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序 言 一、关于传承

佛教虽有八万四千法门,中国虽有八大宗派,但“净土为归”几乎成为明末以来所有佛弟子的共识。早在隋唐时期,各宗祖师纷纷注解净土经典,以期门下弟子皆能归心净土。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各宗以自宗教理所解释的净土,往往彼此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极乐世界是何种净土?阿弥陀佛摄受何种根机?逆恶之人十念称名往生是何道理?……

有的论师得出结论:阿弥陀佛摄受菩萨根机。还有的论师得出结论:“凡夫临终十念得生”是佛的方便说,只种远因,不能往生。此论一出,念佛行人纷纷退失信心。

善导大师标心结愿,奋笔著疏,专依净土三部经,纠正了各宗行人对净土的曲解错解,彰显了阿弥陀佛“本为凡夫”的大悲本怀,并集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净土理念之大成,创立了净土宗。由此,念佛一道遂为大众所喜乐,原来曲高和寡的幽深佛法一时间深入民心,以至于长安城出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净土宗教判

净宗判教

龙树判教

昙鸾判教

道绰判教

印光判教

宗旨与行法

特点

摄受根机

现代社会信息发达,若摸不清净土门路,各种观念的碰撞会使人产生疲厌之感:“到底依哪种说法?”

早在民国时期,印光大师就曾指出:“须知净土法门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通途法门并论。”来到净土法门,如果还强调“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则是背离法门宗旨,“以通途法门并论”。

了解净土宗的法脉传承,就能把握正确方向,就不会被异解异见所动摇。

二、关于信心

“往生,我够不够资格?”很多莲友常常这样自问。无须深刻内省,就知道自己对往生毫无把握。即使一时感觉有希望,逆境一来,信心顿失。

想从自己身上寻找往生的理由,其结果的确不令人乐观,“我妄念太多,我罪业太重,我修行不够……”,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因此倍感前途渺茫。

但是,净土宗既言“救度的法门”,就不比较众生的能力,而在于是否顺从救度,这就是净土宗特别强调信愿的原因。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真有信愿,则对往生应有绝对的把握。可见,我们在信愿方面的确有所欠缺。

开宗祖师善导大师对净宗行人的信心有明确的阐释: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

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

摄受众生,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亦即:对于了脱生死一事,相信自己毫无能力;相信依靠佛力,定得往生。这就是净土法门“他力”的内涵。

“一者决定深信”是对自己根机的审视,善导大师说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乍听之下,不易接受。我们习惯于“众生无边誓愿度”的菩萨誓言,甚至以菩萨身份自任,一心想要弘法度众(确实精神可嘉),不大去思维做一个平常、静默的念佛凡夫被阿弥陀佛救度。冷静观察自己的根机,实在如大师所言。

既言“念佛”,念的是佛,就不要总关注自己有无力量,而要把目光转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无一众生舍而不救;阿弥陀佛大愿大力,五逆谤法亦能得度。此即我们常说的“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善导大师言:

以佛愿力,

五逆十恶,罪灭得生;

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是阿弥陀佛有伟大的愿力,是六字名号有往生的功德,任何人称念它都能往生!

原来我也往生有分!

如此,则每一声的念佛,都是决定往生的念佛。

阿弥陀佛将佛号赐予众生,众生即使临终才听闻到,当即称念,当即往生,并不是众生称念到某种功夫境界佛才救度。

本书所收录的,大多是发生于近年的感应事迹,当事人也多是些烦烦恼恼的平常人,甚至是愚人、恶人、亡人,还有动物,目的在于借此劣机,突显阿弥陀佛的救度光明,使每一位读者对往生都能生起决定之信。初读这本书的人可能会问:“这些人没有出格的修行,他们靠什么往生?”答案是:他们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去往生,靠称念名号去往生。因为《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保证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信顺我的救度,称念我的名号,愿生我的净土,如果你不往生,我就不成佛!”

