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凡而佛”之文
持名一法,乃“即凡心而佛心”之一大法门也。
(增广上?复吴希真居士书二)
即凡而佛
你当下是凡夫,当下跟佛成为一体,叫“即凡而佛”:你现在虽是凡夫,将来必定成佛,叫“即凡而佛”;又凡夫即是迷,佛即是觉,即凡而佛也就是“即迷而觉”,不必另外求觉,所谓“潜通佛智”;又凡夫染污,佛恒清净,即凡而佛也就是“即染而净”,不必另外寻清净,善导大师说“凡夫贪嗔烦恼心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又凡夫即是烦恼,佛即是涅槃,即凡而佛,即是昙鸾大师说的“不断烦恼得涅槃分”。
持名一法很简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然,这里讲的持名一法,都是指有信愿的,不是指那个“专崇行持,没有信愿”的,不是那种,这样就“即凡心而佛心”,这个法门这么殊胜!
怎么叫“即凡心而佛心”呢?就是说我们信愿念佛这个信愿的心,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慈悲心,是阿弥陀佛的智慧心。前面说“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果地觉就是佛心,因地心就是凡夫信愿之心,所以“即凡心而佛心”。
一心不乱
《阿弥陀经》里讲“一心不乱”,我们凡夫的心跟阿弥陀佛的心合为一体,成为一个心以后,你就不乱了,二心就容易乱。
人常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两个人如果一条心的话,它的锋利连金属都可以切断。如果这两个人关系很好,很默契、心心相印,人家再怎样挑拨离间,他们两个之间都很好的。
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心里边还在怀疑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你真的救我吗?我这样真的可以了吗?你不会嫌弃我吗?”我们还有很多疑惑心,再遇到有人拿他宗的教理来妨害,必乱无疑。
“一心”,怎么样一心?信愿就是一心。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他是用六字名号来救度我们。所以,这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救度的心,他的慈悲心和他的智慧心是一个载体。因为心需要通过某一种东西来表达。
比如说,这个人饿得要死了,我们有心要帮他,我们的心怎么表达呢?拿水果来。这个水果,就是我们要救他的心的物化,表现出来了。这个就要饿死的人,他要延续生命,他有这个心,那么他要吃这个水果。这个水果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一方面是我给他,要救活他的命,是我的心,水果给他;另一方面,他看到水果,他要吃下去,这个水果就是他的希望心,是他生命延续的希望。所以这一个水果就包含两方面。
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一方面就是佛的大慈悲心、大智慧心,佛救度我们的愿心,“我要救你,用什么?用六字名号救你”。另一方面,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名号就成为我们的信愿心,以信愿来持受这句名号。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本身,它是佛心跟凡心结合成一体的,“即凡心而佛心”。从佛那边看,是佛的救度心;从凡夫这边看,是我们的归命心。我们的归命心是因为阿弥陀佛的救度心,我们才能归命他。
你为什么不归命张三李四?张三李四救不了你呀!
你为什么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能救你呀!
你为什么改了法门了?你不认识阿弥陀佛,你不知道阿弥陀佛能救你。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是一个必堕三恶道的人,只有阿弥陀佛能救度我们,那我们这个心不会再改变了,我们会归命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归命心和救度心是一个心。从凡夫这一边来讲,就是我们归命南无阿弥陀佛的心;从佛那一边来讲,是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救度心,所谓“即凡心而佛心”。心和心之间,就是以六字名号成为一体。信愿、归命,归命什么?南无阿弥陀佛;救度,用什么救度?南无阿弥陀佛。都是一件事。
就好像我们在一个岛上,岛要沉没,有人驾船来救我们,我们上的这条船和船长开来的那条船是一条船,都是一件事。
阿弥陀佛来救度我们的名号,和我们称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成为一体,这个叫“即凡心而佛心”,你看多自在!
所以前面说了“因该果海,果彻因源”,在我们的信愿心当中,就包含了阿弥陀佛的大觉海,他的救度心、他的慈悲心、智慧心当中所具有的一切功德,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成佛。
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
大家说:“我还要找清净心。”我们找的那个清净心不算数的,那个是凡夫的生灭心。只有信愿持名这个心是佛心,“佛心无不清净”。佛心的清净,“我没有感觉呀?”因为佛心的清净超越我们的感觉,是不垢不净的清净。我们那个清净,是感觉的清净,“你看,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清净多了!”这个,你现在感觉好,等一下就感觉不好了;晚上感觉好,天亮就不好了;白天感觉好,晚上又变了。今天儿女孝顺,工资发得多多,人家讲好话,说得你兴高采烈,感觉得意洋洋的;到了明天,天要下雨,关节又痛了,媳妇又跟我吵嘴了,锅里面烧饭又烧生了,事儿都来了,你就又完了。这个都是生灭的,不能在这里面去找。
阿弥陀佛这种救度的清净心是不生不灭的。而我们现在为什么感受不到?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心,你能感受到名号清净的话,那你就不是凡夫了。我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就因为我们是凡夫嘛!所以不要找感觉。
阿弥陀佛的广大智慧,我们没有感觉,你如果落在感觉当中,就肯定错了,因为那个是凡夫生灭的东西,你把你的生灭感觉,当做一种解脱的本钱,那你大错而特错!“哎呀,好啊,这样就能往生了”;感觉没有了,心里就慌了。
所以,我们只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觉、有感应、有感动、有体验;我哭出来了,我笑出来了,我欢喜了,通通都不要管它,只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靠定这句名号,像靠准了一座大山一样稳当。
所以,这个是“即凡心而佛心”。
就好像我们所讲的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这六字名号就是沟通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的。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实跟极乐世界就已经是一纸另面了。我们还在娑婆世界,是凡夫,所以,我们那一边还是有分别、有贪嗔痴。但是没关系!我们已经在六字名号这一边了,这口气一旦不来,“呼”就到了另一边来了,这一面是无量光明的,就可以往生成佛了;只是现在暂时在这一边,还没有往生成佛。
“我怎么不知道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有这么大功德?我怎么不清楚?”你还是凡夫,你哪能测度到呢?
经典里有个比喻:以凡夫的心想去测量佛的智慧,就好像拿一把尺子要去量虚空一样。你拿尺子量虚空怎么量?“一尺、五尺、一百尺……”,没办法量。
你拿尺子量桌子可以,“四尺五寸”,好像感觉很实在,这个是有形有相的,因为我们的心都是生灭的,有为造作的,所以我们所思维到的东西,能感受到的,都是有为、造作、生灭的东西。
阿弥陀佛的名号是无为、不生不灭,你怎么能找到感觉?除非你已经悟得不生不灭了。没关系!你只要念,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哎呀!原来感觉在这里呀!”
感觉不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的感觉都不真实。一旦到达极乐世界,当下豁破无明,证得无生法忍,“原来如此”,礼佛一拜得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