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大意(七)(下)
净土法门有「当机众」与「结缘众」。
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是就「当机众」来说的。凡是契合第十八愿所说的「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的念佛人,他的愿生心坚决,念佛专一,这样的念佛人就是「当机众」,这样的人,他现在已经得到往生的身分(即得往生),而且现生就「住不退转」,他临终的时候,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
若不是这样的根机,则叫做「结缘众」。也就是他虽然也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知道极乐世界,也浮出了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心,但这个心并不坚决,念佛也不专一,所以今生并没有往生极乐世界;不过,他已经和阿弥陀佛结了缘,阿弥陀佛也没有放弃,必定要使他或者后世、或者后后世,让他很快就往生极乐世界,这类的众生叫做「结缘众」。
所以,「当机众」是对机的,契合第十八愿的;「结缘众」则不是对机,因为不契合第十八愿,但是阿弥陀佛并不放弃,将来也要使他往生。所以在四十八愿中的第二十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
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就是说,这类的众生已经「植诸德本」,植下了种子,只是结果要等待未来。这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地方,只要有结过缘,阿弥陀佛就不放弃,会藉这个缘,不久的未来将他救度到极乐世界。因此,第二十愿也叫做「三生果遂愿」,或叫做「系念定生愿」。这个愿,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就用一个譬喻说「吞钩之鱼,在水不久」,全文是:
吞钩之鱼,虽复游戏池中,当知出在不久。
鱼已经上钩,不可能会再游去别的地方,在水里也不久了,总是会很快就被人拉上岸来。若不是上钩之鱼,牠在水里还会上上下下,来来去去,到处游走。
这是一种譬喻,譬喻和阿弥陀佛结过缘的众生,无论如何,待在六道苦海也不会太久了,总有一世会让阿弥陀佛救到极乐世界,这是属于第二十愿。总之,虽同是被救度者,但有「当机众」和「结缘众」的差别。
这样说起来,我们今生可以成为「当机众」都是因为过去世和阿弥陀佛结过缘,是因为过去是「结缘众」,现在才能够成为「当机众」。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光明一直在帮我们调熟,使我们可以早一世成熟,成为「当机众」。就好像日光照着果树,树上的水果本来是绿色的,因为还没成熟,如果强将它摘下来也不能吃,经过日光的调熟,慢慢变黄、转红,时间到了,成熟了,自动就会掉下来,这时候也才能吃。
我们宿世以来就是受到阿弥陀佛光明的照耀,今生今世根机成熟而成为「当机众」,由照耀的光明之境转入摄取的光明之境,受到阿弥陀佛摄取不舍,所以今生今世决定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第十八愿的「当机众」。
第十八愿只有说念佛,念佛很简单,人人都做得到,因此成为「当机众」是容易的;虽然第十九愿也是「当机众」,但是第十九愿较困难。因为第十九愿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然后才「至心发愿,欲生我国」。毕竟真正能如实发菩提心的修行者很少,就修诸功德来说,自古以来也没有几个人能修得起。所以虽然十八愿、十九愿都属「当机众」,不过第十八愿较容易,所以度化的众生自然较多、较普遍;而且第十八愿也是阿弥陀佛的根本愿,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若是了解这个道理,就应该专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今生要往生极乐世界,不要只是结缘,等待来生,或者某一世才要往生极乐世界。因为生死轮回之苦是非常重大的事情,是不可商量的事情,是不能犹豫不决、进进退退的。
古人有一句话说:
除却生死真大事,其余皆是可商量。
意思是说,除了生死轮回是真正严重的大事以外,世间上无所谓真正的大事。
世间就是功名富贵、家庭的安乐、事业的发展、交际应酬,这说起来不算什么大事。因为世间的荣华富贵几十年就过去了,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一般,而未来世的生生世世轮回却是无穷无尽的,不是只有几十年而已。况且轮回的过程就是一个「苦」字,因为它的本质就是「苦」,岂不就是严重的大事呢?因此这件严重的大事,是不可商量的,一定要解决。也就是说,决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不可有丝毫的苟且的,也不可因循业习妥协。了解这个道理,自然就会成为「当机众」。
