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难易对比二力攸分

(一)难易对比二力攸分

《往生论注》开章即广释龙树菩萨“难易二道”判之义,借此开显,难行道之所以难,义更明朗;易行道之所以易,理尤突出。其文言:

谨案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云:菩萨求阿毗跋致,有二种道: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此难乃有多途,粗言五三,以示义意: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如斯等事,触目皆是。譬如陆路,步行则苦。

“易行道”者: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正定,即是阿毗跋致。譬如水路,乘船则乐。

龙树菩萨围绕“诸、久、堕”而释难行道义,意显欲靠自力证悟圣果者,无论处于何时,皆是难行之道。昙鸾大师则更深契时机,言“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特标“五浊之世”、“无佛之时”,意显难行之义,佛灭更强(几近于无行)。以五浊之世、无佛之时,障缘多故,少依止故。有此二因,欲得自证不退,自然难上加难。欲详明此义,昙鸾大师开显五重要义,层层深入,一一简别,一目了知难行道于“无佛之时”难行难证之所以然。虽略举三五,已将紧要处一一点破;其幽远深义,可谓触目惊心。略申其义:

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

欲登不退地,得阿毗跋致,首当以智慧明辨菩萨法与外道之别。菩萨法以上求下化为本,以无染无著为要。福慧双修,定慧等持。既广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又无“我、法”二执,纯是清净无为无漏解脱之道,极般若智慧而成就。外道虽亦似求解脱,行世善,修苦行等,但执于人法,错认因果,有为有漏,非真实解脱之道。然其貌似解脱,似善而非善,无智行人,难辨真伪。经言: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即是对末法众生智慧短缺、正邪不辨的明示,可知外道佛法其难辨之甚。此是修行入门第一难,乃内外简别。(如今外道弥猖,佛法反衰,此一难昭然明显。)

二者声闻自利,障大慈悲。

纵有智慧,能明辨外道与佛法之异而归依佛门。然入得佛门,有大小乘之别,欲登不退,直至成佛,须行大乘菩萨道,兴慈运悲,拔苦与乐。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六度齐修,万行总摄。如此大心,岂是凡夫所能?经言:“自未得度,欲度人者,无有是处。”纵有利他之心,若无利他之力、利他之行,则菩萨道但成一空言耳。凡夫所发悲心(实只是一有漏善心),多如画水,瞬间即逝,终必堕入自利小行中。一堕于此,则障大慈悲,佛道无由得成矣。上至七地菩萨,入寂灭之境,观一切皆空上无法可求下无生可度,尚难发起利他悲心,何况生死凡夫!此由行菩萨道的内因不具,以是故难。此是第二难,乃大小简别。

三者无顾恶人,破他胜德。

或有上根利智,有心行菩萨道,而处此娑婆五浊恶世,逆缘障道,触目皆是。处处五欲熏心,时时六尘乱性。未证无生忍、登不退地者,何能免此纷扰?虽有大悲心愿,却无顺缘保任此德,多被种种恶人、恶缘、恶业之所破坏。如小树未成,终被暴雨所折。昔日发大心之舍利弗,经不起天人考验而退失菩提心,甘堕声闻,自障悲心。圣者尚如此,何况凡夫?于今末法之际,五浊增盛,障难重重,此难弥显。

此一难彰五浊恶世行菩萨道之外缘障道甚多,以是故难。此是第三难,乃顺逆简别。

四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

或有出格丈夫,能不被恶缘所侵,修诸难行;若烦恼未断,无明未破,盛德未成,此生成就,终无有望。所起诸行,但得人天果报而已(人天之果,非无漏善,暂乐还苦,名曰颠倒)。一旦堕入人天福乐中,多迷于五欲六尘而不能自拔(富贵学道难)。欲生生不退、世世修行者,恐万中无一;多是随业流转去,一世不如一世。今世之梵行,则被来世之人天善果所破坏。犹如坯器,经雨则化也。如印光大师言:“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此即所谓“三世佛怨”(以今世所修,纵得善报,然来世得果反堕,岂不怨矣。但求人天果报、不求生死解脱者,尤当思此)。如五祖戒、草堂清之辈,尚难逃此难,余者何人能免!所谓“生生增上、久乃可得”者,亦只成“可望而不可及”矣(吾辈虚浪生死,虽值多佛,久未解脱,即在于此。道绰大师以此而设问,建立圣净二门,确立净宗地位;善导大师以此而立机法深信)。此即果中简别。

前三就“因”论难,此四就“果”论难。以此世之果,即后世之因,意显生生世世皆难出轮回矣。此是昙鸾大师三世通观之深邃法眼,其智慧与悲心,令人感服!凡欲久居娑婆救济众生者,尤当深思此难。若是久修菩萨道,深证无生忍,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者,方堪游戏地狱之门,处秽拔苦,任运度生。若是具缚凡夫,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如《大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途,焉能救众生!”

五者唯是自力,无他力持。

上之四难从义理上阐释菩萨道难行的种种原因,古德判第一为智障,第二为悲障,第三、四为方便善巧障。有此诸障,故菩萨道难成。究其根源,则因“唯是自力,无他力持”故,以种种修行难关,皆须凭真实智慧功德力一一突破,方能成就佛道。若无真实智慧选择力,难过第一难;若无大悲菩提心力,难过第二难;若无摧伏邪魔外道破坏力,难过第三难;若无“隔世不迷,入尘不染”之大三昧力,难过第四难。此四难不过,欲成佛道,未之有也。一言以蔽之:末世众生,于五浊之世、无佛之时,唯仗自力,不仗他力,终难成就菩萨道。此是二力简别。

难行道唯是自力故,如跛人步行,一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其因虽多,可别归为四难:一时难,二处难,三所行难,四所向难。所谓久乃可得,即时难;五浊之世、无佛之时,即处难;行诸难行(唯是自力),即所行难;至阿毗跋致(乃至上成佛道),即所向难。五重要义,显此四难,可谓微妙至极,处处闪耀着智慧之光。

反之,易行道之所以易,因有“他力摄持”故:“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彼清净土。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之聚。”种种诸难,皆迎刃而解。以易行道不涉他种行业,不须智慧明辨他法真伪,但称弥陀佛名,求愿往生则足。以念佛一法,佛所摄故,巧入佛法(暗合道妙),无有非法可拣择。如《观经》言念佛众生:“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若修他法,则需智慧明辨是菩萨法耶?非菩萨法耶?念佛则不如是,唯以佛界为所缘境,乃直见父面,天然佛道。所谓“母子相忆,不相舍离”也。无论上智下愚,皆可遵此一行,故无第一难。

凡夫因中虽无力成就菩提心,但愿往生实即净宗无上菩提,则可乘佛愿力,入无为涅槃界,成就大乘极果,自然圆满利他功德,所谓“能自利即能普利一切”也,故无第二难。

称名一法,佛力摄护,易行易往,无有能破。时处诸缘无碍,时节久近无碍,罪福多少无碍,所谓“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无第三难。

生于净土,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上成正觉,证大涅槃。不堕人天福乐中,永出轮回,成就梵行,游化十方,任运度生,故无第四难。

此四易皆由弥陀愿力所成就,但能信受奉行,则称名自归,疾速圆满功德大宝。犹如水路,因船力故,须臾千里,此即他力之不可思议处!诚如龙树菩萨所彰:“一、速、必”也。

两相比较:“余门学道,似蚁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力用悬殊,自可体悟昙鸾大师“劝舍难行,归于易行”之深切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