万德,来消除他的万恶之罪,名号之中自然具备阿弥陀佛的力量,使得任何人只要称名就必定往生。所以,念佛就是往生的正业、正因,不需要人力去插助、帮忙。

这个意思并不是说就不用敦伦尽分、去恶行善,不是!敦伦尽分、去恶行善是学佛人应尽的本分,我们本就应该尽这个本分,只是就往生来讲,正因就是念佛。

任何人,只要老实念佛,不起情绪,不生计较,平和无诤,自能预知时至、安然往生。

念佛即是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故知:称名念佛之本身,念念都在乘佛愿力,故必定往生,故是平生业成。
念佛的本身,念念都在乘佛愿力,上尽一形的众生念了一辈子佛固然是乘佛的愿力,即使临终十念的念佛,也是乘佛愿力,都必定往生。可说念念皆乘,无不乘佛愿力。

善导大师说: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不论时节久近,不论善恶多少,只要念佛,就靠上了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说“必定往生”。也就是说,临终之机——当下临终就当下往生;平生之机——如果生命延长而继续念佛,也不失往生的身份,所以说“平生业成”。

善导大师“光号摄化”本愿取意文就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以佛愿力”,必定往生,而且容易往生。

善导大师“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之文说:

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又说:

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从这几段法语来看,只要我们专念弥陀佛名,而且是尽形寿不退转、不改变,那就念念都在靠佛的愿力,都必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很强调“专”,专念弥陀佛名,专靠弥陀愿力。专念弥陀佛名即是专靠弥陀愿力。

是故大师在此之前即言“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圣教集》466页)
它的全文是:

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上尽一形,下收十念,乘佛愿力,莫不皆往。
都是在说明念念都是靠弥陀的力量;也因为靠弥陀的力量,所以任何人都容易往生成佛。

又言“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圣教集》483页)
这是前面提到的“光号摄化之文”。

在历代祖师当中,提出念佛本身即是全凭弥陀愿力,纯然彰显全凭弥陀救度必定往生、容易往生的,只有善导大师这一脉。提出他力的目的,当然是在显扬阿弥陀佛的本愿、本怀,也就是佛心、佛愿,同时也在显示往生因果的容易与殊胜。

有他力可依靠,对我们来讲就容易。如果靠我们的力量,我们绝对没有这个力量。同时,所靠的他力,不是其他的佛菩萨,而是佛中之王、光中之尊的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光寿无二,这岂不是殊胜?所以,不但殊胜的本身容易,容易的本身也殊胜。

枝芽靠树干喻
何以“称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因众生称名本从佛愿发起,如枝芽生于树干,念念得树干之力。为显明此理,大师加“乘我愿力”四字。
为什么称念弥陀佛名就是依靠弥陀的愿力呢?因为称名是阿弥陀佛的愿,是从阿弥陀佛的愿所生,就好像枝芽是从树干所生,所以,枝芽的生长乃至开花结果都是靠树干的力量。树干与枝芽,枝芽对树干,二者互相成就,树干成就枝芽开花结果,枝芽开花结果成就树干的目的。因为树干非为树干本身而存在,是为了开花结果。

相同的,我们念佛跟弥陀的愿力也是相互彰显:由我们念佛得往生,才显示出弥陀的愿力绝对、彻底;由于弥陀的愿力是无限的、绝对的、彻底的,才使我们罪恶生死凡夫离开六道轮回,往生极乐成佛。

为了显明这样的道理,善导大师就加上了“乘我愿力”这四个字。

而昙鸾大师之“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正是同明此理。

石头乘船喻
显明念佛是乘佛愿力,最明显的就是龙树菩萨乘船的譬喻,以乘船来譬喻净土宗念佛法门是容易、轻松、安乐、快速、必定的。如同石头,即使再小,放在水面立刻沉入水底;即使再大再多,放在大船,就能到达彼岸。我们固然是罪恶生死凡夫,罪恶其重无比,在六道苦海当中永无出离之缘,可是如果有弥陀的愿力可以依靠,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度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