解释「第十八愿成就文」的同时,我们也来解释「第十八愿成就偈」。「第十八愿的成就偈」同样也是释迦牟尼佛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解释。偈文有四句,一句有个五字,总共二十字: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本愿力」,释迦牟尼佛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来说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所以才说「其佛」,「其佛」就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力」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之力,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说「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现在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因此他因地所发的愿已就成就了,已具足功德力量了,所以说「其佛本愿力」。
他这个「本愿力」有什么力量、功德、功能呢?释迦牟尼佛解释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只要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佛名,想要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人人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一个都不会漏掉,所以说「皆悉到彼国」。
当然,所谓「闻名」并不是掉以轻心,右耳听左耳出。就如前面所说的,「闻」是包含「信」在里面,也就是「闻具足」。
听到阿弥陀佛救度的内容,就「欲往生」,为什么呢?阿弥陀佛千求万求,求我们要让他救度,求我们要往生极乐世界,十劫以来一直如此,那我们愿意接受了吗?若不愿意,阿弥陀佛也无可奈何;若愿意,这样就满阿弥陀佛的愿,就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阿弥陀佛的愿和我们的愿,我们的愿和阿弥陀佛的愿,就愿愿相应,感应道交,就和阿弥陀佛一体不二。所以我们说「愿生、欲往生」,不是求,也不是愿望的愿,是愿意的愿。
愿望和愿意有什么不同呢?有很大的不同,有天差地别的不同。
我们学佛就是要成佛,但是学佛的人这么多,成佛的有几个?自古以来,自力修行者就好像牛毛那么的多,但是真能成就者就好像麟角。所以虽有那个成佛的愿望,却不一定能够达成,因为,他因地的功行若没有具足圆满,就无法得到那个愿望的果报。
唯有净土法门不是靠我们的愿望去追求,而是看我们愿意吗?答应吗?心中答应,口中念佛,这样自然就能够往生成佛。
所以,净土法门不是我们求往生的法门,是阿弥陀佛求我们让他救到极乐世界的法门,是我们被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大家想想,十劫以来我们都在轮回,我们从来不曾有一世想要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十劫以来,生生世世都是阿弥陀佛在求我们,可惜由于机缘未到,我们仍一直在六道之中,还好,现在机缘已经到了,怎么说呢?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人身、遇到佛法,虽然释迦牟尼佛涅槃已经二千五百余年了,但是他说的法现在还存在,尤其是遇「佛本愿力」,遇到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功德力,所以只要「闻名欲往生」就都可以「到彼国」。
释迦牟尼佛又进一步解释说「自致不退转」,自自然然就成为不退转的菩萨。「自」就是天性自然、自自然然的。既是天然、自自然然,就不是我们凡夫、人为的造作。譬如一年四季,春天过了就是夏天,夏天过了就是秋天,秋天过了就是冬天,这是自然的,不是经过人为的力量或用种种科技来使它成为春夏秋冬;同样的,我们只要欲往生极乐世界,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在今生今世就得到不退转的身分。
所以释迦牟尼佛这首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的解释,如画龙点晴,给我们很大的信心,让我们感激,安心又欢喜,知道这个法门这么容易又殊胜,只要「闻名欲往生」就「皆悉到彼国」,而且自自然然进入不退转的菩萨的阶层,不用藉着其他的功德力用,毫无勉强,是自自然然的。所以净土法门是自然往生成佛的法门,释迦牟尼佛已说得明明白白,经典上白纸黑字也写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模糊。
若论「自然」,归纳起来有三种:一种就是愿力自然,一种是业力自然,一种是虚空自然。
愿力自然,是指什么人的愿力呢?不是指我们凡夫的愿力,是指阿弥陀佛的愿力。凡夫的愿都很浮浅,没有力量。那阿弥陀佛有什么愿力呢?阿弥陀佛有经过五劫的时间思考出四十八大愿,再经过兆载永劫的时间去累积菩萨万行,才完成了这个愿,使这个愿有了功德力,使念佛的人自自然然就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只要符合阿弥陀佛的愿,就自自然然随这个愿的运转而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愿力自然。
