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愿释
下面说“往生本愿”,关于“本愿”二字要作解释。“本愿”有两种解释,一个叫做“因本之愿”,一个叫做“根本之愿”。
什么叫“因本之愿”呢?任何菩萨从初发心要成佛,一定要发大誓愿,等他成佛之后相对于他成佛之前,在因地菩萨的时候,那个时候本来所发的誓愿,就叫做本愿。如果不发这个愿,他不可能修行成佛,所以,果上的正觉相对于因地的誓愿,因地的所有誓愿,就叫做本愿。
如果以阿弥陀佛来说,站在因本的角度,那么,四十八愿都叫做本愿——没有四十八愿他不能成佛啊!四十八愿是来源,从那里来的,本来就从那里发愿来的,叫本愿。可是,四十八愿本愿有四十八个,比如第一愿叫做“无三恶道愿”,那么,到极乐世界有没有三恶道?没有三恶道,那是因为他因中就发了没有三恶道的本愿的缘故,是以称作无三恶道之本愿,此愿成就而成就极乐净土,所以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第二愿说“不更三恶道”:若往生我国之人,还再去三恶道,我则不取正觉。那么我们到极乐世界以后,还会不会再去三恶道轮转?不会。为什么不会?是因为法藏比丘发了“不更三恶趣”的本愿,现在已经成就,所以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决定不会再去三恶道轮转。然后说“无有好丑愿”,我们到极乐世界,会不会有好丑?决定没有,这是因为法藏比丘发了“无有好丑”之本愿,此愿成就,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之人无有好丑。
依次数下来,第十八愿就叫做“念佛往生本愿”,因为十八愿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当中,说到“若众生不往生,则我不成佛”的,只有第十八愿,所以,只有这一条愿才称为“往生本愿”。如同第一愿叫做“无有三恶道”之本愿,第二愿叫“不更三恶道”之本愿,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之本愿。那么,第一愿成就了,第二愿成就了,第十八愿有没有成就?如果第十八愿没有成就,他是不能成佛的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我则不取正觉”。现在已经成佛了,可知第十八愿已经成就了。那第十八愿成就了——比如说第一愿,我们相信:往生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有三恶道,因为这个愿成就了。那么,第十八愿成就了,我们念佛会不往生吗?第十八愿成就了,那你念佛怎么会不往生呢?如果你念佛不往生,那第十八愿就没有成就。就好像第一愿一样,到极乐世界一看,还有三恶道,那说明第一愿没有成就。第一愿既然成就了,极乐世界决定不可能有三恶道。那么,第十八愿既然成就了,众生念佛决定不可能不往生,决定要往生,不然此愿不能成就,此佛不能成佛。所以,各位,如果你说念佛不能往生,就等于说阿弥陀佛还没有成佛。他既然成佛了,念佛怎么能不往生?他会讲假话骗我们吗?——这是不可能的,佛的誓愿殷重真实,不要说成佛了,当初发愿的时候就怎么样?天雨妙花,大地六种震动,空中有声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等正觉。”还是在菩萨呢!一发这个大悲誓愿,马上大地震动,天雨妙花,连无情的虚空都发出声音来给他证明,说:决定成佛,此愿决定不虚!所以,称为“超世之本愿”,超越一切诸佛的誓愿,一切诸佛虽多,然,还没有一尊佛为我等罪恶烦恼之众生发愿说:“仅仅念我的名号,可以往生我不可思议的净土。”只有这一尊佛为我们发了这样的誓愿,所以,我们专念这尊佛。而这尊佛他度我们众生的方法是非常的简单:以他不可思议的六字名号来度脱我们,他说:“众生称念我的名号,我则度脱你,我则摄取你,我则迎接你往生我的净土。”所以,专念此佛名号,决定往生。善导和尚判称名为正定之业,说“顺彼佛愿故”,就顺这第十八念佛往生之本愿。所以,说到往生,就是第十八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大家回去把第十八愿愿文再反复多读几遍,有哪一条愿讲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只有这一条愿,所以称为“往生本愿”。
我们在这个世间,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往生、是怎样往生,所以,关于这一条愿,也就被引用的特别多,也就被说的特别广泛,然后,也就把它说成是“本愿”。并不是说其他的愿不是本愿,其他的愿也是本愿,但是内容不一样,刚才说过了,第一愿是“无三恶道”之本愿,这第十八愿叫做“念佛往生”本愿,那你要往生,你当然抓住这一条愿就对了。
第二,本愿的“本”是根本的意思。四十八愿都叫做本愿,但是,四十八愿有一个核心,有一个根本,有一个主干,这就是第十八“念佛往生本愿”。为什么这条愿作为整个四十八愿的核心呢?那我们想一想,第一条愿“无有三恶道愿”,这是讲去了极乐世界之后,没有三恶道,如果你不能往生,这第一条愿有意义吗?没有意义。第二条愿“不更三恶道愿”,如果你没有去往生,第二条愿有意义吗?也没有意义。乃至所有四十七条愿,如果我们不能去往生,通通没有意义。那如果我们能往生呢?第一条愿,你不知道,你不会背,你不清楚,你就只会念佛,只知道第十八愿念佛往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一看,有三恶道吗?不可能有三恶道。所以,你得到第十八愿,整个四十八愿就全部得到!你失去第十八愿,整个四十八愿全部失去!你能往生,自然没有三恶道、不更三恶道、无有好丑、身皆金色、六种神通、证悟不退、无量智慧光明等,你通通得到,阿弥陀佛一一兑现。他没有说:“某某,你在娑婆世界没读《无量寿经》,不知道我的四十八愿,你现在到极乐世界来了,我暂时不给你兑现。”不会的,到那里去,自然都有了,因为这四十八愿都浓缩在第十八愿当中,又浓缩在六字名号当中,等我们到了极乐世界,完全兑现。
