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除误解

1、破除误解

误解之一

其实啊,我们担心的状况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根本不可能发生,是这一段经文被我们误解了,才有了担心。如果能正确理解,我们就不会担心。怎么误解呢?

第一个误解。一般人都认为:“不管平时念多少佛,如果临终一刻没有念佛的话,那平时念的也白念,所以必须临终能念得出佛,佛才来接引,才能往生。”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临终没念佛就不能往生,是指平时不念佛、不求往生的人,他现在已经要命终了,这个时候再不念佛的话,就没有机会了,就要命终去轮回去了,所以才说“临终念佛”。像《观经》下辈三品的人就是这样,临终念一声佛、十声佛往生了。《观经》的意思是说:即使一生造作众恶,直到临终才遇到念佛的人,才念那么十声、一声,都被佛接引,都往生;何况平时念佛的人,那往生更不是问题。所以善导大师才说“专修念佛是往生正定之业,十即十生”,并不是说一切人都要临终念得出佛才能往生。

以净土三经来说,说的都是一辈子的念佛,不过表达的侧重点不一样。《无量寿经》“乃至十念”、“一向专念”是总纲,总原则,总要求,是上包一辈子的念佛,下含临终十声一声的念佛;《观经》下三品讲的是临终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盖一生的念佛;《阿弥陀经》若一日到若七日,讲的就是平生念佛的状况,并以此涵盖临终的念佛,也就是遇到这个法门还有一天的寿命就念一天佛,还有七天的寿命就念七天佛,随寿命长短,一辈子念佛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我们下面还会专门研讨。

这个平时“若一日、七日,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也就是信愿坚固专修念佛的人,这个人怎么样?他也会死啊!他是个一生念佛的人,现在临命终了,怎么样?接着底下经文就说了:

其人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平生念佛,临终佛与圣众自然现前,这个时候不管他有念佛没念佛,佛与圣众都来现前,所以经文并没有说临终的时候还要再念佛,只说:“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其人”就是指平生专修念佛的人,因为他平时念佛,求愿往生,平时已经种下了因,这个时候果就显现了。所以认为“虽然平生念佛,临终也一定要念得出佛,不然佛就不来接引,不能往生。”很显然是对经文的误解。

误解之二

再来,第二个误解,认为自己要有能力保证命终“心不颠倒”,不然不能往生。这也是误解。因为根据《阿弥陀经》的经文,命终之时“心不颠倒”是佛力保证的,是平生专修念佛,临终佛圣自然来迎。佛一来迎,慈悲愿力加持我们,自然让我们心中住于正念,心不颠倒,随佛往生。所以接下来经文说: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那么,佛一显现的时候呢,这个人见到佛了,一口气叹下来,命终了。这个时候,刹那之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经文直接说,这个人命终的时候是“心不颠倒”的,没有说还要做任何的努力;这也是佛来迎接加持的结果,不是我们凡夫自己的功夫。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说:

慈悲加佑,

令心不乱。

“心不乱”就是“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有能力心不乱,是阿弥陀佛“慈悲加佑”我们,令我们心不乱。临死的时候,人很苦恼,四大分离的苦恼、家眷分离的苦恼、身体要抛弃的苦恼,过去所有的一切业力翻现出来……种种的苦恼。阿弥陀佛才安慰我们说:“我放大光明,这个时候一定来迎接你,来安慰你”,让我们能够安稳。在我们临终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来迎接我们的时候,我们所有的业障、所有的苦恼不安,当下变得清凉,内心就很安乐、欢喜。所以才说:“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佛的慈悲心、佛的誓愿功德加持我们、护佑我们,让我们的心能够安定。不是我们自己有力量达到心不颠倒——不是我们自己先有力量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我们。

大家要听好哦!不是我们自己先能够心不颠倒,佛才来接,是我们平时念佛,佛一定来接我们。佛来接我们,我们才心不颠倒。这个要明白!

