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出声与默念

六、出声与默念
接下来请看讲义:

出声与默念——法然上人“十二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577页):
问:念佛之人,有出声念,有默念记数,何者为宜?
答:口称是称名号,心念亦是念名号,皆成往生之业。然,佛之本愿是称名本愿,故宜出声。是故《观无量寿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善导和尚之《往生礼赞》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但使耳中闻之,皆是高声念佛。
这一段文是《法然上人全集》“十二问答”中的一则问答。

问的意思是:念佛的声音归纳为两种,就是出声跟默念,哪一种比较好、比较合适呢?

这则问答,就念佛来讲,都是属于技术性的。也就是说,每个人只要随着个人的根机去念佛就好,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或框框,甚至没有一个标准,因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不过,就细节来讲,念佛有四种声音: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默念。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都有声相,所以,归纳起来是有声念跟无声念。这两种哪一种比较合适呢?法然上人的回答内容,可分为四种:(一)总答,判定只要念佛必定往生;(二)举出第十八愿称名,显示应该出声;(三)以经论作为证明;(四)结论。

法然上人首先就回答:“口称是称名号,心念亦是念名号,皆成往生之业。”这是总的回答。判定不管出声还是不出声,都不离开名号,都是依弥陀名号的功德,都是往生之业,没有差别。这是回答的第一个内容。

接下来就说:“然,佛之本愿是称名本愿,故宜出声。”就出声跟默念来讲,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称名,所以应该出声念佛。这是回答的第二个内容。

第三,就用经典和祖论来作证明,“是故《观无量寿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是以经为证。“善导和尚之《往生礼赞》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这是以祖论为证。

第四,结论:“但使耳中闻之,皆是高声念佛”,只要自己听得到,都算是出声念佛,甚至是大声念佛。

其实,出声跟默念是一样的,出声是有声之声,默念是无声之声。这里说“但使耳中闻之,皆是高声念佛”,耳闻主要是在自己能够听得到,耳闻在心,心中佛号清楚。如果心中佛号不清楚,表示听而不闻,听而不闻就等于没有听到。所以,重点在心,只要心虔诚,都是大声念佛。

有一句话说“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人间窃窃交谈,但是天上神明觉得像打雷那么大声;暗室没有灯光,伸手不见五指,可是所做的亏心事,虽然人看不到,但是鬼神却看得很清楚,像在大灯照射之下一样。

还有一句话说“人间所做事,居心之邪正,以为没人知,冥冥有记录”,人世间所做的,不管是善还是恶,甚至暗室亏心,乃至心中所想的,尽管别人看不出来,但是冥冥中,点点滴滴都会被记载下来。

这些古语,都告诉我们应深具警惕,也显示:既然如此,我们如果转念来念佛,岂不是每一声每一句,阿弥陀佛都听到了,十方诸佛都护念了,护法龙天都欢喜赞叹了,鬼神都深心敬服了!

心念弥陀,身有光明
下面这则故事——“心念弥陀,身有光明”,编在《念佛感应录》第一集,故事文字很简短,但是内容很不可思议,令人欢喜赞叹而想念佛。

海昌村民某,有老媪死,附家人言平生事及阴府报应,甚悉,家人环而听之。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媪谓曰:“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问何故,曰:“汝心念阿弥陀佛故。”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村民不识一字,瞥尔顾念,尚使鬼敬,况久修者乎?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莲池大师《竹窗随笔》)
这则故事摘自明朝末年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的《竹窗随笔》。

“海昌村民某”就是这个村庄的老百姓,到底是男众还是女众,是年轻还是年老,并没有说,只说有一个人。这个村中有一个老太婆死了,这个老太婆虽然死了,但依然存在。怎么存在呢?她的神识会附在她的家人身上来讲平生事,讲这个老太婆所知道而其他人不知道的一些平生的事情,同时讲阴府报应的事情,而且讲得很详细。

阴间的报应我们哪能够知道呢?我们还没到阴间去啊!又没有天眼通能够看到阴间,也没有天耳通能够听到阴间受苦的声音。如果有阴间的人回来附身说话,我们就能了解阴间的事情。

“家人环而听之”,家人环绕在四周听她讲平生事,讲阴间的报应。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尤其是我们所不了解、同时却跟我们有切身关系的,那就更会好奇,重视这件事,想去了解,所以家人环而听之。

“某在众中忽摄心念佛”,那个人在大众之中,突然专心念佛。“摄心”就是专心,“摄”,就像《楞严经·念佛圆通章》所讲的“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摄心的内涵。这里的摄心表示是专心,不起妄想杂念,因为他还是跟大家在一起,还有看到被附身的人、听到被附身时所讲的话,不过内心却很虔诚,专心地在念佛。