业力自然,是指我们凡夫。我们凡夫都有罪业,我们一生之中起心动念的业、开口说话的业、身体动作行为的业,以善和恶来比较的话,是恶多善少,就好像《地藏经》所说的「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我们死后,就自自然然随着今生今世乃至生生世世的业去投胎转世。不是上帝创造或者安排,或者审判,而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做的安排,自己的业在审判自己。如果这个业应该堕入三恶道,我们想不堕入,也是不可能,因为已经有那个业,业已经定下来了;除非回心转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藉由阿弥陀佛的强大力量转我们众生的业,使我们不堕入三恶道,甚至脱离六道,往生极乐世界。
「业力甚大」,大到什么地步?像《地藏经》说的「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因为他有一股自然的力量。因此不要以为起心动念没有人知道,或者说出去的话已经过去了,或者造作的行为也过去不存在了,其实它依然存在。存在什么地方呢?就存在于法界之中,那一股无形的力量,会使得时间一到,自然就会引起那个相应的果报。
有一首偈就说: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又说: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
这都就在说善恶因果的报应。以上说的是众生业力的自然。
虚空自然,虚空之中自自然然有循环,如刚才说的,春夏秋冬四季这是自然性的,不是上帝安排造作,也不是人为使它有春夏秋冬的。当然有春夏秋冬是就某些地区来说,有些地方是没有冬天的,那也是一种自然。若进一步探究,虚空自然的来源是哪里呢?是在众生业力的自然。所以,我们若没有这样的业,宇宙虚空自然就没有那种现象。
为什么?佛法说「三界唯心所造」,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众生共同的心力所形成的,这样的道理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说出。现代科学发达才证明释迦牟尼佛真的是一位觉者,所说的话是真理,这个宇宙确确实实,是众生的共业所形成的。
以上也是在说明「自致不退转」。我们若是念佛,自自然然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自自然然就现生不退转。这个自然是阿弥陀佛的愿力自然,并不是我们凡夫的业力自然,我们的业力只有是堕入三恶道而已,只是继续轮回六道轮回而已,没有脱出轮回的力量。
这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破地狱偈」,这有一个典故。
唐朝时代有一位出家修行人叫做玄通律师,他是一位学戒律的人。这位律师到处行脚参访,有一天去一间寺院挂单过夜,那一晚他所住的房间隔壁有人在诵经,所诵的经文就有这首「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他可以说宿善已经成熟,听到这句偈文非常有感觉,就跟随念着念了二、三遍。
之后,他就没有再念这首偈,而且时间一久,也已经忘记了。后来,因为他犯了戒,死去的时候到了阎罗王的地方,阎罗王拿起惊堂木往桌上一拍,就向他问说:「你出世在佛法传播的地方,若有学过什么法门,现在就请你登台为我们宣讲。」
阎罗王这么说了,玄通律师就不得不上台了,他一方面上台,一方面回想一生在阳间所学的,有什么样的法门?可是这时怎么想也都想不起来,已经全部忘光了,就只有这首偈还记得起,他就顺口念这首偈「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偈一念完,阎罗王当下就起身向他敬礼说:「唉呀!这首偈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总功德的偈文,凭着这样的功德,你可以免除地狱的果报,可以再回去阳间继续修行。」
所以这首偈文,就是阿弥陀佛总功德之文,可以使堕入地狱的人离开地狱,因此叫做「破地狱偈」。
玄通律师他一生所学的法,堕入地狱的时候全都记不起来,却只有这首偈记得,而且又念得这么完整,这岂不是背后有阿弥陀佛的加持?因为他既已听到这首偈,就是和阿弥陀佛结了缘,所以阿弥陀佛就不放弃。
玄通律师是一位学戒、持戒的修行者,但最后也是会犯戒,何况一般的学佛者?由这件典故,我们知道学佛、修行是不容易的。
在座一定有受过五戒和菩萨戒的莲友,我们可以静静的思考、检讨:自受戒到现在,到底持戒是清净或不清净?假若不清净会有什么后果?检讨之后我们就会自觉:我就是凡夫,是罪恶生死凡夫,必须要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对阿弥陀佛的救度就会答应,自然就会有这种觉醒;这样就会进入到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之中,坐着阿弥陀佛的本愿船,成为当机众,接受到释迦牟尼佛的授记──已得「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这件典故,让我们有这种启示。
可能有人会想:这样要好好将这首偈记在心中,等到将来若堕入地狱和阎罗王见面的时候,可以将这首偈念出来,让阎罗王又判我们回阳间。(众笑)其实不用,为什么呢?大家既然已信受净土法门,是不会经过阎罗王殿的;若是还要到阎罗王殿,这样岂不是太危险了!
