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行章
——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而舍杂行归正行
《观经疏》第四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
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
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
何者是也?
一心专诵此
《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
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
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
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
众名疏杂之行也。
私云:就此文有二意,一明“往生行相”,二判“二行得失”。初明“往生行相”者:依善导和尚意,往生之行虽多,大分为二:一正行,二杂行。初“正 行”者,就此有开合二义:初开为五种,后合为二种。初开为五种:一读诵正行,二观察正行,三礼拜正行,四称名正行,五赞叹供养正行也。
第一读诵正行者:专读诵《观经》等也。即文云“一心专读颂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是也。
第二观察正行者:专观察彼国依正二报也。即文云“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是也。
第三礼拜正行者:专礼弥陀也“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是也。
第四称名正行者:专称弥陀名号也。即文云“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是也。
第五赞叹供养正行者:专赞叹供养弥陀也。即文云“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是也。
今依合义,故云五种。
次合为二种:一者正业,二者助业。
初“正业”者,以上五种之中第四称名为“正定之业”:即文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之业,顺彼佛愿故”是也。
次“助业”者,除第四口称之外,以读诵等四种而为助业;即文云“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是也。
问曰:何故五种之中,独以称名念佛为正定业乎?答曰:顺彼佛愿故。意云:“称名念佛是彼佛本愿行也。故修之者,乘彼佛愿,必得往生也。其本愿义,至下可知。
次“杂行”者,即文云“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是也;意云:杂行无量,不遑具述也。但今且翻对五种正行,以明五种杂行也:一读诵杂行,二观察杂行,三礼拜杂行,四称名杂行,五赞叹供养杂行也。
第一读诵杂行者:除上《观经》等,往生净土经以外,于大小乘,显密诸经,受持读诵,悉名读诵杂行。第二观察杂行者:除上极乐依正以外,大小显密事理 观行,皆悉名观察杂行。第三礼拜杂行者:除上礼拜弥陀以外,于一切诸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礼拜恭敬,悉名礼拜杂行。第四称名杂行者:除上称弥陀名号以 外,称自余一切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名号,悉名称名杂行。第五赞叹供养杂行者:除上弥陀佛以外,于一切诸佛余佛菩萨等,及诸世天等赞叹供养,悉名赞叹供养 杂行。此外亦有布施、持戒等无量之行,皆可摄尽杂杂行之言。
次判“二行得失”者:“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即其文也。案此文意,就正杂二行,有五番相对:一亲疏对,二近远对,三有间无间对,四不回向回向对,五纯杂对也。
第一亲疏对者:先“亲”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亲昵”。故《疏》上文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次“疏”者,“杂行”也,众生口不称,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 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故名“疏行”也。
第二近远对者:先“近”者,修正助二行者,于阿弥陀佛甚为“邻近”。故《疏》上文云:“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次 “远”者,“杂行”也。众生不愿见佛,佛即不应念,不现目前,故名远也。但亲近义,虽似是一,善导之意,分而为二,其旨见于《疏》文,故今所引释也。
第三无间有间对者:先“无间”者,修正助二行者,于弥陀佛忆念不间断,故云“名为无间”是也。次“有间”者,修杂行者,于阿弥陀佛忆念常间断,故云“心常间断”是也。
第四不回向回向者:修正助二行者,纵令不别用回向,自然成往生业。故《疏》上文云:“今此《观经》中,十声称佛,即有十愿十行具足。云何具足?言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次回向者,修杂行者,必用回向之时,成往生之因,若不用回向之 时不成往生之因。故云:“虽可回向得生”是也。
第五纯杂对者:先“纯”者,修正助二行者,是纯极乐之行也。次“杂”者,是非纯极乐之行,通于人天及以三乘,亦通于十方净土故云杂也。然者西方行者,须“舍杂行修正行”也。
问曰:此纯杂义于经论中有其证据乎?
答曰:于大小乘,经律论之中,立纯杂二门,其例非一,大乘即于八藏之中而立杂藏,当知七藏是纯,一藏是杂。小乘即于四含之中而立杂含,当知三含是 纯,一含是杂。律即立二十犍度以明戒行,其中前十九是纯,后一是杂犍度也。论则立八犍度明诸法性相,前七犍度是纯,后一是杂犍度是也。贤圣集中唐、宋传立 十科法,明高僧行德,其中前九是纯,后一是杂科也。
乃至《大乘义章》,有五聚法门,前四聚是纯,后一是杂聚也。亦非啻显教,密教之中有纯杂法,谓山家《佛法血脉谱》云:一胎藏界曼陀罗血脉谱一首,二金刚界曼陀罗血脉谱一首,三杂曼陀罗血脉谱一首,前二首是纯,后一首是杂。
纯杂之例虽多,今略举小分而已。当知纯杂之义,随法不定,因兹今善导和尚意,且于净土行,论纯杂也。亦此纯杂名,不局内典,外典之中,其例甚多,恐繁不出矣。但于往生行,而分二行,不限善导一师,
若依道绰禅师意者,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一谓“念佛往生”,二谓“万行往生”。
若依怀感禅师意,往生之行虽多,束而为二:一谓“念佛往生”,二谓“诸行往生”
如是三师,各立二行,摄往生行,甚得其旨,自余诸师不然,行者应思之。
《往生礼赞》云:
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
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何以故?
无外杂缘得正念故,
与佛本愿得相应故,
不违教故,
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
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
何以故?
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
与教相违故;
不顺佛语故;
系念不相续故;
忆想间断故;
回愿不殷重真实故;
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
无有惭愧心故;
又不相续念佛报彼佛恩故;
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
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
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
何以故?
余比日自见闻,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此二行得失,如前已辨。
仰愿一切往生人等,善自思量。
已能今身,愿生彼国者,
行住坐卧,必须励心克己,
昼夜莫废,毕命为期。
上在一形,似如少苦,
前念命终,后念即生彼国。
长时永劫常受无为法乐,乃至成佛,
不经生死,岂非快哉!应知。
私云:见此文弥须“舍杂修专”,岂舍百即百生专修正行,而坚执千中无一杂修杂行乎!行者能思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