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二、“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大经》言:
阿难白佛:“法藏菩萨为已成佛而取灭度?为未成佛?为今现在?”佛告阿难:“法藏菩萨今已成佛,现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其佛世界,名曰安乐。”
这一段问答对我们来讲可说心有戚戚焉。为什么?有心之人应该都会这样问。

(一)二疑三含义
当释迦牟尼佛对阿难尊者介绍法藏菩萨如何悲悯十方众生,如何为十方众生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如何以不可思议兆载永劫具足菩萨无量德行,法藏菩萨不成佛便罢,如果成佛的话,那是全人类的救星——不,是十方世界、十方众生的救星。所以,阿难尊者听完了法藏菩萨修行的因果,急切地想要知道这位伟大的人物到底是已经成佛而灭度了呢,还是没有成佛,还是已经成佛现在仍在?简单来讲,阿难奉问,自含二疑:

第一,正觉成未成之疑——这位伟大的人物成佛了没有;

第二,成佛现不现之疑——现在还在不在?

这两个疑问之中,还有三个含义:

第一,若未成佛,即得救尚远。如果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那到底他什么时候成佛?他成佛的时间还要多久?我们能不能有这个福报可以遇到?

第二,若灭度即业重,解脱无期。如果他已经成佛却又灭度的话,那我们可说是非常悲哀。有一首偈说“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世;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末法时代的学佛者都有这样的感慨、悲叹。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我们不晓得轮回在哪一道,现在好不容易我们生而为人了,可是释迦牟尼佛已经灭度。所以,出生在佛前佛后,不能遇到佛,跟佛就没有相遇、亲近的缘,可见自己佛缘不深,应该深切忏悔。

第三,若今现在,即有希望。释迦牟尼佛回答阿难说“今已成佛”。“今已成佛”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讲非常重要,阿弥陀佛成佛这件事是法界大事,因为十方众生都会因为阿弥陀佛的“今已成佛”而解脱成佛。

登基当选喻
以世间来讲,古时国王登基会普天同庆,现代有人当选市长了,支持者会踊跃欢喜,乃至筹办宴席。然而真可普天同庆,甚至法界同庆、十方众生欢呼的,就是阿弥陀佛的成佛。

法藏成佛,法界同庆
因为世间的事情再怎样都是无常、生灭的,只有阿弥陀佛的成佛是现在佛,也是永远的佛,阿弥陀佛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众生的救星。“同一念佛,无别道故;远通夫法界之内,皆为兄弟也”,法界的所有众生都应该念佛,都应该蒙受弥陀的救度,都应该对弥陀的“今已成佛”发自内心地庆幸、欢呼、喜乐,而全身心地归命“今已成佛”的阿弥陀佛!

《三宝歌》说:“人天长夜,宇宙黮(dǎn,阴暗)暗,谁启以光明?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谁济以安宁?”光明与希望,离苦与得乐,都寄望在法藏菩萨的成佛。如果法藏菩萨还没有成佛,那宇宙将永远黮暗,三界火宅的煎迫将永远无法解脱;如果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那就是离苦、安乐、光明与希望之所寄。所以,宇宙黮暗、众苦煎迫,都要靠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来启以光明,都要靠阿弥陀佛的功德来济以安宁。

释迦牟尼佛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最终如果没有宣说阿弥陀佛“今已成佛”的弥陀救度法门,那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白白地来到了这个世间,没有达到成佛的目的。因为成佛是要广度诸众生,尤其是无力自救的众生,更须要靠佛来救度;越不能离开三界六道的众生,越需要佛的援手。在所有法门中,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唯有法藏菩萨的“今已成佛”。所以,净土法门是救度所有众生的法门。

遇到佛法,未必人人都能解脱;遇到净土法门,任何人百分之百能够解脱。如果遇到净土法门还在忐忑不安,担心自己能不能往生,那就是遇而未遇、逢而不逢;遇到净土法门,还认为要达到什么境界、条件才能往生,那都是错解了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是所有众生都能往生的法门,不论圣凡、善恶、在家出家、会修行不会修行,只要遇到,必定今生解脱。所以,念佛人弘扬净土法门,如果还强调要累积多少的功德、成就多高的功夫,其实都是不知净土、错解净土。

阿弥陀佛既已成佛,宇宙任何一个众生都应该解脱,也应该往生成佛,所以,“阿弥陀佛的成佛”其事重大!