时至末法,净土法门越来越显现出“大悲为凡”、“心偏愍念常没众生”的特质。

当我们决定一生专修念佛、求愿往生之时,我们的往生就已经决定下来了。此理不难接受,比如说一个人造了严重的杀业,多年后死去,堕入地狱。此种恶报是在他生起杀念的时候就已决定下来了。

可能还有的莲友担心临终若不能保持正念,不就会前功尽弃。这是不了解阿弥陀佛誓愿的缘故。阿弥陀佛在第十九愿保证说:“愿生我净土的人,临终时我一定来迎接他,如果不这样,我就不成佛!”《阿弥陀经》也说:平时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人,临终必得圣众来迎的果报。

临终之时四大分离,正是众生最需要安慰的时刻,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怎么会视而不管呢?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人,自然与弥陀心心相印,平时坚信“一向念佛,佛必来迎”,无论临终情况如何,都决定往生。彻悟禅师说:“心重业强,唯西方是趣,则他日报终命尽,定往西方,不生余处矣。如大树大墙,寻常向西而歪,他日若倒,决不向余处也。”

从净土三经以及本书的感应事迹我们得知:纵使平生未曾念佛,临终念佛仍不失往生;纵使临终未曾念佛,中阴身念佛亦得往生。弥陀的慈悲层层无尽,弥陀的救度随时存在,众生的往生随时可得,并非须等临终方能决定,或必借助念才有把握,更非平生不念佛、专赖临终他人助念。一个真愿往生的人,必定立闻立行,毫不迟疑;而平生仰投佛愿、专修念佛之人,其往生即已决定,不待临终助念,故以念佛为往生“正定之业”,如善导大师所言: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所以,净土法门是:不论僧俗,不论智愚,不论罪福多少,不论修行久近,不论功夫深浅,不论平生临终,不论何种死缘,乃至中阴身、三恶道……众生根机,一切不论,但只得闻阿弥陀佛名号,一念归投而尽心念佛愿生者,无不得生!

三、关于念佛目的

“念佛怎么总是不得力?”很多莲友都有此苦恼。如果通过钻研般若经典,以期加深对净土法门的领解,其结果只能如缘木求鱼,一则根机不堪,一则方向有误。净土法门既言“三根普被”,就不要在自身素质上寻找症结,而应自问:方向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念佛的目的是追求内心凝定、明心见性,则已不是他力救度的净土门,那就是回到自力修行的圣道门了。

如上所引善导大师“乘彼愿力,定得往生”之文,既然是乘佛愿力去往生,那么,怎样乘佛愿力?

那就是念佛。善导大师说:

但能上尽一形,下至十念,

以佛愿力,莫不皆往。

念佛是乘佛愿力,不是修戒定慧,不是修清净心。念佛就能乘上佛的愿力;乘上佛的愿力就能往生。《观经》云: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是六字名号的自然功能,无须特别回向(若修余行求往生,因余行的本来果报不在净土,所以必须回向,回转方向),因此在《动物往生佛国记》八哥、鹦鹉等念佛也能往生。

我们身为凡夫,如果人为地把念佛的目的转向别处,比如念佛求心地清净、念佛求断除烦恼、念佛求人天福报,则有违弥陀本意,错失大利,甚为可惜。

人生在世,种种不顺,皆因福薄罪深。六字名号具含无量功德,因此称名就能消无边罪业,业消则能病愈、难免、怨解。获得世间福报是六字名号的辅助功能,念佛的目的还应是往生净土。印光大师云:

须知真能念佛,

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

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

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更难决定矣。

四、关于行持

世尊在经中盛赞阿弥陀佛名号功德:阿弥陀佛名号,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的无上功德。所以者何?“阿弥陀”三字中,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一切诸菩萨、声闻、阿罗汉,一切诸经、陀罗尼神咒无量行法。是故,彼佛名号即是无上真实至极大乘之法,即是无上殊胜清净了义妙行,即是无上最胜微妙陀罗尼。而说偈曰:

阿字十方三世佛,

弥字一切诸菩萨,

陀字八万诸圣教,

三字之中是具足。

舍利弗,若有众生,闻说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欢喜踊跃,至心称念,深信不懈,于现在身,受无比乐;或转贫贱获得富贵,或得果免宿业所迫病患之苦;或转短命得寿延长。或怨家变恨,得子孙繁荣,身心安乐,如意满足。如是功德,不可称计。