念佛人是要让阎罗王来恭敬,不是准备若堕入地狱要如何来应付。我们现在既已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已经不是娑婆世界轮回的苦恼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的圣众之一,所以不只是护法龙天保护我们、赞叹我们,而且十方诸佛也来围绕着我们、保护我们、赞叹我们,就好像《阿弥陀经》所说的「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所以,根本不要怕又会轮回,堕入三恶道、堕入地狱。如果说要应付,这个时候就要应付,等堕落时要应付就已经来不及了。那现在要如何应付呢?很简单──「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是应付轮回、应付地狱、应付阎罗王最简单的方法了。
其实,阿弥陀佛的总功德就在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中,所以不一定要将这首「破地狱偈」记在脑中,因为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即使学问高深,知识丰富,到了临终的时候,一生所学大部分都忘记了,记得来的就只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更加可以破地狱。玄通律师是在地狱念这首偈使他离开地狱,如果当时他在地狱中直接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仅他自己能离开地狱,更能藉之往生极乐净土,同时也会救度地狱的众生一齐离苦。这也有一段典故,这件故事是发生在古代的印度。
古代印度有一位婆罗门,婆罗门是当时印度的一种阶层的人士。照说婆罗门也还是属修行者一类,应该有学问才对,但是这位婆罗门却很愚痴,不过他的太太则很聪明,而且是学佛念佛的人。
这个婆罗门愚痴而且又爱杀生、吃肉,他的太太劝他学佛念佛,他总是说:「唉!我没有智慧,了解不来,念不来。」但是这个婆罗门对他的太太非常疼爱,因此他太太就藉这种机缘对他说:「我们每晚要睡觉前就先来念佛,念完再去休息。」又说:「我要你和我学佛,你都不答应,那么你所要求我的,我又怎么能够答应呢?夫妻就好像比翼鸟,要同心、同愿、同行才对。」所以这个婆罗门就和他的太太,每晚在睡前都敲引磬念佛。
三年之后,这个愚痴的婆罗门死了,因为造恶业的缘故,所以堕入地狱。地狱的鬼卒拿着铁棒、铁条要敲打地狱鬼魂的时候,无意中敲到油锅的锅边,「铿」的一声,好像引磬的声音,婆罗门一听到这个声音,不知不觉间就自然念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一念出来,附近的鬼魂一听到,当下就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那个时候惊动到阎罗王了,阎罗王就放他回阳间。婆罗门回到阳间之后,就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大家都非常惊异、赞叹念佛不可思议,所以,当地人很多人就开始念佛。
这个婆罗门返回到阳间之后,就将自己的经历托人写成一首偈,自己也常诵念:
若人造多罪,应堕地狱中,才称弥陀名,猛火为清凉。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阳间造了种种的罪业而堕入地狱,这时若有人在地狱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听到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地狱的猛火,甚至刀山、剑树、油锅,这些种种的痛苦刑罚,当下就变为清凉的景象,而且当下就离开地狱,甚至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可以打破地狱,使地狱众生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就是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是第十八愿的核心道理,第十八愿所说的就是这样的道理──只要念佛都可以往生,甚至使地狱的众生也离开地狱,往生极乐世界。
在《无量寿经》中就有这样的经证:
若在三途,极苦之处,见此光明,皆得休息,无复苦恼。寿终之后,皆蒙解脱。
就是说,在地狱看到阿弥陀佛的光明,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地狱种种的极苦、剧苦,当下消除,寿终就往生极乐世界。
所以,刚刚那首偈语说「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地狱的众生单单听到这句名号,就到极乐世界去了。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力量呢?因为佛的境界是:「名」就是「体」,也就是说,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阿弥陀佛的本体。
阿弥陀佛本身是涅槃的境界,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的真理境界;由于这句名号和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的本体是「一体不二」的,所以,这句名号同样有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威神力量在里面。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也叫做有声音的光明。意思就是说,虽然名号就是光明,但是光明本身并没有声音,可是这句名号却是有声音,可以念出来听得到,可以写出来看得到,可以做佛牌来挂在胸前;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就是没有声音的名号。