这个鬼魂当下就赞叹说:“汝常如此,何患不成佛道。”你如果能够常常这样的话,不怕不会成佛。那个人经这么一问,觉得很讶异,“怎么这个鬼魂给我这样高的赞叹?”就问她为什么这么说。鬼魂就说了:“汝心念阿弥陀佛故。”因为你心中念阿弥陀佛的缘故啊!也就是说,只要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成佛。

“问何以知之,曰:见汝身有光明故”,“你怎么知道呢?”她就回答:“因为我看到你身上有光明。”

其实,一切众生都有光明,乃至植物都有光明,只是光明各不一样。善人有善人的光,恶人有恶人的光,当下起什么样的念头就有什么样的光。同样,诵经有诵经的光,持咒有持咒的光,念菩萨有菩萨的光。公案中那个人身上的光是什么光呢?是佛光。因为他是念阿弥陀佛显现出来的光明,如果他不念佛的话,就只有他本身心性的光、当下起心动念的光。

“村民不识一字”,莲池大师就说,这个村民没有读过书,是一字不识的乡下人,表示这个人当然不能读经,不能深入经藏,所以说“不识一字”。

“瞥尔顾念”,“瞥尔”就是当下、短时间的;“顾念”就是想念、思念、眷念的意思。也就是说,心中短时间专念这句佛号。

“尚使鬼敬”,尚且能够使这个鬼那样赞叹、恭敬。

“况久修者乎”,何况已经念佛很久、很多的人呢?不但使鬼敬,天地神明都会来赞叹、恭敬。

“是故念佛功德不可思议”,念佛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有多大?我们凡夫不可能想象得来,既然不可能想象得来,当然也赞叹不出来。

这个典故不长,但是对我们念佛人来讲,能够启发信心、增长智慧而主动地念佛。

念佛所显现的光当然是佛光,那佛光的作用是什么呢?经典上说: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作用就在摄取不舍念佛众生。“摄”就是摄护、保护,平生保护;“取”就是迎接,临终来迎。

也就是说,不管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不管出家、在家,有修行、没修行,不管是善人、恶人,不管是深入经藏有学问、有智慧的,还是不识一字,甚至是愚钝的,乃至是鬼道的众生,或者是畜生道的众生,一概不论。不论身份,不论资格,只要念佛,当下就有佛光——不只是善人的光明,也不只是天人的光明,也不只是菩萨的光明,而是跟佛相感通的光明。

也不论他信不信、净不净、知不知、求不求,就是说,不管他有信仰还是没信仰、信受这个法门还是没信受这个法门,也不管他有没有断除烦恼或降伏烦恼,也不管他心是清净还是污秽,也不管他知不知道念佛必定有光明,也不管他有没有希求念佛能够有光明,这些都不管,只要念佛,都必定有光明。

因为念佛是因,光明是果,乃是天性自然,可说不藉勉强,不求自得。

煮饭必熟、烧水必开喻
这种天性自然的道理,若以世间的现象来比喻的话,譬如煮饭,饭必定会熟;烧水,水必定会开;吃饭必定会饱,喝水必定会解渴,穿衣必定会温暖;打开开关,灯就会亮;坐飞机,就会上升天空;坐轮船,就会到达彼岸。所谓“种豆得豆,种瓜得瓜”,是一种天性自然。

播种获得收成喻
在世间,我们播下种子,若要获得收成,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可是念佛而有光明却是当下的、立即的,对人而言是这样,对畜生来说也是这样。譬如鹦鹉只是无心、惯性地随人念佛,它身上也有佛光,虽然我们人看不到,可是鬼神必定看得到;鬼神都能看得到,何况菩萨?更何况具足三明六通的阿弥陀佛,哪能不看到、不听到、不知道呢?

甚至,中阴身念佛,当下身体、境界也会改变。怎么改变?境界会成为极乐世界的境界,身体会成为极乐世界菩萨的身体。不过,既落入中阴身的话,会主动念佛的机率恐怕比较小,他若平生已习惯于念佛,将不至于落入中阴身。但是,第二十愿讲“植诸德本”,他生前曾经熏习到这句弥陀名号,虽然不是一向专称,但毕竟阿赖耶识里面有这句佛号,所以在中阴身转换的过程当中,佛号若浮现的话,当下境界就改变了;境界改变,命运就改变了。所以,中阴身念佛当然有佛光。

佛光跟佛名是一体的,佛名又离不开佛体,而佛的本体充满了无等无伦最上最胜的功德在里面,岂不是一切众生——包括中阴身——念念称名(包含心中念佛)当中都跟阿弥陀佛交融在一起,当下获得阿弥陀佛的摄取而往生!

