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经》大义
《大经》是净土三经根本,亦是一代时教指归,译本甚多,前后共十二译,今五存七缺。而“世多依行、读诵讲敷、造疏述义、举世竞玩者,唯康僧铠译《无量寿经》而已”。
此经以超世本愿为经宗,以万德名号为经体,以一向专念为旨归,以往生成佛为力用。五段要文构成一经支柱,第十八愿是其肝要。能融会贯通五段要文,则于一经要旨可了如指掌。龙树、天亲、昙鸾、道绰皆直指《大经》心要,别彰十八愿意。善导大师依此而开“弘愿”一门。然《大经》上下两卷,义理磅礴,六八大愿,深广无涯;何以古德独以第十八愿为宗本?善导大师释言:“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显四十八愿,愿愿皆含“念佛往生”义,使甚深密意得以圆彰。五部九卷处处显此要义,如《观经疏》云: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诚知:愿文虽广,心要唯一,即“念佛往生”本愿。此愿普摄诸愿,诸愿悉归此愿,如线贯珠,浑然一体,义不零落。善导大师“四十八愿,一一愿言”之释,揭示古德独尊第十八愿之深意,“本愿王”独尊独贵的地位凸显无遗。《大经》上卷即阐扬“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本愿,下卷则摄三辈众机,一向专称。《观念法门》别释上下两卷大义言:
此经上卷云:若有众生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者,皆乘弥陀佛大愿等业力为增上缘。
此经下卷云:佛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其人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尽得往生。
观此释,《大经》唯明念佛往生之义了然无遗。弥陀五劫思维,兆载苦修,即为成就一切众生的往生:无论何种根机,但称佛名,即蒙弥陀光明神力摄归净土。《大经》上下两卷,文文句句,无非显彰此义。
《大经》极畅如来度生本怀,可谓大事因缘,端在于此。故本师特留此经,止住百岁。《甄解》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
附《大经》“五段要文”于下,以明其纲要:
一、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
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二、第十八愿文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三、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四、付嘱弥勒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五、特留此经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