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相辅相成

(二)相辅相成

如:不颠倒与不虚伪、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实相身与为物身、法性法身与方便法身、广与略、自利与利他。此为第二阶精微的概念,为非一非异式。此组概念也为类似而侧重不同,其核心在“清净功德与不虚作功德”一对。

真实功德释为“不颠倒” “不虚伪” ,此在阿弥陀如来及其净土即是“清净功德” (实相身、法性法身、略、自利) 与“不虚作住持功德” (为物身、方便法身、广、利他) 。

由观清净功德,知彼佛土为实相;

由知实相故,则知三界众生虚妄相;

知众生虚妄,则生真实慈悲;

真实慈悲者,作愿摄取一切众生共同生彼安乐佛国——成回向门,明利他菩提心。

由观不虚作功德,知彼佛为物方便法身;

知为物方便法身故,则知真实法身;

知真实法身,则起真实皈依;

真实皈依者,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成礼拜、赞叹、作愿三门,明自利愿生心。

由佛功德真实故,行者观此二种功德即得真实功德,真实功德故能生清净佛国土。依此而说“起观生信” ,即:观彼佛国土庄严成就,能生真实净信,必定得生彼安乐佛土。

由名即法故,此二种功德极略收于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彼下品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乘佛愿力即得往生;

彼土是无生界故,见生之火自然而灭,即转生见为无生智。故《往生论》虽说“修五念门行成就,毕竟得生安乐国土” ,终归于称名一行,盖由佛本愿力不虚作住持功德成就故,虽下品愚劣凡夫,同得“遇无空过、速满功德大宝海”之利益。

故知《往生论注》之论证理路,乃是紧扣“真实功德相”一句,由真实功德而对立性地解释出“真实功德”与“不实功德”一对概念,贬斥凡夫之颠倒、虚伪,三界之轮转、无穷、破坏、染污;

如此凡夫,必待来自真实功德之垂救,才有可能出于三界流转之暗宅,生于清净安乐之净土。

如何垂救?先释真实功德为“依法性、顺二谛”之不颠倒,及“摄众生入毕竟净”之不虚伪,从理论上说明真实功德之所以真实,在于有救度颠倒虚伪凡夫之德。不颠倒即一法句之清净功德,不虚伪即愿心庄严之不虚作功德,此二种功德总摄彼佛国土三严二十九种功德:此即显明彼佛国土真实功德相救度凡夫之力。

然而如此的解释过于广泛,且为静止性、理论化,愚劣凡夫或难相契,所以大师在上卷释如来身业功德时,特别引用《观经》“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等句,以“木火不离之喻”释此如来普遍地活动于一切众生心想(观佛、念佛) 之中;

又于下卷解释“如实称名相应”时,释此二德为实相身、为物身;

解释“一法句”时,释此二德为法性法身、方便法身:此即将“清净” “不虚作”二德统一于人格化的佛身而显明其活动之救度。

这样,阿弥陀如来自利住于“如” (实相身、法性法身) 之境界,然当众生若称彼佛名号,或观佛土庄严,则利他“来”而活动于众生之心,与众生成为一体,佛之真实功德成为众生所有,摄救此众生归于净土。如而来、来而如、自利利他之阿弥陀如来,依其本愿力故,救度众生之原理至为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