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行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当然不是《西游记》里那个怯懦的唐三藏,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创立法相宗的一代宗师,是伟大的翻译家。
公元600年,玄奘法师出生于官宦之家,排行第四,五岁时母亲早逝。二哥早年出家,精通释典,又熟读老庄,颇有点名气。玄奘法师十岁又失去父亲,就随二哥到净土寺学习佛法,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维摩经》《法华经》等经典,他十一岁就能记诵不忘。十三岁时洛阳度僧,破格入选。隋末天下大乱,高僧多避往蜀地,玄奘法师又行脚至成都,经过几年学习,对各家之说博通于心。624年离开成都,沿江游学。贞观元年(627)回到长安。
为了理清佛法的完整体系,玄奘法师发心西行求法,研读梵文原典,并发誓说:“为了佛法能大兴天下,就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629年,他悄悄离开长安,开始了千辛万苦的西行。过玉门关,度莫贺延沙碛,越大雪山,渡信度河,最后南行至摩揭陀国,顶礼圣迹,此后前往著名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常住僧人四千多人,除了住持戒贤法师之外,精通经论的“三藏法师”只有九人。玄奘法师一到,就受到隆重欢迎,并成为“三藏法师”。
五年之后,南印度小乘正量部僧人般若鞠多做了一篇七百颂的《破大乘论》,众多小乘僧人以此为据,要与大乘学者决一胜负。那烂陀寺派出四人前往应战,玄奘法师就是其中之一。玄奘法师虽然学过小乘义理,但心中并不踏实。幸好此时有位“顺世外道”写了四十条义理,挂在那烂陀寺外面挑战,声称如果有人能破其中一条,就自杀谢罪。玄奘法师研究了四十条后,很快便把他驳倒。这个外道准备自杀,玄奘法师阻止了他。经了解,这个外道对小乘正量部的观点非常了解。玄奘法师在临出发的前一天晚上,就请他讲授正量部观点,在全面了解正量部教义之后,信心十足地写了一篇《制恶见论》,把《破大乘论》驳得体无完肤。
游学期间,玄奘法师几乎参遍了印度全境,向当地的高僧、学者、居士学习各种经论。
学成回国途中,玄奘法师以《制恶见论》等为宗,召开无遮大会,任人破难,按照当地惯例,作出“其有能破一偈,当截舌而谢之”的承诺。结果,与会者七千多人,十八天后无人能破,玄奘法师“名振五印”,大乘学者赠号“大乘天”,小乘学者尊崇为“解脱天”,成为大小乘公认的一代宗师。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玄奘法师携带大批经文佛像回到长安。唐太宗当时身在洛阳,敕(chì)令宰相房玄龄等大臣隆重欢迎玄奘法师归来。
西行求法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游历一百三十余国,堪称艰苦卓绝。
此后,玄奘法师在朝廷的支持下开始了宏大的译经事业,十九年中译出经论七十五部,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唐太宗对玄奘法师礼遇有加,亲自为新译经典作序,下令将佛经流通各地。
因为早年的风霜苦行,玄奘法师六十岁就身染疾病。664年,玄奘法师自觉归期将至,安慰弟子们说:“此世奔波万里,尝尽众苦,灭后当生弥勒内院。”2月5日安详而灭。(《中国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