我们行住坐卧都能念佛的话,那行住坐卧都在放光,都与佛同在。念佛有佛光,就能消业障、增福慧,就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就能保平安、获安康。同时,我们四周若有怨对、有冤家债主来讨债,或者有其他的鬼神,也能够化解怨对,甚至超度他们到极乐世界。

把念佛养成习惯
有一句话说“念佛无枉费之功”,念一句是一句的功德,念两句是两句的功德,所谓一念有一无上功德,十念有十无上功德,百千万亿念有百千万亿的无上功德,真正可说功不唐捐的,就是念佛。如果不念佛的话,必定是念妄想杂念,妄想杂念使我们身心污浊、沉重,而念佛不仅不费神,如果摄心念佛,更能使身心轻安。行住坐卧、时处诸缘,只要不动脑筋,都可以念佛,更不用花半毛钱,当然也不会亏本,可说是一本万利,有百利而无一害。

《念佛感应录》第一集共收录151则念佛事迹,其中第一则虽跟念佛无关,可是可以从中了解念佛与不念佛的天壤之别。

不谈世事,一向称名
宋朝,光孝安禅师住清泰寺,定中见二僧倚槛相语。初有天神拥卫倾听,久之散去;俄而恶鬼唾骂,仍扫脚迹。
询其故,乃二僧初论佛法,次叙间阔,末谈资养。安自是终身未尝言及世事。(莲池大师《缁门崇行录》)
按:讨论佛法 天神拥卫 若念佛者 诸佛护持
  念念在道 善神恭敬 散心杂话 恶鬼吐痰

  吾人终日 常被鬼唾 何不一向 专称佛名

  古德学佛 唯为生死 今人学佛 只作高谈

  群居终日 言不及义 好行小慧 孔子所叹
也就是说,如果念佛,天神会来倾听、护卫、恭敬;不念佛,念妄想杂念,甚至说是是非非、起情绪烦恼,或者比较、计较的话,则是天神离开、恶鬼吐痰,福消业增,引来灾厄。

念佛与不念佛,善恶立判,罪福分明。五逆十恶,但能念佛,佛也欢喜赞叹他为善男子。

有一句话说“一日修来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所以,应把念佛养成一种习惯,所谓“生活即念佛,念佛即生活”“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

可知“以称为本”之义。
然有老、病、死等,虽有称念之心,而无称念之声,亦属称名念佛,故是往生之业。

念念在定慧
接下来讲一则“念念在定慧”的故事:

欧阳公问一僧曰:“古之高僧,有去来翛(xiāo,自由自在)然者,何今世之鲜也?”僧曰:“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公深然之。
此说却是正理,如吾儒易箦(zé,竹编床席)、结缨(yīng,古代帽子上系在颔下的带子)之类,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故能如此不乱。

静春先生刘子澄,朱文公(朱熹)高弟也。病革(病情危急),周益公(周必大)往拊(fǔ,古同“抚”,安抚,抚慰)之曰:“子澄澄其虑。”静春开目微视曰:“无虑何澄?”言讫而逝。([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我早年看到这段典故就很警惕,也很受启发。

欧阳公就是宋朝的欧阳修,他是宋朝的一位大儒、大学问家。欧阳公有一天问一位出家人说:“古之高僧,有去来翛然者”,“翛然”就是来去自如,也就是说镇定、不恐惧、不慌乱的意思。“为什么这时代很少看到呢?”出家人就回答他说:“古人念念在定慧,临终安得而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临终安得而定?”古之高僧去来翛然者,因为他们都是念念在定慧,也就是起心动念很少妄想杂念,大多是正念。

所谓正念,随各自所修的法而各有不同,如果是净土法门的话,他念念在定慧的,就是这句名号,因为专念这句弥陀名号不杂修杂念,就是定;专念这句弥陀名号清清楚楚,就是慧:这就是念念在定慧。平生都念念在定慧了,当然临终也就还是在定慧,就不会散乱,不会慌乱,不会惊乱。今人念念在散乱,不在定慧,临终怎么能够定呢?欧阳修听他这么回答,就深深地肯定,觉得很有道理。

念念在定慧,对圣道修行人很重要,对念佛人同样也很重要。虽然我们愿生弥陀净土、专念弥陀佛名就必定往生,但如果平常念佛不多,妄想杂念很多,甚至动不动就闹情绪,动不动就生烦恼、起无明,喜欢计较,屡屡不平、不满,心中常不平和,这样的话,恐怕往生就会不平顺。不平顺不是不能往生,阿弥陀佛依然会来迎接,但是会有身心方面的病苦。