(二)成佛时劫
阿难又问:“其佛成道以来,为经几时?”佛言:“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小经》亦言:
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阿弥陀佛自从成佛,到现在经过多少时间了呢?佛陀回答说,经过十劫的时间。

“劫”这个字在印度来讲是时间单位,而且是最高的时间单位。用比喻形容“劫”的,有“磐石劫、芥子劫”,这在《第十八愿讲话》中有说明。“劫”又分为小劫、中劫、大劫。一般而言,一个小劫是多少年呢?大约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就人间来讲,这是非常长的时间。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大约三亿三千六百万年;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大约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可是,在其他的经典也有说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的,这样,一个大劫就要二百六十八亿八千万年。也有说四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这样,一个中劫大约六亿七千万年;八十个中劫为一个大劫,那这个大劫就是五百三十七亿六千万年。不管是哪种算法,总之“劫”是非常久远的。但是,纵然非常久远,还是可以算的,如果是“阿僧祇劫”,或者“三千尘点劫”,或者“五百微尘劫”,那已经超越了数目,而且也超越了想象与形容。

《庄严经》言:
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
前面是《无量寿经》中阿难问阿弥陀佛这尊佛的过去、现在、未来,但是在《庄严经》却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法藏菩萨所成的这尊阿弥陀如来,其实成佛是久远旷劫以前的事,甚至超越时间,所以说“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超越时间,所以说“无生无灭,无始无终”,因此,不能用过去、现在或未来来论断。那为什么说“西方”?为什么说“十劫”呢?经文又说:“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是因为这尊佛悲悯十方三世的众生,所以再度发愿、修行,然后显现在某个方位,目的就是要令众生启信,令众生解脱。

就这段经文来看,所谓三世,即非三世,因为是无始无终、久远元初的永远佛,所以“现在佛”就是“永远佛”。所谓西方,即非西方,但以酬愿度生,故特现在西方,是于无方所中显示方所,因此“西方土”就是“十方土”,“西方佛”就是“十方佛”。

(三)指方立相论
关于“弥陀成佛,现在西方”的“西方论”,有几个名词:

指方立相论:西方说,无边说;平等观,差别观;此土入圣,彼土得证。
这几个名词,我引用前人的解释来作说明。

由阿难的启问、世尊的回答,可以知道安乐净土所在之处。关于阿弥陀佛的净土位于西方,古来有很多的议论。或说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方便之说;或说“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与极乐净土都在我们的心中;或说娑婆就是常寂光土,离开娑婆的此土,别无极乐的西方世界……可说议论百出。

但是以我们净土宗来讲,就是遵守“指方立相”(指出方向,分辨色相)的纲格,“指方”就是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指出“西方”;“立相”就是有一尊佛叫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

所以,净土宗的纲格是“指方立相”,而不是“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也不是说“这个娑婆世界就是常寂光土,所以没有西方净土、十方净土。净土都离不开自心、离不开娑婆,西方净土是释迦牟尼佛的一种方便说”。

1.西方说、无边说
关于极乐净土的所在,为什么会生起种种的议论呢?因为在同一部《无量寿经》当中,说极乐净土是“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又说“恢廓旷荡,不可限极”。天亲菩萨也在《往生论》中说“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而《大经》在另一段文中又说“现在西方”,净土既然是恢廓无际的话,就不能只限于在西方。一方面说“无边”,一方面说“在西方”,就难免引起议论。

2.平等观、差别观
这样相反的解释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因为万事万物都有“平等观”与“差别观”。

若从“平等观”来看,本来没有所谓“净”与“秽”的差别,所以,净土可说是“恢廓旷荡,无边无际”的。

若从“差别观”来看,就如“证悟的佛”与“迷妄的凡夫”,当然有所差别。因此,以凡夫迷妄为因所成的娑婆世界,和以佛愿行圆满为因所成的极乐净土,就有很大的差别,这就是阿弥陀佛净土何以在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的原因。

西洋人东洋人喻
以人类作譬喻,就平等观来说,西洋人与东洋人同样都是人类;但就人种的差别观而言,两者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其道理是一样的。“平等”与“差别”二者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本体是一,无二也无别。就人类、人种来讲,也就是人类之外没有人种,人种之外也没有人类的存在。

波浪海水喻
同样,如来的净土,“有限的西方说”跟“无限的广大说”,也只是表示同一物的两面,一体两面,一个非两个。“差别”和“平等”也就如同波浪和海水,风平浪静时的海是水,惊涛骇浪时的海也是水,波浪没有离开水,“差别”也没有离开“平等”。即:不离无限而有限,不离有限而无限。虽然有限不是无限,但无限包含了有限。所以,有限在无限之内,但有限之内没有无限。

为了显出这两面,《大经》之中才会有这两种说法。

3.有边无边论
关于净土“有边”和“无边”的两种说法,已如前述。然而,在佛教不同的宗派当中,在说明净土的时候,圣道门是倾向于从“无边”说起,而净土门则是倾向于从“有边”开始。

