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善

散善

定观之外,韦提希夫人没有请求散善。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散善,即三福九品。为什么开散善呢?因为能修定观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观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来请求,释尊自开三福之门,以摄散动根机。三福大家会不会背?

第一福叫世福,世间的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生而为人,当然应该孝养父母,在世间福报中,把这放在第一;我们做人,也是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间不管信不信佛教的人,都知道是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受持三归”,皈依佛、法、僧三宝了;“具足众戒”,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仪”,佛法里不仅有大的行为要求,也有细小的要求,所谓“八万四千细行”,叫威仪。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内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大乘行福,这是大乘佛法的内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发菩提心”是一般圣道法门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胜的。你不发菩提心、不愿广度众生,怎么成佛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两种: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要深信。我们很多人讲信因果,都很浅,甚至烦恼一来,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刚才(所说的)韦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说:“世尊哪,我没干过坏事啊,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记了。平时讲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实大家连“信因果”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决定不会生气,因果报应嘛!你不仅不会生气,内心还觉得:“对不起,我以前打过你,我本来找着还都还不上,现在劳你大驾,亲自上门让我还,谢谢你,把我这段业债消掉了。”心里边觉得对不起人家。而我们不是的,“我没惹你,你干吗打我呀!”这叫深信因果吗?做生意亏本了,也在那里发脾气了,“念佛怎么没有感应哪?”这统统不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劝进行者”,劝导其他的人,要精进努力地修行。

这叫散善三福。

我们在座各位,定观修不来,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讲了散善,孝养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师长,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观,散善比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九品的前六品为善凡夫”:上辈上品、上辈中品、上辈下品,这三品是学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辈上品、中辈中品,这两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辈下品,是学世间善法之人,孝养父母等,他也没学大乘,也没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间行善。这六种人是善人,一个比一个档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间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