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十八愿善导释”补充讲义

二、“第十八愿善导释”补充讲义

1.弥陀示现——

唐朝文谂、少康共纂《瑞应删传》言:“佛法东行,未有禅师之盛德矣!”

唐朝《实际寺主怀恽大法师碑铭》,全名是《大唐实际寺故寺主怀恽奉敕赠隆阐大法师碑铭》,言“亲证三昧大德善导阇黎。”

法然《选择集》言(《法然上人全集》117页):“大唐相传云,善导是弥陀化身也。”

北宋慈云《西方略传》、择瑛《修证仪》、用钦《白莲记》皆言“善导和尚是弥陀化身。”

明朝莲池《往生集》言:“善导和尚,世传弥陀化身。”

民国印光大师言:“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

又以偈赞言:“世传师是弥陀现,所说当作佛说看。”

2.原则标准——本愿批注,异义多端,唯应以善导之释为其指南。

3.设我得佛——“设我得佛”是愿,愿者志愿希求之意,希求成佛度生。“不取正觉”是誓。誓者誓约之意,谓“若众生称念不得往生者,我绝不成佛;不得往生而仍成佛,则誓不取”。

“设”与“若”同。异译之《如来会》多言“若我成佛”,《庄严经》亦言“我若成正觉”。故大师三段本愿取意文,为易解故,皆言“若”。

“设”与“若”皆不定之词。何故置不定之词?略有二意,一者因位期果:尚在因位,果克难量,故且置不定之词。二者重愿难成:所发乃十方诸佛未发之愿,所度乃十方诸佛难度之机,如是本誓重愿,非容易可成,故且置不定之词。然誓言必得,故《大经》“赞佛偈”言:“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又言“坚正不却”,愿后之文亦言“空中赞言,决定必成无上正觉”

“我”者,法藏菩萨自称。“得佛”与“成佛”同义。

“佛”者,与通途自觉、觉他、觉满之佛有别。此佛者,别意弘愿所成之“阿弥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极尊之佛。是“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之佛。此佛即是以名号救度众生之佛,是若非救度具足烦恼凡夫、罪恶生死凡夫、逆谤阐提凡夫,悉使往生,即不取正觉之佛。故净土宗宗旨首言“信受弥陀救度”。

4.十方众生——弥陀救度之对象。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无一遗漏。即大师言“一切善恶凡夫”之意,包含逆谤阐提。故大师言(《圣教集》726页):“以佛愿力:五逆之与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

然莫因良医而好病,应体佛心而念佛。

5.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大师释言“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楷定古今之妙判、决定往生之正业。

6.称我名号,愿生我国——此释显明二意。一明所信内容。至心信乐者,是信何法?不是信余法,但信:不论何人,只要念佛愿生,必得往生。二明易行至极。不论何人、何时、何处、何缘,皆能称名念佛,可谓:易行中之易行,无如本愿称名。

此释简明扼要,易解易记易持,当下明了,甚合易行道。不繁杂,不玄奥,不必艰难地思维,不用苦恼地印证(如自己领受否,或确认自证之正不正等)。

7.乃至十念——“念”者,中国文字往往一字包含多义;此“念”字通心与口,故有以“诵经”为“念经”,俗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十”者,数目;“念”者,口业称念:口称十声,谓之十念。此中十念,不定十念,故“成就文”及“流通文”言“一念”;一念不定一念,故本愿言“十念”:十不定十,一不定一,故以“乃至”冠之。

8.十念正义——《观经》言:“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可知:“乃至十念”即是“下至十声”“称名念佛”,亦即“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之念佛。

故龙树菩萨《易行品》“本愿取意文”言:“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并劝言:“若人欲疾至,不退转地者,应以恭敬心,执持称名号。”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亦言(《圣教集》278页):“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又言(《圣教集》336页):“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判言(《圣教集》280页):“经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显明十是圆满之数,十念者,只要念佛便得往生之谓。

道绰大师“本愿取意文”言(《圣教集》408页):“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亦知:《观经》流通分之“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之“持无量寿佛名”即是“称名念佛”。《阿弥陀经》之“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亦是“称名念佛”。善导大师“称名入报”之偈:“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三经一致,皆以“称名念佛”为往生正因、往生正定业,顺彼佛愿故。

故大师《观经疏•定善义》言(《圣教集》615页):“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而三段取意文皆言“称我名号,下至十声”,《往生礼赞》“光号摄化”文亦言(《圣教集》859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一脉相承,皆以称名念佛为本愿,故曰“本愿称名”,因称名念佛即是往生正因、正业、正定业故。

