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念佛无诤,预期坐脱
《见闻录》是明末清初蕅益大师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的,其中有一篇念佛往生事迹,内容很短,但是启发意义非常大,我非常喜爱,也在效法。我用八个字作为标题:“念佛无诤,预期坐脱”。其中的几段法语,也特别写下来挂在墙上,就是:“随作务,随念佛;不与人诤,亦无怒容”。
念佛无诤预期坐脱
佛日寺释实相,中年出家,惟勤修苦行,照管常住为事。随作务,随念佛;所得即施,不留余赀;不与人诤,亦无怒容。
壬申(1632年)秋,忽一日,语人曰:“吾明日当西逝!”乃借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剃发,发未竟,已坐脱矣!
“佛日寺”是寺院的名称,这座寺院在哪里?我也不知道。但是作者蕅益大师是在苏州吴县,所以佛日寺应该也在附近,不过,从故事的最后一段来看,也有可能是在浙江。
“释实相”就是这个念佛人的法号,“释”是释迦牟尼佛的释,出家人舍掉自己俗家的姓,都以释迦牟尼佛的姓为姓。“实相”这两个字非常好,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实相就是我们的佛性,也是法性,也是空性,是涅槃寂静、不生不灭的境界。我们学佛的修行人,不管学八大宗派的哪一个宗派,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真如实相;真如实相是共同的目标,只是方法各不一样。我们净土宗是念佛靠佛的救度,被救度到极乐世界,就能证入实相,犹如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彻大悟,真如实相立刻现前,当下三明六通、百千陀罗尼完全展现。这就是实相。所以,他的法号很好。
有一句话说“登山道路各不同,同在岭上赏月光”,就好像各个法门都不同,但最终都要同证真如不生不灭的境界。善导大师《般舟赞》说:“门门不同八万四,为灭无明果业因;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八万四千法门各个不同,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为灭无明果业因”,都是为了破除我们的无明。我们的烦恼有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最后要破尽无明,无明是我们果报的业因。在八万四千法门当中,哪一个法门是顿教、是快速的呢?就是我们这个念佛法门,所以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所有其他的法门,要生生世世修行才能灭罪、证果,可是,我们这个法门只要专念弥陀佛名,就能罪灭往生极乐世界,离开三界六道轮回而成佛,岂不是这句弥陀名号如同利剑,当下就能断除无明果业因。如果不是弥陀名号的话,就表示不是利剑。除了这个法门之外的所有法门,都不是利剑。
善导大师《般舟赞》另有一句法语:“门门不同名渐教,万劫苦行证无生;毕命为期专念佛,须臾命断佛迎将。”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修行的法门,只不过是各不相同而已,可是这些法门都属于渐教,因为都要经过万劫的苦行才能证悟无生。但是,只要我们专念弥陀名号,一生都不改变,命终之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当下就离开三界六道轮回,罪业未灭而灭;当下往生极乐世界而成佛,功德未成而当下现前。
佛日寺的释实相是“中年出家”,不是童贞入道,也不是年轻时出家,是中年出家。我在孩童读私塾的时候,学过一本薄薄的《人生必读》,上面说:“月过十五光明少,人到中年万事休。”月亮过了十五,光明就逐渐减少,我们人生到了中年以后,就万事皆休。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触?
枯木喻
《人生必读》又说:“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时间一去不回头,过了一天就老迈一天,就更接近死亡,“如牛赴市,步步近死”。我们都已经过了中年,都已经进入老年了,还能像枯木遇到春天再开花结果、再回到少年的岁月吗?不可能了,一去不复返了。
所以,中年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中年代表着历经了世态炎凉、世事沧桑,尝尽了世间的酸甜苦辣、成败得失,深感人生是苦。对于红尘俗世的工作,已经感觉到没有意义,对于人世的浮华与宴乐,感觉到都是虚假与负担,所以要追求真实的安乐。何况过了中年,等于一半进入棺材,往往凡事都力不从心,精神、体力、记忆力都不如从前。真正觉悟的人,他就会看破人情世事,而来追求真实、追求安乐。有句话说“英雄到老多归佛”,英雄叱咤风云,奋斗了一辈子,拥有了功名富贵,可是最后仍是空虚一场,这个时候,他就会想要修行了。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永恒的?他就会去追求。