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含有无量义,无所不包。这句名号,就是全部的佛法,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法,无法不包!所以,念这一句名号,一切都念到了。

慈云灌顶法师说:世间人,求消灾、求免难,诵经、念咒,或者是用其他种种忏法,都有效。假如是极重罪障,到所有的忏法、经法都没效、都不起作用时,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能消、能除。

消灾灭罪,这一句佛号是第一功德。很多人不知道,而舍此他求,生病了,去念《药师经》;有灾难了,去念《普门品》……不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的功德,已经远远超过所有经咒。

《观音经》说:“有一人供养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不如一时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十轮经》说:“一百劫念观世音菩萨,不如一食顷念地藏菩萨。”《群疑论》说:“一大劫念地藏菩萨,不如念一声阿弥陀佛。何以故?佛是法王,菩萨为法臣,如王出时,臣必随从,大能摄小。佛是觉满果圆,超诸地位,所以称念者功德最多,过于地藏菩萨百千万倍。”

善导大师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莲池大师言:

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有人误解:“怎么光念佛,不行善修福?”岂不知念佛是全法界最大的善行!祖师苦口婆心劝诫我们“宝此一行”、“老实念佛,莫换题目”、“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当然,专修念佛决非不行其他诸善,只是不将这些当作往生补助,而是感念佛恩的自然之行)。

印光大师在《文钞》中盛赞善导大师“专修”理念: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为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为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

五、关于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要旨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

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大师解释这段文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常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华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少善根福德因缘”即“随缘杂善”;“一心不乱”即“念弥陀专复专”。能尽形寿专修念佛,不认为念佛有所不足,不见异思迁,信愿坚固,此即为“一心不乱”,人人都能做到。

若将其解释为功夫境界,则不是“三根普被”的净土门。

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将“一心不乱”解释为“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是在特殊时期的方便引导。当时各宗行人大都轻视净土念佛,大师因此把净土宗说得酷似禅宗、教下,听起来高深玄妙,一则吸引圣道行人皈心净土,再则折服他们的轻慢之心。这一点,从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可见端倪。蕅益大师释“一心不乱”有随他意、随自意两种,随他意释为“事理一心”,不为见思、二边所乱;随自意释为“信愿一心”,不为观想、参究等乱。

六、关于瑞相

念佛人往生多有瑞相,但如果认为一定要有瑞相才能证明其往生,则是本末倒置。

信瑞相,更要信佛语。往生与否,当依佛语为断。

善导大师释《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言: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可知:一向念佛、愿生极乐之人,纵然别无瑞相,决定往生!因为佛愿不虚。

念佛往生,乃是不可思议的法门,往生与否,并非凡眼所能见,唯可仰信佛语,一向念佛,应知往生决定。

本书所收集的往生事例,大都列举瑞相,目的在于引导初机浅信之人,因为他们信根既浅,不能直信佛语,须以事相为辅证。

克实而论,轮回三界、烦恼难断的凡夫能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法界中最奇特的瑞相。

七、关于戒善

“既然阿弥陀佛这么慈悲,我就可以随便了,反正无论如何佛都救度我”,此是邪见。阿弥陀佛虽未设戒善为往生条件,但戒善是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一个领受阿弥陀佛慈悲救度的人,必能体会“我身如此庸劣,阿弥陀佛却毫不嫌弃”而变得心地柔软,从而发自内心地理解众生、帮助众生。印光大师一再劝诫:

学佛之人,

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有时间却不念佛,有余力却不行善,甚至放纵恶业,如此之人,是不知弥陀悲愿,是不觉五欲之患,是不喜佛教气氛,大限一到,恐怕只有扪摸虚空了。

阿弥陀佛的救度固然不舍一人、万机不漏,但观察临终身无病苦、自在往生之人,多是心地柔善、仰顺佛愿、念佛精勤之辈;而平时性恶刚强、念佛悠泛之人,临终多现病苦之相,这也是铁的事实,足可发人深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