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弥勒发问经》慈心等十念
接下来,“十念他义”之二:
元晓《无量寿经宗要》举出“显了十念”与“隐密十念”。以《观经》之十念称名为显了十念,下品机所修故;以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隐密十念,上品机所修故。其隐密十念者指《弥勒发问经》之慈心等之十种心,即:“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解云,如是十念,既非凡夫,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元晓大师是新罗人(新罗,韩国的旧称),是华严宗的一位大师,与善导大师几乎是同一个时代的高僧。善导大师是公元613年出生,681年往生;元晓大师是617年出生,686年往生。不过元晓大师晚年也归向净土、崇信净土。
这部《无量寿经宗要》是以《华严经》的思想来解释的,这里谈到以“显了十念”来救度下下品机,以“隐密十念”来接引地上菩萨。元晓大师举出《观经》和《无量寿经》而提出这两种十念,其中“显了十念”比较相应于净土宗。不过,第十八愿所讲的十念,对象不只是下品机,而是通于一切的根机;同时,方法最简单,功德最殊胜,并没有所谓的显了救度下下品、隐密接引地上菩萨的差别。
因为元晓大师是以《弥勒发问经》的十种慈心来作解释,并不是以净土的经论来解释净土的经典,也没有传承自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虽与善导大师同一时代,但是应该也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著作,因为他在新罗,善导大师是在唐朝的长安,相距很远,而且古时交通不便。
对于念佛,善导大师怎么说呢?善导大师说: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又说:
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
意思就是说,即使《弥勒发问经》所说的这十种慈心非常殊胜,但跟念佛相比,也是不能比的。何况它是难行道,是地上的菩萨才能学得来的;地前的众生,包括声闻、缘觉乃至三贤位的小圣,都做不来,何况我们博地凡夫呢?由此可知,阿弥陀佛所要救度十方众生的“乃至十念”,绝不是《弥勒发问经》中的这十种心的“十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