总之,阿弥陀佛的光明和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一体的,致使在地狱之中只是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火焰化作红莲」,使地狱的众生顿时可以坐着莲花进入极乐世界。这就譬如黑暗若是遇到光明,黑暗当下就消除,当下就变成光明的境界。
这句名号不只是阿弥陀佛的本身,也是极乐世界的本身。因为就佛的境界来说,不仅名体不二,依报、正报也是一体的。也就是说,阿弥陀佛本身属于正报,所住的极乐世界属于依报,正报的身体和所居住的环境依报,是一体的,不分开的,没有差别的。
我们凡夫在这个世间,正报的身体和所住的依报环境却是各自分开的,不是一体的,是互相有隔阂不能自由。譬如,房间如果没有门,四周都是墙壁,这样就无法出入,这是我们凡夫业力的障碍;但是,佛的境界是融通无碍的,正报的身体和所住环境的依报是融合一体,不相阻碍。
《华严经》中提到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事理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佛的境界就是事理无碍以及事事无碍的境界,因此万物对他来说都是一体性的,是相即相入、融合一体的。
总之,只要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使闻名念佛的人,离开地狱、离开六道,自自然然进入极乐世界,这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功能。我们既然已听到、知道阿弥陀佛救度的道理,此后就专一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就自自然然往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水,水的功能本来就可以止渴,也可以润湿东西;若是火,火的功能本来就是烧东西,这是火的自性,本来就是这样,你要说叫它不要烧,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我们嘴中说不要烧,心中思维不要烧,火一定还是会继续烧,因为这是它自然的本性与功能。同样的道理,我们既然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专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除非我们自己不想要往生,不然没有往生极乐世界是不可能的。
阿弥陀佛的救度,对我们众生来说,我们只要心中领受、口中答应,则必然会表现在念佛,如此「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的念佛,就是随顺着阿弥陀佛的救度,自然必定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因为这是阿弥陀佛的誓愿,是阿弥陀佛本愿力量的自然功能作用。我们只要依照着做,无形中就已经进入阿弥陀佛的愿海之中了。
所以,我们往生的功德力量不在我们本身,完全是在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的功德已经成就,是现成的,而且是从十劫以前就开始完全回向给我们十方众生,因此十方众生不论是什么人,只要念佛愿生,将来就必定往生,而且现在就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这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涵意。
接下来讲《无量寿经》大意第四段经文。第四段的经文是在《无量寿经》结论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将称念弥陀名号的净土法门来咐嘱弥勒菩萨。现在请大家合掌,我们一起来恭诵一遍:
佛告弥勒: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的经文若是包含前面的「佛告弥勒」四个字,总共是三十六字,若单就主要的经文来说,也就是从「其有得闻」开始,总共八句,一句四字,则总共三十二字。
现在分四点来解释这段经文:
第一,名称。就名称来解释;
第二,大意。就大意来解释;
第三,依文解释。依文字的意思来解释;
第四,显明深理。显出这段文背后真实的意义。
第一,名称。以各种角度来看这段经文的意思就会有好几种名称,可以说是「咐嘱弥勒文」,因为是佛陀交代弥勒菩萨的;也可以说是「大经流通文」,因为出自《无量寿经》最后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交代弥勒菩萨,要将《无量寿经》的大意、核心要旨流传下去;也可以说是「念佛利益文」,因为这段流通文完全是在说第十八愿念佛无上利益的经文;也可以说是「念佛流通文」,因为是流通念佛,不流通杂修杂行。
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有二种的涵义:
一,是为了要使念佛法门代代相传,使这个法门永不断绝,常住这个世间,救度任何时间的众生。
