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一段文,是整部《观经》画龙点睛的地方,可以说是我们的生命,也可以说是净土宗的生命。如果不是因为持名念佛能够往生成佛,那我们能有什么依靠?如果要依靠观想才能往生,或是依靠五戒圆满才能往生,或是依靠十善圆满才能往生,那我们怎么办?因为我们观想不来,持戒、行善也不清净,岂不是永远出离无期、永远没有希望?而念佛刚好是往生的正因,只要念佛就可以往生成佛,岂不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段经文所显示的,就是我们的生命,甚至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这段经文,也是日本净土宗开宗的根据。大家可能会很惊讶,开创一个宗派是何等大事,必须有经论、判教、传承、教理组织架构,所谓“教、理、行、证”,怎么可能依短短二十一个字就开创一个宗派?《法然上人全集》里有一篇《选择集纲要》,其中一段对话就透露出法然上人是依据这段文建立净土宗的,这一段话编在第十四段,叫作“开宗根源在流通文”(《法然上人全集》815页),我来念一遍:
法然上人常向人讲的一句话便是《观经》流通分之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并说:“闻名不信如不闻,虽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
此《观经》流通分之文是整部《观经》的核心、骨髓、结晶,是净教的宗旨、方针、目足,是十六观的千里来龙在此结穴。《观经》一部的千开万阖,在于诱引群机入“一向专称”一行;弥陀本愿、世尊本怀在此。然而古今诸师未彻佛意,无择法眼,故于此经文昧而不知、盲而未见,以致解释此经,千解万释,皆误佛意,未中正鹄。独有传承昙鸾祖师之正脉、世称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释此《观经》,阐弥陀本愿正意,彰世尊出世本怀。大师解释此经文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真是一语万钧,净宗宗义,如拨云见日,朗然独照;似花落莲成,不带方便。
法然上人立宗问答
势至菩萨示现的法然上人深具宗眼、择法眼,故能依此一语而建立净土宗义。《净土随闻记》曾记载这样一段典故:
又,一时师(法然上人)语曰:一日予游月轮禅阁之馆,适山僧某来会。僧问予曰:“闻公立净土宗,尔乎?”予答曰:“然也。”又问:“依何经论立之耶?”答曰:“依善导《观经疏》中付嘱文立之。”
僧曰:“其立宗义,何唯依一文耶?”予微笑不答。彼僧还山语宝地真公曰:“空公得吾问,不能答。”真公曰:“空公不答者,非不能矣!以不足答故也。空公于我台宗,已为达人;且广涉亘诸宗,神智高迈,子也自料所问浅薄,勿敢轻蔑空公矣!”真公能知予者,圆戒法门乃予之弟子也。
诵《观经》之人何其多,独有善导大师知佛正意;读《观经疏》之人亦不少,独有法然上人依之开宗。佛法无多子,迷在永劫,悟在刹那。世尊拈花,迦叶微笑;弥陀之心,势至知之。所谓“圣人能知圣,凡夫不知圣”。
这一段文的大意是说,有一天,法然上人到“月轮禅阁”(“月轮禅阁”是当时宰相兼实公的官府,他是法然上人的在家弟子,最后也跟随法然上人出家),刚好也有一位比叡山的法师前来,这位山僧遇到法然上人,就问法然上人说:“听说你建立净土宗,是不是有这件事啊?”法然上人就回答:“是的。”山僧又问:“那么是依据何经、何论来建立净土宗呢?”法然上人就简单回答说是依据善导大师的《观经疏》最后的“付嘱文”来立净土宗。这位出家众一听,就很不以为然地说:“建立一个宗派怎么只是依据一段经文呢?”法然上人只是微笑而没有回答。之后,这位僧人回到比叡山,就跟宝地真公(宝地真公就是显真上人,也就是后来天台宗的座主。比叡山是天台宗的道场,座主相当是一宗的宗长)说:“法然上人给我这么一问,他就答不出来了。”显真上人就说:“法然上人不是回答不出来,他是不回答,原因在于他认为这种问法不值得回答。应知,法然上人是天台宗的达人,对经、律、论以及历来各宗各派都已经有很深广的涉猎,他的智慧很高深,你应该认为是自己问得浅薄,而不要去轻视法然上人,以为法然上人没有回答你就是不会回答,并不是这样的。”
所以,回答问题必须观机,机缘还没到的话,就要迂回、绕圈子,如果直截了当地回答,对方往往是不能理解的;若不能理解,就无法认同,就会导致诤论。
《观经》“付嘱文”就足以让法然上人开创净土宗,由此可见是多么重要。不过,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可知这段文背后所涵盖的是多么深广!
挈领喻
有一句话说“提纲挈领”,纲领一拿起来,整件大衣就全被提起来了。可以说,这段经文一提出来,整个净土三经,甚至列祖所开展、所传承的教理就通通掌握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