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三经 专明其致

净土三经 专明其致

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增广上 与徐福贤女士书)

如来于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如《华严》、《法华》、《楞严》等。其专说者,则有《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三经中,凡弥陀之誓愿、净土之庄严、三辈九品之生因、十方诸佛之赞叹,悉皆显示无遗。

(增广下 阿弥陀经白话解释序)

念佛求生净土一法,乃十方诸佛普度众生之要道,九界众生速证佛果之妙门。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世多习矣不察,视为浅近。谓不若教海之宏深,禅宗之直捷。每扬宗教而抑净土,尚自力而恶佛加。当仁固让,见义不为。致如来彻底悲心,郁而不畅;众生出苦捷径,塞而罔通。今不避罪责,略引证据。冀见闻随喜,同生莲邦。(增广下 重刻弥陀略解圆中钞劝持序)

【注】无论学修何法,都有其正依的经论祖释,所谓圣言依据、法脉传承也。净土法门自古以来以三经一论为其正依,以善导一脉为其正传。自清朝魏承贯居士将《行愿品》加入后,有了四经之说;后印光大师更加《念佛圆通章》,而成五经之论。三经五经,如何依止?通观《文钞》,即知印祖虽倡五经,若论所标之正依,亦唯是三经。其言“诸大乘经,皆启斯要;净土三经,专明其致”,可谓一语定准。一代时教,谈及净土法门之大乘经典,多达二百余部。大师言:“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故知:三经乃“专谈”,余者皆“带说”耳。于三经之外,《行愿品》与《圆通章》发挥念佛奥旨,摄归念佛,可谓最为得力,故大师扩而充之为五经。此二经虽可为弘扬净土之一助,但仍是“带说净土”而已,与净土三经相较,自有亲疏之别,如《文钞》比较《行愿品》与《弥陀经》言:

《弥陀经》为净土法门之根本法门,《行愿品》虽广大深妙,究非净土法门之根本法源。故宜二经同念,断不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只念《弥陀》不念《行愿》则可,只念《行愿》不念《弥陀》则不可。《弥陀经》为朝暮课诵,或多念亦可。断不可绝不念《弥陀经》,而专念《行愿品》,以成忘本之修持也。二经固无高下,而对于净土行人,却有亲疏。

以此可知:二经虽无高下,却有亲疏,何为正依,何为傍依,一目了然。人或执于《华严》之圆融无碍,实则念佛无碍圆融,念佛一道同归,念佛五乘齐入,可谓最极圆融无碍也。故《要解》云:“华严所禀,却在此经”,可谓道其幽玄也。又大师比论《大经》与《华严》时,更明《大经》之超胜,其言:“《华严》唯局法身大士,此经遍摄九界圣凡。即以《华严》论,尚属特别,况余时乎?使如来不开此法,则末法众生,无一能了生死者。”二经之胜劣,自不待言矣!

综观大师之意,诚知:三经为根本,余者为枝末;三经为源头,余者为支流;三经如大海,余者如江河;三经为正依,余者为傍依。

诚如大师云:“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净土三经。”学净土者不可不注重三经,不可不正依三经也。

最早确定净土宗之正依三经者,是弥陀化身之善导和尚。其《观经疏》于“五正行”之“读诵正行”中,即明专读诵净土三经;又欲明“念佛功能”超绝时,亦借三经大义以明之。此三经地位之确立,是为善导和尚楷定古今之一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