“此说却是正理”,作者认为那位僧人的回答是正理,而自己也引用两个实例来为这个道理作证明。

“如吾儒易箦、结缨之类”,就好像儒家有“曾子易箦、子路结缨”的典故。

曾子易箦
“曾子易箦”这个典故记载在《礼记·檀弓》。曾子将死的时候,知道所躺的草席是大夫的身份才可使用的,可是他本身不是大夫,如果他死在这个草席上面,岂不是违背了礼吗?自己马上就要断气了,必须把它换掉,因此曾子在临终的时候就对他的儿子讲,把这个草席换掉。他的儿子说:“您现在到这个地步,最好不要动,如果能够留一口气,到明天再换吧!”曾子当下就义正辞严地纠正说:“君子爱人以德,小人爱人以姑息。”也就是说,君子爱人,是以德、以道来爱他,使他能够成就这个道、这个德;如果是小人的话,不懂大体,不知分寸,同时,如果是一般观念的人,那就得过且过,就是姑息、放任。

接着曾子又说:“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我没有什么所求的,只要守正而死,那就可以了。

曾子是一个大儒家,儒家就是学君子、学圣人,儒家的思想就是三纲五常四维八德,曾子又是孔子有名的弟子,对于修持三纲五常四维八德非常纯熟,而且非常重视,可以说坚守道至死不渝,即使在危急的情况下,也不违背四维礼义廉耻。

这就是“曾子易箦”的典故。可见守礼守正的重要。

子路结缨
“子路结缨”的典故,出自《左传》。子路的个性比较刚直,儒家讲三纲五常四维八德,八德就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忠摆在第一位,子路很重视忠,为了忠于他的主人,即使明知有可能会被谋害,也义不容辞地慷慨前往,从容赴义。当他被袭害时,他所戴的帽子歪斜了,虽然即将断气,他也要把帽子扶正,绳子绑好。这就是“子路结缨”的典故。

这表示什么呢?下面就说了:

“皆是平日讲贯得明,操守得定,涵养得熟,视生死如昼夜”,他们能够临终守道,至死不渝,是因为“明定纯熟”。也就是“平日讲贯得明”,讲贯就是讲习,平日讲习研究得很清楚很明白;“操守得定”,就是实践得很实在;“涵养得熟”,对这些已经做得很纯熟了。“视生死如昼夜”,他们看生和死,就像昼和夜,看得很开,很放得下,有白天就有晚上,所以有生必定有死。临死的时候,他们能够理性面对,坦然接受,不会抗拒、排斥、留恋,或者恐惧慌乱,“故能如此不乱”。

一个人死的时候,如果有懊悔、恐惧、留恋,那一定会慌乱,不得善终。《无量寿经》说:

大命将终,悔惧交至。
一般人在死的时候有两种心境,就是悔跟惧。懊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行,没有先为临终准备;现在临终,已然来不及了。而离开这个世间之后,到底有没有下辈子?如果有的话,到底是苦的还是乐的?到底会到哪里去?就产生惧怕了。

当然,在过程当中,有的留恋家属,有的留恋金钱,有的留恋名利、地位、权势,但最留恋的还是家人,比如恩爱的丈夫、妻子,或是子孙等等。

如果学佛、念佛,就不会这样。为什么?一方面他晓得,有生必有死,再恩爱的眷属也不过是一时因缘的和合,不是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都互为眷属的。同时,有一个极乐世界是我们安乐的归处,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将来就有能力引导子子孙孙到极乐世界再度团圆,并不是永远离开。

所以,念佛人尽管未断烦恼,还有执著,但是面对临终,取舍得很清楚,不会跟一般人一样懊悔、留恋、害怕、慌乱;同时,他“操守得定”,也就是说,这句名号他都时时在心,而且“涵养得熟”,所以,临终自然就会在这句佛号上,也就是“念念在定慧”,所以“临终安得而乱”,就不会慌乱,就不会惊怕。平时贯练涵养的是什么,当下反应展现的也是什么。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尤其生死大事,更须预先准备,让其熟练深固,一旦临终,就能明定不惊,从容以对。否则,难免六神无主,惊慌失措,不得善终。

《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说:“拳拳服膺而不失。”《论语》也说:“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个道,孔门两位大儒曾子与子路,他们确确实实做到了,圆满了,令人深为敬服。

《论语》又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无。”小时候读《四书》,对这两段话就深以为然,也深有印象。因为自己俗名叫杜俊信,由于有个信字,因此从小就期盼,将来自己能有一个信仰,而且这个信仰能够让自己坚守到临终,能够完成它而不改变。“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可以说,由这些因缘,导致后来能够学佛、出家,而且找一个法门来让自己“笃信好学,守死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