六字名号,就好像阿弥陀佛开了一个大银行,一个法界大银行,银行当中的所有财产功德,统统浓缩在六字名号里边,交给你娑婆世界罪恶凡夫众生。你拿着这张支票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净土,阿弥陀佛银行马上兑现,所有神通都出来了,所有功德都在这六字名号里面,毫无欠缺——这叫功德行,不叫银行。经中讲:往生极乐净土,须臾之顷,如诸菩萨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具足成就,无有差别,无有好丑,都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所以,以总愿来讲,四十八愿都称作“本愿”。如果以别愿来讲,则单指第十八愿为“本愿”,也叫“本愿王”、“王本愿”。在《无量寿经》里边有这么四句话,叫做《本愿成就之偈》,是释迦牟尼佛亲自命名第十八愿为本愿。是这样说的: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说得很清楚了:“其佛本愿力”明确提出了本愿,这是说哪一条愿?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当然是称念名号往生了,当然是第十八愿了。所以,善导大师又解释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也是把“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的第十八愿称为本愿,说“望佛本愿”,这个叫做“佛本愿”。
我再说一个比喻,来帮助大家了解。现在我们国家有个工程叫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要移民。移民之前,要给他们找一块地方,建一个新村。那么,规划局就开始规划了,要建到哪里哪里。第一条,要有道路,对不对?没有道路人家怎么来啊?好!第一条——就等于第一愿:“我建立的新村,要道路纵横,交通发达。”第二愿,要有自来水吧,没有自来水,人家喝什么?“我建立的新村,自来水清甜甘美。”第三愿,要有幼儿园啦,医院啦,没有这些,人家来了怎么办?第三愿:“我建立学校、幼儿园,教育质量全国第一。公园里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医院的卫生设施、医疗水平都是第一流的。”然后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一直讲很多。但是,讲这么多,根本目的在哪里?是为了吸引人家,“你移民到这里来,你放心,这里很好,比你原来住的地方还要好。你安心吧!”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你会建这样一个新村吗?你会在那里修路吗?你会建楼房、盖商店吗?如果不是为了移民,你不可能修路,也不可能盖房子。
同样的道理,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为了让我们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去,他不可能发第一无三恶道愿,第二不更三恶道愿,所有这些愿他不会发。他是为让我们往生极乐净土,要往生这么好的极乐世界,要把众生接引到极乐净土去成佛,所以才发第一、第二,乃至第四十八愿。这就是目的,这就是核心。如果没有了这一条愿,四十八愿就枯萎了,萎缩了。就好像我们刚才讲的,没有移民,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你做好之后是一个死城,没人来,有什么用啊?极乐世界如果建好了,第十八愿独独漏掉了,没有人去往生,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那里就寂寞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大家要懂得:这第十八愿叫核心,叫根本。
我们在世间办事也是一样的,像你们各位都是五、六十岁了,有的嫁过闺女,有的娶过媳妇,你看你们办这个事的时候,都有个宗旨,比如说娶媳妇吧,你首先要发愿,我首先要给儿子盖栋新房,这是第一愿。第二愿,我要置办嫁妆。第三愿,我要选择日期。第四愿……你最后的目的是什么?你做了这么多,就是忘了把媳妇接回来,说明你这个脑筋有点不正常了。通通做好了,结果接人这件事忘了,仪仗队也准备好了,家人都来了,干啥?
阿弥陀佛第十九愿就是仪仗队,他说:“临命终时,我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他来干什么?接你到极乐世界。所以第十九愿还是要归到第十八愿,如果不让你往生极乐世界,来看你一下就走了,那也不行啊。所以,你做了这么多准备工作,你的目的就是要把人接回来。阿弥陀佛发了这么多的誓愿,这么艰苦地修行准备,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罪障凡夫容易往生极乐净土。所以,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称为本愿。
而现在有人误解善导大师的本愿思想,说本愿叫人不行善,本愿叫人不念佛,就念一句,说信了就行了……这个人就错误地理解了。
他错误理解了,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他错误地宣传,我们应该正确地弘扬。不能因为他错误地理解,你就不来了解,那你就太吃亏了。
像李洪志,他破坏佛教,他也讲佛,你就不讲佛啦?他把佛的道理讲错了,我们更要把佛法的正确教义弘扬开来。要以正克邪。你不讲,人家都以为他讲的正确,都跟他学法轮功去了,那怎么样?众生就受苦了。
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净土法门的核心、根本和来源,每一个佛弟子都应该正确地了解、正确地落实、正确地弘扬。如果遇见有邪说、邪解之人,我们应该自己了解,来纠正他。你也不了解,而让他去说,那损失就大了。所以,大家应该有个正确认识。
还有必要再说明一点,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什么单独选择名号来作为往生本愿呢?这一点也是需要探究的。有人会说:“我最喜欢打坐,你把打坐作为本愿不是刚好吗?我就不用改了,多好啊!”“我最喜欢读经,你把读经作为本愿不是刚好吗?”这是站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立场。
下面依据祖师的解释,从两点来说明,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作为往生本愿。第一点,叫做胜;第二点,叫做易。“胜”就是殊胜,“易”就是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