4.此土入圣、彼土得证
圣道门强调“此土入圣”,也就是在这娑婆世界修行,在娑婆世界入圣证果,所以,先体悟平等的道理,然后再出差别门比较方便。

就净土门来讲,是“彼土得证”,也就是到弥陀净土之后才入圣证果,所以,先从有限差别渐进,之后才入无限平等。

以上是从“差别”方面来说,有净土、秽土的差别。

然而,十方世界中,为什么极乐世界特别指向西方?这也是以差别界为中心的说明。因为我们这个差别的世界,“东方”表示万物的发生,“西方”表示万物的归趋,例如太阳是出于东而没于西。阿弥陀佛选择含有归趋意义的西方,特别建设安乐世界,作为我们最后的安住处。人生之夕到来之时,我们的识心就要静静地回归西方弥陀慈父的佛国,对那里有数不尽的怀慕之情。

关于净土之处的议论大体如此。不过,若再进一步深入来说,这是我们这些还在迷中的凡夫所不能推知其究竟的,我们只有仰信从西岸不断传来弥陀悲切的呼唤声而已。

这一段“指方立相论”,是就平等、差别观,有边、无边论,此土入圣、彼土得证等,来作阐述。

昙鸾大师行谊
接下来引用《安乐集》下卷第四大门,有关昙鸾大师平生的自行化他与临终的殊胜灵验来作为结论。

《安乐集》说:

昙鸾法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
亦每有世俗君子来呵法师曰:“十方佛国,皆为净土,法师何乃独意注西,岂非偏见生也?”法师对曰:“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未入地位,念力须均。如似置草引牛,恒须系心槽枥,岂得纵放,全无所归?”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若未生正信,劝令生信;若已生正信者,皆劝归净国。

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
这段文可说是昙鸾大师的简要传记。略作解释:

第一,自行。“昙鸾大师康存之日,常修净土”,先标出大师专修净土不杂,常修净土无间。

第二,他化。有二:一、断疑德;二、生信德。

一、断疑德,也有二:(一)决君子难;(二)断众人疑。

(一)决君子难。君子一词有多重意思。有在位君子,如君王或士大夫;有有德君子,如儒家之士、君子、贤、圣等。这里的“世俗君子”指在位的君王,如此文之前所说“二国(梁魏二帝)慕仰,则有昙鸾法师”。这里则说“世俗君子来呵”,“世俗君子”与“佛法君子”相对,前者指一国之君,后者指法王之佛。所以,这里所说“世俗君子”显然指梁魏二帝,尤其魏孝静帝,所以也说“来呵”。“每”有常、屡之意。人君重大师之德,而时时来临。这里所呵问,乃是一时之事。

(二)断众生疑。即是“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

二、生信德。即是“未信令信,已信劝归净国”之文。

最后是临终灵验。即是“幡花映院,香乐迎接”之文。

昙鸾大师健康存在的时候就专修净土法门,毫不动摇。当时的皇帝就指责他,问他说:“十方都有佛国,十方都有净土,你怎么舍弃掉其他九方的净土,而偏偏独钟西方的弥陀净土,这岂不是有执著偏见吗?”这里所指的皇帝,不是南朝的梁武帝,就是北朝的北魏皇帝,这两位皇帝对昙鸾大师都非常恭敬,尤其梁武帝曾向着北方顶礼昙鸾大师,赞叹他是肉身菩萨,北方的皇帝也赞叹昙鸾大师是“神鸾不可测”,这里应是指北魏孝静帝。可说“不打不相识”,这位君王因为还没有完全了解昙鸾大师,所以来跟他辩论,经过一番辩论之后,才晓得昙鸾大师学问之深、道德之高,修行专注,真的令人钦佩,所以特别恭敬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怎么回答呢?昙鸾大师说“吾既凡夫,智慧浅短”,我是一个罪恶生死凡夫,没有智慧,只有罪业。在他所写的《赞阿弥陀佛偈》最后就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昙鸾大师被两位皇帝这样恭敬,可是他认为自己是一个起心动念都和地狱相应的人。

接下来他又说“未入地位,念力须均”,还没有进入不退转位,甚至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因此信仰、修行都必须专一不杂。

引牛吃草喻
“如似置草引牛”,就好像放草来引牛吃草。这譬喻什么呢?“草”譬喻极乐世界的庄严,以极乐世界的庄严来引起十方众生的欣慕之心;我们就像牛,对牛来讲,草是放在槽枥的。“槽枥”譬喻西方极乐世界,我们就“恒须系心槽枥”,这颗心就要常常挂在西方极乐世界,而不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有时候向着西方,有时候向着东方,有时候向着南北方”,这样就不能专心依附。因此昙鸾大师说“恒须系心槽枥”。

“岂得纵放,全无所归”,怎么可以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而没有一个固定的归宿呢!