误解之三

第三个误解,认为:佛虽然临终的时候会来接我,但如果那时我昏迷了,不知道怎么办?认为外相昏迷就是一切不知道,这也是误解。因为外相虽然昏迷,心识还是清清楚楚的,佛来接我们,我们会一清二楚。像《念佛感应录》第三辑第一三六则,就记载一位贵阳的莲友蒋妙信,她是双目失明的盲人,平时专修念佛,因解大便出力,脑血管破裂,昏迷不醒好几天,一醒来就说“佛来接我,我要往生了!”说完又昏过去,于当天下午往生,走得非常好。一个天生失明、一生不辨颜色的盲人,昏迷中亲见佛来接她,你看稀奇不稀奇!而且她昏迷之前也不是在念佛,所以佛来迎接,眼盲不是障碍,昏迷不是障碍,正临终时有没有念出佛来不是障碍,不靠这些,是我们平生念佛,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的心之间相互感应道交,自自然然往生的。心识不昧,永远不灭、不坏、不死。后面我们还会讲两个现实的例子作为证明。

至于说有人休克,人事不知,那不过是一时的器官故障,堵塞了、迷闷了,那不是临终心识的状况。

命终三位

临终到命终,人的心识有所谓的三位,即明了心位、自体爱位、不明了心位。

第一明了心位:临近命终,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还有作用,第六意识还能作主,心识明了,所以叫明了心位。但是这个时候,因为临近死亡了,四大五蕴开始分散,所以身心遭受到极大的苦恼;但另一方面心里又很明白,知道自己要死,面对妻子儿女、家产财宝等,一生所爱的人啦、东西呀,心中难舍难分,真是痛苦万分。

第二自体爱位:由第一位,经过种种剧苦的折磨,这个时候身心更加虚弱,前五识已经不起作用,眼睛也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只有第六意识细想存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是自顾不暇了,所以外在的妻子财宝等也就丢掉了,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执爱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生命,所以叫自体爱位。

最后不明了心位:也叫“乱心位”,也就是正死的时候了。身体再怎么样执爱也不能保,这个时候,一切身体的器官功能停止,第六意识也就随着器官功能的消失而消失。第六意识没有作用,主宰投胎轮回的阿赖耶识就会浮现。今生今世以及生生世世的善恶业浮现,就好像做梦时,第六意识较薄弱,所以毫无顺序、毫无逻辑、毫无条理,时间、空间都很混乱,而没有一个能控制的主人。人死的时候就像这样,业力种子浮现,就如一个国家没有国王,因为国中无王,所以盗贼都出来相争为王,这时就看哪一个较强,那个人就当王。相同的道理,命终之时,现生及历劫的善恶业力,一时浮现。业力一现,眨眼之间,便随其最猛烈的善恶业力,前往受生于善恶道中,一毫不能自主。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

一般人死,都是如此,处在前面的三位当中不论哪一位都有极大的苦恼、恐怖、惊慌等。《无量寿经》说:“大命将终,悔惧交至。”意思是说,寿命将终时,后悔与惊恐一齐向心头攻来。后悔什么呢?后悔以前都是为名、为利、为家庭、为事业,从来没有为自己的生死大事打算;后悔过去没有行善积德,没有修持佛法为生死大事做准备。惊恐是害怕到底要怎么办?会去哪里?人到这个时候是做不了主的,便出现所谓的颠倒:或者起恶念,或者生邪见,或生系恋,或发猖狂,或起恩爱,这个时候冤家债主也就得着了机会,前来扰乱,令失正念。

来迎在明了心位

但是念佛的人,不会出现以上情况,因为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我们,正是在第一明了心位。所以往往临终助念的时候,都会听到临终的人说他亲眼见到佛菩萨来接了。念佛的人虽然也有死苦,但很轻微,因为有阿弥陀佛、诸大菩萨来迎,佛光普照,佛力护佑,所以心不颠倒,心不错乱,在明了心位,欢欢喜喜,正念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