9.十念他义——本愿“乃至十念”之释,经大师楷定之后,多以大师之释为准;于大师之前,诸方异释颇多,略举其三。

一、引释《杂阿含经》之十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

二、元晓《无量寿经宗要》举出“显了十念”与“隐密十念”。以《观经》之十念称名为显了十念,下品机所修故;以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为隐密十念,上品机所修故。其隐密十念者指《弥勒发问经》之慈心等之十种心,即:“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意。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意,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远离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根。解云,如是十念,既非凡夫,当知初地以上菩萨乃能具足十念。”

三、义寂《无量寿经述义记》之“时间十念”,即释念为时间,一称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之间为一念,十称之间名十念,而一心称念佛名,念念之中自然具足《弥勒发问经》之十念。意谓《观经》所说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十声称佛之间,自具慈心等之十念。

10.乃至十念,下至十声——“乃至”者“从多向少”,“下至”,者“下者对上”,“十念”者“十声”。

11.念声是一——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以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32页):

问曰:《经》云“十念”,《释》云“十声”,“念声”之义如何?

答曰:“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即是声,其意明矣。加之《大集月藏经》云:“大念见大佛,小念见小佛。”感师释云:“大念者大声念佛,小念者小声念佛。”故知:念即是称也。

12.乃至下至——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以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32页):

问曰:《经》云“乃至”,《释》云“下至”,其意如何?

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经》云“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尽一形也;少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释》云“下至”者,下者对上之言也。下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上者,上尽一形也。

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

例上八种之愿,今此愿“乃至”者,即是“下至”也,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

此释显示一多不定、一多包含,上包一形,下包一念。故《往生礼赞》言(《圣教集》855、859、916页):“上尽一形,下至一念。”

13.愿名——“念佛往生愿”。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言(《法然上人全集》33页):

但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

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

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大师五部九卷之中,无“念佛往生愿”五字,而其意显然,如前所引《往生礼赞》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念”。

14.念佛往生愿——因果合称。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果者极乐报土,酬因之果报土故。大师《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言(《圣教集》775页):“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15.愿体——四十八愿,各愿皆有愿事与愿体。此第十八愿,愿事即是三心与十念,愿体者,异说区区,以大师三段取意文,一眼便知,本愿愿体即是“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所谓“本愿称名”。三心在于信称名必生,故大师不举三心,唯举称名,以显信相,并示愿体。亦唯以“称名念佛”为生因本愿,亦即往生正因、正业、正定业。故法然《选择集》之结论言(《法然上人全集》112页):“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16.十念之念——愿文“乃至十念”,大师据《观经》以“声”释“念”而言“称我名号,下至十声”,明所念唯是佛名,能念即是口称。古来诸师或以所念通佛名号、相好、法身等,又多以能念为意业而言心念、思念、忆念、系念、观念、悟念等,非无其理,如余经“六念、十念”之念佛皆心念之念。康僧铠所译《无量寿经》之梵本如何?无本可据。依现存之梵本亦似心念,故本愿十念,未必非得译为称念不可。亦因此故,弥陀本愿广度群萌之根本义,隐而不彰。若非弥陀示现之善导、三昧证得之祖师证言称名念佛,则佛悲露而非彻,法门易而似难,行者苦而不乐。故善导大师本愿取意文,深具慈悲与智慧,既契机又契理。

17.称我名号——略信示行,以明“本愿之体”即是“称名念佛”

18.下至十声——以恶人、临终、十念亦生,显示善人、平生、多念更得往生,此即“平生业成”之义,以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之信心。

19.出声与默念——法然上人“十二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577页):

问:念佛之人,有出声念,有默念记数,何者为宜?

答:口称是称名号,心念亦是念名号,皆成往生之业。然,佛之本愿是称名本愿,故宜出声。是故《观无量寿经》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善导和尚之《往生礼赞》释为“称我名号,下至十声”,但使耳中闻之,皆是高声念佛。

可知“以称为本”之义。

然老、病、死等,虽有称念之心,而无称念之声,亦属称名念佛,故是往生之业。

20.乘我愿力——此句贯前后文,以彰他力;亦即依佛誓愿强力,使称念者得往生。如下品罪人,苦逼失念,但以称名,罪灭往生,非自己功夫善行;名号之中,自具万德以灭罪,自具佛力得往生。

故知:称名念佛之本身,念念都在乘佛愿力,故必定往生,故是平生业成。是故大师在此之前即言“乘佛愿力,莫不皆往”。(《圣教集》466页)又言“以佛愿力,莫不皆往,故名易也”。(《圣教集》483页)

何以“称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因众生称名本从佛愿发起,如枝芽生于树干,念念得树干之力。为显明此理,大师加“乘我愿力”四字。

而昙鸾大师之“缘佛愿力故,十念念佛便得往生”,正是同明此理。

21.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此二句八字,是众生往生与弥陀正觉,相依不离、相待而成之誓言。