实相法师出家以后,“惟勤修苦行”,他的执事是修苦行、做卑微的工作。在佛门里面,有所谓“执事四十八单”,就是四十八种职务。日本怕吃苦的年轻人有所谓“三K”不做,“三K”就是:辛苦的(kitsui)、肮脏的(kitanai)、危险的(kiken)。可是,这个实相法师中年出家,他能够吃苦耐劳而勤勉、不懈怠地修苦行。丛林四十八单执事当中,有“火头”,是砍柴、捡柴、烧柴的;有“水头”,是负责担水的;有“饭头”,是负责煮饭、分配饭菜到各个殿堂的;有“园头”,是负责种菜的;有“菜头”,是负责在厨房切菜的;有“圊头”,以前没有卫生间,都是茅坑,是负责清洁茅坑的:这些都是苦差事,都是一般人所要逃避的。因为一般人都好逸恶劳,想找轻松的做。可是实相法师不是,他出家修行是“惟勤修苦行”。其实出家人在刚刚出家的时候,往往都不敢享受,都要先修苦行,因为要先消业障才能增福德,不然在人生的修行当中一定会有障碍。广钦老和尚,他是有神通的,凡是有人到他那里出家,他都告诫说:“做别人不做的,吃别人不吃的。”做人家畏惧辛苦不想做的,吃人家剩下且不喜欢吃的,就是这样来消磨自己的习气,来淬炼自己的耐力、耐性,淬炼自己刻苦耐劳的本性,以消业障、增福慧。
“照管常住为事”,照顾常住,顾前顾后,睡得比人家晚,起得比人家早。
“随作务,随念佛”,这句话非常好。作务会不会妨碍念佛?不会;念佛会不会妨碍作务?不会。在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不妨碍作务的,就是念佛法门;在所有的修行法门当中,能够不离红尘而修行的,就是念佛。所以,念佛不妨碍作务,作务不妨碍念佛。不离世间法,而能修出世法;虽修出世法,也可不离世间法。他能够一方面作务一方面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念不舍,因为他生死心切,愿生心切。如果他生死心不切,愿生心不切,就会悠悠泛泛过日子。如果生死心切,重要的事情挂在心中,所谓“切事系心”,自自然然地就会念念不舍,因为他有一件重大的事情,所以不管到了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那件重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忘失掉呢?如果会忘失掉的话,表示那件事情对他来讲不重要。那么,对一个修行人来讲,什么事情最重要呢?“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我自己没有办法了脱生死轮回,所以要靠阿弥陀佛”,有这种观念,他就会念念不舍,就会“随作务,随念佛”。
“所得即施,不留余赀”,凡是有单银,或人家有供养,他都是右手拿进来、左手就布施出去,不留下一分一角。可见他的生死心切,一心在道,一心在佛法上。从整篇内容来看,他是与人无诤,于世无求。一方面他不留身外之物,甚至于单银、供养也是即刻就布施出去,对世间的名利都不贪著,不为名利而患得患失。一般人所重的,就是财色名食睡,为了五欲而患得患失,为了五欲而烦恼痛苦,为了五欲而造了无边的罪业。一个出家人就是专业的修行人,他志在修行,对于财色名利都不应挂念在心。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有志于道的人,应该是安贫乐道,甚至隐姓埋名,销声匿迹,闭门谢客,搁笔捐书,不务杂修,作一愚夫,只管念佛。
“不与人诤,亦无怒容”,他也不跟人家争长论短。若是表面上不跟人争长论短,但在心中嘀咕,这还是有诤心。他“亦无怒容”,就表示他也没有嘀咕在心中,不积压在心中。一个人固然在外表上很忍让、忍辱、忍耐,可是心却放不下,这样往往就会得病。所以,“不与人诤”表示连情绪也没有,如果有情绪,就不是真的“不与人诤”。人生在世,有一分的计较,就有一分的痛苦;有十分的计较,就有十分的痛苦。若没有计较,就没有痛苦。尤其是学佛的人,要深信因果。既然是深信因果的话,今天人家欺负他,或是被讨债、生意失败、感情失和,他不会不平不满,不会怨天尤人,不会以牙还牙,他会逆来顺受。他晓得这是他的果报,是过去的业感来的,不是人家带给他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他对一切都不会抱怨,这样才是深信因果。所以,深信因果的人,不会抱怨,更不会报复,不会跟人家誓不甘休、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有一个念佛的妇女,她也是很精勤地念佛,可是她的丈夫有外遇,她一直积压在心中。在她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要来迎接她,她却不想跟阿弥陀佛去。她在执著什么?她要留下来报复她的丈夫。你看,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她不晓得就是因为过去世跟他结为夫妻的时候,自己有了外遇,所以这辈子因缘和合,跟他结婚了,他也会有外遇:这就是因果。能够深信因果,心中就不会不平不满。
“壬申(1632年)秋”,终于有一天,他忽然跟人家说:“我明日要往生极乐世界,事先跟你挥手道别!”
“乃借云栖一老人坐龛。次日,洗浴剃发,发未竟,已坐脱矣”,隔天,他就洗身剃发,头发都还没有剃完,他已经安详地往生极乐世界了。殊胜不殊胜?可贵不可贵?
一般念佛人,天天都在念《西方发愿文》,希望“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持金台来迎接我”,我们固然要有这样的愿,但是,要有什么果,需有什么因,所谓“要怎么收成,先怎么栽”。能把自己当成愚夫愚妇,与人无诤,于世无求,“不与人诤,亦无怒容”“随作务,随念佛”,这样就能预知时至,顺利安然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我们看一些预知时至的人,往往都是一些个性诚朴、老实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至于会讲经说法而不务实修,喜欢展现聪明智辩、钻牛角尖的人,往往如佛所言“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你看,他剃头发,头发还没有剃完,就已经坐脱了!修行功夫很高的高僧大德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