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摄先驱(慧日、法照)

(一)融摄先驱(慧日、法照)

善导大师以后,有慧日法师(慈愍三藏)倡净土一法,融禅教戒净为一体,开诸宗归净之先河,别成一家,有“慈愍流”之称。

慧日法师(680~748年),唐代净土高僧,唐中宗时出家,受具足戒后遇到义净法师(635~713年),听其述说朝礼如来遗迹之事,非常羡慕,立志远游西域。公元701年,便泛船渡海,三年后到达印度,礼谒圣迹,寻求梵文经典,参访善知识,历时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经四载。

慧日法师遍历七十余国,历时18年。经历多苦,是故深厌阎浮,常思:“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法师闻此,顶受此法。后至北印度,于一大山上遇一观音像,听说多有灵感,遂虔诚祈请,蒙观音现身说法:“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故回长安后,即主弘净土法门。其时亦正是善导大师思想盛行之际,正乃机感相应,乘势大兴净土。然有见于狂禅之弊,故融禅教戒等齐归净土,以显弥陀万机普摄之德。

慧日法师融合之净土思想影响后之承远、法照等,尤以法照禅师将其心要归结处光大于世;其《五会法事赞》即多引用慧日法师净土诗偈,传续其义。

慧日法师平生常勤修习净土之业,并著往生净土集流行于世。著作有《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愿生净土赞》和《西方赞》,多已散失或残缺,幸存者多见于法照禅师之《五会法事赞》。故今但依法照禅师《法事赞》,以窥其净土思想。

法照禅师(七四六—八三八),莲宗四祖,身世不详(其生卒年依刘长东《晋唐弥陀净土信仰研究》之考证)。公元765年,因慕慧远大师高风而至庐山,行念佛三昧。后至南岳衡山拜承远大师为师,学习念佛教法,并依《大经》“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之文,创“五会念佛”。一日于粥钵内忽显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等奇景,隔日圣景再现,疑之,问是五台圣迹。大历五年(770年),禅师遂亲往清凉山,蒙善财、难陀指引,入竹林寺,见文殊普贤各据狮子之座,为众说法,历历可闻。禅师至二圣前顶礼问言:

末法众生,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性无由显现。佛法浩瀚,未审修行于何法门,最为其要?

文殊答言:

汝今念佛,今正是时。诸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门,最为径要。

法照又问:

当云何念?

文殊答言:

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继念,令无间断。命终之后,决定往生,永不退转。

说是语时,时二圣各舒金手摩禅师顶,为之记别:

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法照禅师受文殊点化,安心于净土。后下五台山,在太原一带,以五会念佛之法,大作音声佛事。梵声悠扬,众人喜乐。禅师名声因此远播,被唐代宗尊为国师,并请入宫中,教宫人念佛;后于五台建竹林寺,大兴念佛道场。其一生行迹,如印光大师所赞言:

衡州钵中见圣境,台山一一悉亲造;

净土得睹承远师,竹林恭承文殊教。

并州佛声达宫闱,代宗遣使优旨诏;

念佛之妙究如何,能令速成菩提道。

法照禅师虽续慈愍三藏之净土思想,融禅、教、律于一体,然行持偏在持名,认为“今时像末以后,浊恶世中五苦众生”,唯有念佛,凭佛愿力,才能“远离烦恼,永断生死”。其赞偈极彰此义,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又言:

十恶五逆至愚人,永劫沉沦在久尘;

一念称得弥陀号,至彼还同法性身。

为明净土一法“偏为凡夫,人人可往”宗义,并彰净土不共禅教律之大义。其言:

借问何缘得生彼?报导念佛自成功。

借问今生多罪障,如何净土肯相容?

报导称名罪消灭,喻若明灯入暗中。

借问凡夫得生否?如何一念暗中明?

报导除疑多念佛,弥陀决定自亲迎。

从以上偈意中,可知其净宗思想之心要。其言简而理明,文约而义畅,可谓极显净宗奥义。所言“不简贫穷富贵,不简下智高才,不简少闻多闻,不简持戒破戒,不简罪根深浅”,将弥陀平等、无条件的普度誓愿和盘托出,佛之无缘大悲得以真实彰显。此大义已圆显于昙鸾、道绰、善导三祖之判教论述中,不再繁述。

《五会法事赞》不单引慧日法师偈颂,亦多涉善导大师法语,并观其义理之释,可知慧日、法照一系之净土思想多受善导大师的影响(法照亦有“后善导”之称,良有由也),以有鉴于时弊,故尔融禅、教、律于一体,巧摄众机归于净土。此一融合,对后来诸祖之净土观念影响极为深远,形成了唐宋以来“万善同归”之一大趋势。

法照禅师在教判上未有诠释,但在义理上却深明净宗心要。《五会法事赞》是其代表作,完全将净宗义理摄于别时行仪中,大作佛事,从一侧面体现了净宗判教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