二,因为这个法门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弥勒菩萨是将来会在娑婆世界下生成佛的菩萨,因此将这个诸佛的本怀传承给弥勒菩萨。
这段文也分为两门:一个是相对门,一个是绝对门。这两门是就解释上来说的。
「相对门」的意思是说,念佛和其他的法门比较,唯有说念佛一门的大利无上功德,来显示出其他法门是小利有上的功德。这就是相对性、比较性来看。
「绝对门」的意思是说,整部《无量寿经》也有讲到其他的法门,但是,最后释迦牟尼佛却单单只交代弥勒菩萨流通念佛,并没有咐嘱其他的法门,显示出念佛法门利益远超其他法门,其他法门不能比,故不与其他法门比较,而直接以念佛咐嘱弥勒菩萨。
第二,大意。这段文的大意在说什么呢?简要来说就是,无论任何人,只要「欢喜踊跃」来念这句名号,他当下就得到最大的利益,具足了无上的功德。所谓「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因为没有比佛更上的了。我们若是念佛,这样佛的功德就和我们一体不二,这种「无上功德」和念佛的人永远相随在一起、不相离开,这是就大意来说。
第三,依文解释。依据经文,一字、一字,或者一句、一句来解释,先消文,然后才显明它背后的道理。
「佛告弥勒」,佛当然是指释迦牟尼佛,弥勒菩萨就是当来下生成佛的弥勒菩萨,现在住在兜率天。
这段文是释迦牟尼佛咐嘱弥勒菩萨的,「咐嘱」就是交代的意思,因为弥勒菩萨是将来下生人间成佛的菩萨,所以将这个法交代下一位佛流通到未来世。佛出世的目的就是要讲经说法,要救度众生,要如何达成救度众生呢?唯有这个法门才能够普遍救度众生,才能够达成诸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所以这段文称为「咐嘱文」或「大经咐嘱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其」是指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之中有圣人、有凡夫,有善人、有恶人,任何人只要能够听到这句名号,他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对象、当机众。「闻」就是耳朵听到,心中了解相信,所以「闻」就是「信」。这背后也是释迦牟尼佛劝导我们众生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名号,要相信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救度,要愿生极乐世界,有这样的涵义在。
「得闻彼佛名号」,就是指阿弥陀佛的名号。听到「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相信、没有怀疑,也就是「信受弥陀救度」的意思。阿弥陀佛的名号,和阿弥陀佛的本身是一体不二的,所以这句名号是具足着阿弥陀佛本身所有的万德在里面,因此这句名号才叫做万德洪名。这句万德洪名可以救度十方众生往生弥陀净土,进而可以使十方众生在弥陀净土直接成佛。
「彼佛名号」也是「第十八愿成就文」所说的「闻其名号」;「闻其名号」和《无量寿经》「胎化段」的经文所说的「明信佛智」是一样的。听到这句名号,信受这句名号,就等于是信受着阿弥陀佛的佛智。我们众生没有办法了解佛的智慧,因为我们并没有证悟到佛性,因此我们只有信受、不怀疑。直捷的说,「明信佛智」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深奥的道理,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就是「明信佛智」。
阿弥陀佛的本愿名号也是十方诸佛所赞叹的名号,第十七愿成就文说: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我们听到十方诸佛所赞叹的这句威神功德、不可思议的名号,听到不怀疑,这样自然就和这句名号的法体感应道交,这样的心理状态就是真实的信心,这叫做「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可以度我们出离生死轮回,若听到、相信,心中自然就欢喜。欢喜是一种心理状态,内心的欢喜表现于身体,就有踊跃的行为。「踊跃」是什么意思呢?「踊」就是踊于天,「跃」就是跃于地,这是形容欢喜到了极点,非常庆乐的状态。因为听到这个救度的法门,对往生有望,对脱离轮回有望,那种内心的感受和外显的现象,释迦牟尼佛用「欢喜踊跃」来做形容说明。
当然,这个「欢喜踊跃」是因为逢缘触境才表现在言行上,不可能说日日夜夜、时时刻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这样「欢喜踊跃」,这是不可能的。念佛人逢缘触境,「欢喜踊跃」念佛的时候,就自然会发自内心、表现在外。在那个时候,他是尽情尽性、尽心尽力「欢喜踊跃」的念佛。因为是出自内心,尽我们对佛救度的感恩、欢喜的感情,流露出我们的本性,所以,念佛的时候,声音就很响亮,这就是尽情尽性、尽心尽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所形容的「欢喜踊跃」了。
所以在这里所说的「其有得闻」的「闻」,不是突然间听到这句名号而已,是听到这句名号以后,有一种「悲喜交集」的心理状态,因此才会有「欢喜踊跃」的显现。
