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经解经,彰摄取深意

一、以经解经,彰摄取深意
盖引《观经》下下品文解释愿文,以彰摄取深意;故虽略文,其意甚广。
就这三段文来讲,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是引用《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来诠释的,这种解说方式叫作“以经解经”,以经文解释经文,以经典的整体教理来解释经典中的文句。如果经文在这里释意不明显,但在别处有解释,那就以别处的解释来显明这里的经文。对净土宗来讲,要保证净土宗的纯粹度、纯正性,就要以纯粹的净土经论来解释净土的经文,若是以其他的经典来解释,或是以其他宗派的思想来解释,那就会变成圣净混杂,净土宗也就不是纯粹的净土宗了。

善导大师以及传承的祖师——龙树、天亲、昙鸾、道绰,他们讲解弥陀净土法门,都是以净土经典来阐释。所以,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也是以净土经典《观经》下下品的经文来解释,这样教理就不会有差错。

以经解经,是净土宗纲格,保证纯正,不使偏杂。

本愿文短,下品文长,以下下品解释本愿,则本愿文中的机、法、益,一目了然。

第十八愿所讲的机、法、益:机,就是“十方众生”;法,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益,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再者,若就其中“乃至十念”的“十念”来讲,如果不是以净土经典来解释的话,就会各有不同。在《第十八愿讲话》中我也列举了几种不同的解释。

有关“十念”这个名相,在其他经典中也出现很多,譬如小乘佛教所注重的《杂阿含经》也常常提到“十念”,《弥勒发问经》也提到“十念”,描述时间也有所谓“十念”。这些“十念”和第十八愿的“十念”同不同呢?完全不同。

《杂阿含经》所讲的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而第十八愿所讲的十念,无论是以《无量寿经》的经文来解释,还是以《观经》的经文来解释,都和《杂阿含经》所讲的十念完全不同,乃至和《弥勒发问经》的十念,或者时间上所讲的十念,也完全不同。善导大师以《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来解释十念,就很吻合第十八愿的文意,不但正确,也纯粹,可说天衣无缝。

虽然历代有很多大德讲述净土法门,可是往往以其他的经典、其他宗派的主张来解释净土,这样净土就混杂了,圣净、难易、自他的分辨就模糊了。

将各宗教义混杂,会导致什么情况呢?就会教理不明确,导致修习净土、愿生极乐的人忐忑不安,不确定自己是否真能如愿往生。

所以,修持净土法门一开始就必须清楚“圣道门”与“净土门”的区别,了解“难行道”和“易行道”的不同,分辨“自力”和“他力”的差别。对于这些,必须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地划分清楚,才不会无所适从、混淆不清。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注重善导大师这个法脉的原因,因为善导大师这个法脉都是以净土经论解释净土经文,同时,对于圣净、难易、自他之别,分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