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逆谤除取问答
当然,这当中还有更深广的意义:既然五逆谤法的众生都能念佛往生,那为什么法藏菩萨在这么重要的第十八愿文中却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这八个字?为什么将五逆谤法的众生排除于他要救度的范围之外?
其实不是的。善导大师在解释下品下生的时候,就以问答的方式来说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的含义。善导大师说:
问曰:如四十八愿中,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往生。今此《观经》下品下生中,简谤法、摄五逆者,有何意也?
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诽谤的众生不能往生,可是《观经》却说五逆能往生,这岂不是彼此矛盾吗?如果第十八愿正确的话,那《观经》下品下生岂不是有错?如果《观经》正确的话,那第十八愿中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要怎么说?到底应如何理解、会通呢?善导大师回答:
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一)未造抑止,防造重罪故
善导大师说,因为五逆、谤法这两种行为是大逆不道、违反人伦、违反恩义的,果报很重,会直接堕落阿鼻地狱,难以得出。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怕众生依仗“只要念佛就能往生”,然后就胡作非为、为所欲为、纵欲为非,因此就预先喝止说,如果造了这两种罪就不能往生。善导大师说这是权宜方便而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是因为这两种罪很重,怕众生去造作,并不是不救度这两种众生。意思很明确:十方众生通通救度,不分圣凡善恶。
(二)已造摄取,大悲普救故
善导大师又说“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因为还没有造五逆谤法的业,所以才讲“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如果因为烦恼的缘故,在某种因缘之下造了这样的罪,最后晓得错误而回头忏悔,然后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照样伸出双手来接纳他、包容他。
善导大师这样的解释相当契理契机,直接把弥陀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大愿心、大平等心彻底显露出来了。
一个真正信佛念佛的人会故意去造五逆谤法吗?不可能。为什么?他既然信佛念佛,表示他相信有善恶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这是学佛人最基本的知见,这样的人一定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虽说每个人的根机、精进度各不相同,但是因为他有善恶报应的正知正见,所以是不会故意去为非作歹的。
再者,一个造五逆谤法的人,肯定没有因果观念,没有佛法的正知正见,因此不是学佛念佛的人。假设他最先不了解佛法,不了解有善恶因果报应,或者说他没有遇到佛缘而学佛修行,也没有遇到善缘来行善积德,他一生所遇到的都是恶缘逆境,使得他在这样坏的因缘环境当中造了种种的恶业,不以恶为恶,以致于无恶不作、无作不恶;到最后他晓得有善恶报应,知道不应该作恶,作恶会堕落恶道,于是忏悔,回心念佛,求生弥陀净土。这样的人,阿弥陀佛会拒绝还是接纳他呢?当然是包容他、接纳他、救度他。
因此,第十八愿的“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防患于未然的意思,也就是说,不等到对方犯了这样的重罪才来救度,在未犯之前就先警告他。未犯先警告,已犯还救度,这叫作“未作抑止,已作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