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佛土论
就佛土,昙鸾大师并没有如佛身一般立“实相土、为物土” “法性土、方便土”等称谓,这并非出于偶然。
因佛为救度之主,正报之体,一法一身,不容分别。今就一佛名明其具摄实相、为物二种功能,能起众生归命、称名如实修行故;
若不详明二身,众生无由亲近。土是往生之所,依报之用,若存别称,众生易起分别,心生高下: “如我罪业凡夫,纵能往生,亦当居于下品土。 ”既生高下,即违彼佛平等誓愿,杂于众生自力修行,为不知彼佛实相身、为物身,不成如实修行;
罪业凡夫亦将漏于往生。然安乐土由彼佛四十八愿庄严成就,三严圆融,入一法句,同一清净,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故;
不同诸佛净土,随众生业感,存优劣差别。故昙鸾大师于一佛土,不立二称,唯一佛境故。后来道绰大师、善导大师释明极乐为“唯报不通化”之报土,即为循此芳规。
然佛身佛土本来一体,相对以明,于义更显。二身而一土,知二身只是一身,为众生故,随义立名;
一土而二身,知一土具二用。由方便、为物之用,凡夫众生易得往生;
由法性、实相之用,众生往生即证菩提。
唯一佛境故,后来善导大师直接释为“极乐无为涅槃界” ,简明扼要,的符论旨。主佛涅槃、圣众涅槃、国土涅槃,同一佛境故,称涅槃界。善导大师也以弥陀是报佛,极乐是报土,然此非通途法、报、化分别之报,也非自受用、他受用分别之报,乃是彼佛别愿成就“唯报不通化”之报,全法成报,全报入法,全自受用为他受用,报法一体、自他一体之报,故说“报法高妙” 。
昙鸾大师也有此义。 《往生论注》释《往生论》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之“性功德成就”而言:
“性”是“本”义。言此净土,随顺法性,不乖法本,事同《华严经》宝王如来性起义。
又言“积习成性” ,指法藏菩萨集诸波罗蜜,积习所成。
亦言“性”者是圣种性。序法藏菩萨于世自在王佛所,悟无生法忍,尔时位名圣种性;
于是性中,发四十八大愿,修起此土,即曰安乐净土。是彼因所得,果中说因,故名为“性” 。
又言“性”是必然义、不改义。如海性一味,众流入者,必为一味,海味不随彼改也。又如人身,性不净故,种种妙好色香美味入身,皆为不净。安乐净土诸往生者,无不净色,无不净心,毕竟皆得清净平等无为法身,以安乐国土清净性成就故。
释“性”有四义。其第一“性是本义” ,约一法句;
第二“积习成性” ;
第三“圣种性” ,约愿心庄严;
第四“必然不改义” ,约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
又,第一明法性、实相所成,不颠倒;
后三明方便、为物所成,不虚伪,摄众生入毕竟净。二、三约因中愿行,第四约果上力用。
又,第一明依法性起之报,全法成报,略入于广;
二、三明因愿酬果之报,全报入法,广入于略;
第四明即此报法之力用,全自受用成他受用,广略相入,自利利他。
又,第一明性体,二、三明修相,第四明德用。第一明本净,二、三明因净,第四明果净。
《往生论注》对安乐净土不思议境多有阐明,略举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