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善与恶

(二)善与恶

众生的生存境界既然是由其行为的善恶来决定,那么,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善与恶,大体各归纳为十种: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qǐ)语、贪欲、嗔恚(huì)、愚痴,是名十恶业。

反之则是十善业。

十恶业

杀生 杀害众生

偷盗 偷窃、营私、诈骗、抢劫

邪淫 不符合社会伦理的性关系

妄语 说谎骗人

两舌 挑拨离间

恶口 粗言恶语

绮语 不实、无义、戏笑、哗众、杂秽、痴狂之语

贪欲 贪得无厌

嗔恚 愤怒、恼恨

愚痴 不信因果和轮回,抱持邪见、恶见

十恶之中,杀生、偷盗、邪淫为身恶;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为口恶;贪、嗔、痴为意恶。

值得注意的是,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是造业,私下所产生的意念同样是造业。

比如,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念头:“这人太可恶了,恨不能杀了他!”一念生起的当下,杀生罪业已经成立。

于身、口、意三业中,佛法尤其重视意业的清净,所谓“自净其意”。因为贪、嗔、痴是身业和口业之本,能毒害我们的身命与慧命,故称“三毒”。心怀贪、嗔、痴,则能引发杀害、盗窃、邪淫等行为,并常常说出欺骗、粗恶、挑拨、诽谤等负面语言。这些行为、语言无疑会对他人造成伤害,表面上看畅快了我们狭隘的心灵,但根据因果原理,最终被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贪、嗔、痴三毒也是种族战争、宗教冲突、资源掠夺、腐化堕落等全球性问题的根源:贪欲的盛行使地球资源惨遭掠夺,嗔恚的盛行引发永无休止的战争,愚痴则用不真实的信念与政治思想支撑着贪、嗔二毒,使其合法化。

有效治理世间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能直接抵达的地方。

一位武士疑惑于天堂、地狱之说,特向白隐禅师请教:“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

白隐禅师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我是一名武士。”武士颇为自豪地回答。

“你是一名武士!”白隐禅师叫道,“什么样的主人会要你做他的门客?看你的面孔!犹如乞丐。”

武士听了非常愤怒,按住剑柄,作势欲拔。

“哦!你有一把剑,但是你的武器也太钝了,根本砍不下我的脑袋。”白隐禅师毫不在意地说。

武士被激得当真拔出剑来。

“地狱之门由此打开。”白隐禅师缓缓地说。

武士心中一震,当下心有所悟。感佩之余,收剑入鞘,向白隐禅师深深鞠了一躬。

“天堂之门由此敞开。”白隐禅师欣然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