「乃至一念」,这个「一念」是指,乃至临终一念也可以得到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乃至」就是「下至」,「包容一多」之语,显示称名遍数不定的意思,是一种包含性的,包含一念、包含多念、包含临终的念佛、包含平生的念佛。所以「乃至一念」就他本身来说,是显示只要念佛,不论数目,有时间就念佛,凡是修持就专一念佛,以念佛为修持,这叫做「遍数无定」,念多少?念多久?不固定。这样说来,这「一念」就是相续念佛的意思。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知」,念佛容易,利益功德殊胜,可说超情离见,难以相信,如能相信而念佛,可说稀有难得,因而特别以「当知」提醒弥勒菩萨,也是提醒十方众生,广泛引起注意。「此人」,信心念佛之人,如净土宗宗旨所说。
这个念佛的人已经得到涅槃的利益。因为在佛法之中,在法界之内,最大的利益就是涅槃的利益,就是成佛的境界。
极乐世界是无为无漏的阿弥陀佛果报的报土,是超越品位阶级的,念佛既然可以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进入「一生补处」,因此释迦牟尼佛才赞叹说得到这个大利。这是从究竟上来说的。
若从道理上来说,念佛不仅是自利、利他都包含在里面,而且是现在的利益、当来的利益也包含在里面;往生极乐世界之后,可以到十方世界救度众生的利益也都在里面。所以虽然是在因地讲念佛,但是果地所有的功德也没有离开念佛,因为有因地的念佛,才有果地种种的功能力用。
因此,念佛所得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广大,这样的利益与《无量寿经》「发起序」中「如来出世本怀文」所说的「惠以真实之利」是同样意思。这个真实之利在哪里呢?在念佛,念佛就可以得到大利,这个大利就是真实之利,就是成佛的利益。
这句「踊跃念佛,为得大利」和《无量寿经》「流通分」所说的「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两句的经文是互相对应的。
「踊跃念佛,为得大利」,若是「生疑惑者,为失大利」;也就是说,信受的人就会踊跃念佛,这样就会得到往生成佛的大利益,但若是对阿弥陀佛的救度有怀疑的人,就失去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则是」这二字是显明念佛功德的自然性。什么自然性呢?只要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虽然不知道此中理趣,或者没有去追求相关道理,还是自自然然就有大利无上的广大利益,所以用「则是」来表达。
「具足」,具足就是圆满,没有缺少。佛所有的功德,念佛的人全都得到、全都领取,圆圆满满没有半点缺少,这叫做「具足」。具足什么?具足「无上功德」,就是成佛的功德,也就是说一念之间就可以具足、圆满成佛的功德。
有了这段文,我们就知道念佛是佛教「大乘」,也叫做「一乘」;在教理上来说是「圆顿至极」的法门,很圆满、具足包含佛所有的功德,就功能与时间上来说,很快速、很容易,当下就已经得到。
第四,显明深理。这段「念佛流通文」或称「弥勒咐嘱文」,释迦牟尼佛要表达的涵义,在这里分为十点来解释。
(一)来意。也就是说,这段文放在这个地方,有什么顺序的涵义;
(二)特呼弥勒。为什么释迦牟尼佛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来给他交代;
(三)一念所指。这段文所说的「乃至一念」,这个一念是指什么样的一念呢?
(四)这里所说的大利,是和小利相对;
(五)这里所说的无上,是和有上相对;
(六)显明念念都具足无上功德;
(七)显明念念不舍;
(八)显明要专一念佛;
(九)举少况多。就是举出数目少的,来譬喻数目多的;
(十)深信不谤。要我们都深心相信,不要怀疑甚至不要毁谤。
第一点,来意。在《无量寿经》「正宗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对当时的大众说念佛往生的法门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既然有这么大的利益,就应该要一代一代弘扬流传,不使它断绝,并且可以使十方世界、十方众生普遍都能够听到,以之利益十方众生。因此到了「流通分」的地方,释迦牟尼佛就特别将这个道理、这个法门咐嘱弥勒菩萨,要他将这个念佛的法门流通到未来世,利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这是这段文在这个地方的涵义,这就是「来意」。
(二)特呼弥勒,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这段文一开始就说「佛告弥勒」,这四字含着一种慎重、殷重、郑重的心情,也就是说,这样的大利、无上功德的法门,对十方众生非常重要,可说是众生解脱成佛的唯一希望,也是十方诸佛的本怀,所以对佛来说也是非常重要。
这个法门是众生解脱唯一的希望,这么重要的法门,等觉菩萨的弥勒不一定知道,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特别呼叫着弥勒菩萨的名字,跟他说:弥勒啊!你要知道,如果若有人听闻到「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欢喜踊跃」来念这句名号,你就应该要知道,这个人已经得到大利无上的功德。
释迦牟尼佛为了将这句弥陀的名号流通到未来世,也就是流通到像法时代、末法时代,乃至灭法的时代,到弥勒菩萨「龙华三会」下生成佛的时代,都要使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使这个念佛的法门一直流传下去,所以经文一开始就说「佛告弥勒」,有这种慎重、殷重、郑重的涵义在里面。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说到这里。其他的,下一次佛一再继续。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