“若不生者”之“生”属众生,所谓“往生门”;“正觉”属弥陀,光寿觉体,所谓“正觉门”。

正觉成时往生亦成,往生成时正觉亦成,以此为别意弘愿。四十八愿中,置此句者,唯在此愿,别中之别,正在斯矣。故言根本主要之誓愿,以总为别,独名本愿。

22.正觉门与往生门——正觉门者,从佛觉体而言,明弥陀觉体妙用;往生门者,从机趣入而言,明众生往生因果。

此二门互收互夺:以正觉门夺者,众生往生即弥陀正觉之妙用;以往生门夺者,弥陀正觉即众生往生之归趣。弥陀正觉全赐众生往生,众生往生即同弥陀正觉。

23.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前六句因位本愿,后六句果上胜益,因果相依相摄。

凡因果相依而立,因必具果,果必具因;若唯因无果、唯果无因,则失因果之所以为因果之理。

24.此四十八字愿成释,四字一句,文法严整,意义完备,无欠无余,不可加减。一旦加减,则文不顺、意不全。故法然上人言:“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

既结为“四十八字”,自不可加减,况言“四十八愿之眼”,结成“四十八字之文”乎!

25.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大经》言: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小经》亦言:“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庄严经》言:“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

指方立相论:西方说,无边说;平等观,差别观;此土入圣,彼土得证。

十劫久远论:十劫成佛说,久远成佛说;赴机十劫,常演十劫,十久两实。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第一、第二首言: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

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

成佛以来历十劫,寿命方将无有量,

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

26.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此二句贯通上下,双明彼佛成佛之功用,及众生往生之理由。

由彼佛成佛,故本愿不虚;由本愿不虚,故称念必生。

要言之:由彼佛成佛,故众生必生。

此事此理,劝“当知”也。

“当知”者,劝应知、应信、应行之意。

有三当知:一彼佛成佛,二本愿不虚,三称念必生。

此三而一,一而三。为已成不变之事实,具法尔自然之功用,劝应信知也。

“本”者因义。久远之昔因位之时所誓,谓之“本誓”;

“重愿”者,深重之本愿。

第十八愿者,佛随自意所发。

四十八愿中无过此愿之深重,故本誓即重愿,以显此愿之重要。

不虚——弥陀今现,在世成佛故,信知因位所发深重誓愿,毫不虚妄;不论何人,只要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不虚者真实,真实者自然;

愿力自然,摄念佛人生于净土。

27.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必得”者,决定之相也。

“往生”义通现当,平生之机平生业成,临终之机临终业成。

28.略“唯除”文,有何意乎——大师三段取意文,皆略“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八字。盖引《观经》下下品文解释愿文,以彰摄取深意;故虽略文,其意甚广。

29.略安心者,有何意乎——《净土随闻记》以问答释言(《法然上人全集》500页):

或人问曰:“善导大师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师答曰:“唯知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则自然具足三心。为显此理,略而不释也。”

《诸弟子问答》亦言(《法然上人全集》612页):

问:善导和尚释本愿文,略安心者,有何意乎?

答:“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是即安心也。

法然上人既有此释,简要明了,当下信受便是,后人异释,未见此文故,不必采用。

30.四十八字愿成释——此文非常有名,备受珍重赞叹。可谓字字金玉,句句放光。
大师此释,如日耀天;余师诸释,自然失照。

故法然上人感泪哽咽赞叹而言:“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圣光上人亦言:“此宗极大事也,应善习之。但相传有二义:一者料简经文之义,二者三昧发得后之证言。”

31.三段取意加减文——《玄义分》二十八字以“称名愿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明信心在称名,称名必生故,以显至极之易行。

《观念法门》三十二字加“乘我愿力”以显佛力为增上缘。

《往生礼赞》四十八字明因果克成,以显“称念必生”

32.此三段本愿取意文,乃祖师之中最权威之释,若人欲解本愿文,应依此释,不玄奇,不繁杂,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33.大悲呼唤——此三段取意文,显露第十八愿是弥陀大悲救度的呼唤,呼唤十方众生要“专称我名,愿生我国”。

若能“信受弥陀救度”的呼唤,而“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者,即是随顺佛教、佛意、佛愿,是名“真佛弟子”。如大师“深心释”言(《圣教集》648页):

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34.一一愿言——大师于《玄义分》言:

法藏比丘发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法然上人释言(《法然上人全集》302页):

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四十八愿皆以念佛往生为其别意,故云“一一愿言”。

显示第十八愿念佛,涉入四十七愿中心,犹如水脉,潜通地下。

故知第十八愿统摄四十七愿,四十七愿功能皆归第十八愿念佛。

《定善义》亦言:“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事赞》亦言:“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