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超世本愿 唯说念佛
诸佛有总别之愿,“总”者四弘誓愿,“别”者如释迦佛五百大愿,药师佛十二上愿,阿弥陀佛四十八殊胜大愿。
然今弥陀别愿,超过诸佛别愿,故《大经》言“我建超世愿”,又言“发愿逾诸佛”。故弥陀别愿名“超世别愿”,亦名“别意弘愿”。
弥陀别愿亘通四十八愿,别局第十八愿,故第十八愿释尊名为“本愿”,祖师赞为“王本愿”、“本愿王”。
本愿有二义:
因本:对果末,因位之誓愿,即四十八愿每愿皆是本愿。
根本:对枝末,众多誓愿中之根本誓愿。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根本主要之誓愿。
弥陀誓愿虽有四十八,唯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此本愿之王“唯说念佛”。
第十八愿言:
十方众生,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而第十八愿成就偈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天亲菩萨阐释此偈之意,而于《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龙树菩萨据此第十八愿及成就偈之意,而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
若人念我,称名自归;
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常应忆念。
故知“乃至十念”即是“称名自归”、“常应忆念”,亦即是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
临终方遇此法之人,则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其他之人,则应上尽一形而念佛。
故知“念佛”乃是弥陀对十方众生之救度的召唤与约束。
故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二河白道喻”形容弥陀救度的召唤而言:
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
又于《定善义》之“真身观”云: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
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于《法事赞》云: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人能念佛佛还念,专心想佛佛知人。
又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而《观经疏》之结论更言: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故愿生极乐之人,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此是弥陀本愿之行。
“念佛”是弥陀本愿独一无二、最高无上之行,善导大师谓之“正定之业”,亦即“往生已定”、“平生业成”。
而法然上人依善导大师之启示,于其所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之结论云: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此与其卷首开宗明义所标举之
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前后遥相呼应,显示始终一贯之宗义。
何以阿弥陀佛以称名为本愿,不以其他诸行为本愿?此法然上人于其《选择集》之第三“本愿章”有很简要的解说:
弥陀如来法藏比丘之昔,被催平等慈悲,为普摄于一切,不以诸行为往生本愿,唯以称名念佛一行为其本愿也。
“平等慈悲”故,“普摄一切”故,不论缁素贤愚、善恶净秽、男女老少、贫富贵贱;亦即不论何人,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皆得平等往生报土,同证无量光寿。此即是善导大师于《法事赞》所云:
人天善恶,皆得往生;
到彼无殊,齐同不退。
又《选择集》第六章云:
凡四十八愿皆虽本愿,殊以念佛为往生规。
又云:
四十八愿中,既以念佛往生愿而为本愿中王也,是以释迦慈悲,特以此经止住百岁也。
此“称名本愿”之义,存觉上人于《六要钞》简洁扼要明快地解释说:
称佛名号,得往生益,是佛本愿。
如此信知,是名至心、信乐、欲生。
有人问法然上人曰:“上人之念佛,念念皆与佛心相应;因智者既深知本愿内容,亦详明名号功德故也。”
上人答曰:
汝所信本愿亦然。
阿弥陀佛之本愿名号者,即使樵夫猎户之愚痴卑贱、一文不识之类,信称念必生,而真实欣乐常念佛者,以此为最上根。
若以智慧离生死者,法然何必舍圣道门入净土门乎?
圣道门之修行者,极智慧离生死;
净土门之修行者,还愚痴生极乐。
明遍僧都问法然上人曰:“虽念佛,心散乱,将如何?”
上人答曰:
应知:心虽散乱,称佛名者,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生于欲界散地之人皆散心也,犹如受生人界,则有目鼻。所谓舍散心而往生,无有是理;散心念佛人之往生,方是殊胜之本愿。
凡夫之心,何能无散乱!亦唯如此,故名易行。
弥陀所选择之本愿念佛,“殊胜”的同时,也是能使一切众生平等往生报土的“容易”;不论愚痴卑贱、一文不知,人人都能。是故本愿念佛,殊胜简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