“虽复难者纷纭,而法师独决”,这是指其他道俗等;或人,或难,故说“纷纭”。虽然来跟他辩论的人不少,而且理由也很多,但是昙鸾大师都决定不移。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不但不受他们影响,反而使他们生正信,归净土。

“是以无问一切道俗,但与法师一面相遇者”,所以,不管出家众、在家众,只要跟昙鸾大师相见,如果还没有信佛,昙鸾大师就会劝导他们信佛;如果已经信佛,昙鸾大师会劝导他们专心一意归向西方极乐世界。

“是故法师临命终时,寺傍左右道俗,皆见幡花映院,尽闻异香,音乐迎接,遂往生也”,昙鸾大师由于这样专心致志,在他临终的时候,玄中寺附近的出家众及在家众,都看到空中有宝幡、莲花充满了整个寺院,而且都闻到了世间所没有的香味,听到了天乐等来迎接昙鸾大师,昙鸾大师就在这浩浩荡荡佛菩萨的迎接之下往生极乐世界。

有一首偈说:“念佛临终见宝台,宝幢宝盖满空排;弥陀势至观音等,合掌相随归去来。”这样殊胜的境界,我想大家都很盼望吧!那就要“恒须系心槽枥,不得纵放,全无所归”。

(四)十劫久远论
有关“十劫久远论”,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可是从其他的经典来看,不只十劫,而是非常遥远的过去。这里我也引用前人的解释来说明一下。

十劫久远论:十劫成佛说,久远成佛说;赴机十劫,常演十劫,十久两实。

十久两实
阿难尊者提出了阿弥陀佛成佛以来时间多长的问题,世尊回答说:“成佛以来,凡历十劫。”

然而,关于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也有种种议论。有人引用本文说是“十劫”,有人说是“久远”,此二说应如何会通呢?可说“十久两实”,两说都是真实。

《大经》文面清楚地说是“十劫”,何以又立“久远义”呢?我们先对此疑作说明。

1.久远成佛说
先举“久远”文证:《法华经·化城喻品》中说:三千尘点劫的往昔,有一位佛叫作“大通智胜佛”。这位佛出家之前,有十六位王子。在父王成道之后,十六位王子也通通得道成佛。

三千尘点劫喻
有关“三千尘点劫”,《法华经》是这样说的:在很遥远很遥远的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一位佛叫大通智胜如来,这位佛自从灭度到现在,已经非常非常久远了。怎样久远呢?没有数字可以计算,也超越了形容、想象,譬如把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大地——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有十亿个太阳系那么大。把这么多的大地磨成细粉、微尘,把这些细粉、微尘从西向东经过一千个国土就落下一个微尘,又经过一千个国土落下一个微尘,这样一直把这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尘通通下完了,这些数目有多少?释迦牟尼佛就反问弟子说,如果有高明的数学老师或者学生,他们能够算得出来,晓得它的边际和数量吗?根本不可能,也无法想象。释迦牟尼佛说:“好,再进一步把这些有下到和没下到微尘的所有国土通通磨成微尘,一粒微尘算一劫,这位大通智胜如来所灭度的时间,比这些劫数还要超越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这位大通智胜如来成佛的时候,十六位王子那时候也成佛。在这十六位王子当中,有一位在西方成佛的,叫作阿弥陀佛。可见,阿弥陀佛成佛到现在是多久了?是三千尘点劫,成佛在久远的三千尘点劫之前。由此看来,阿弥陀佛是“尘点久远的古成之佛”,这是不争的事实。

此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也说:“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以这段经文跟《无量寿经》的十二光佛比较,更可清楚地知道所说的就是阿弥陀佛。依据这些经文的证据,就可确定阿弥陀佛是“久远实成”的古佛。

有关“久远成佛”之意,已如前所述。本经的“十劫”之文又该如何解释呢?有所谓的“赴机十劫”或“常演十劫”的解释。

2.赴机十劫
“赴机十劫”,是“赴机”与“应机”之言,也就是阿弥陀佛久远成佛之说虽属真实,但因为实在过于遥远,反而会引起众生的怀疑。为了相应众生的根机,因此十劫之前再度示现法藏菩萨发愿修行而成佛。

3.常演十劫
“常演十劫”,所谓“十”这个数字,是常用的满数,“十劫”只是举出一个常用的满数而已,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十”,此数只是好用,所以就说“十劫”,实际上阿弥陀佛是久远的古佛。

(五)十久皆为众生
“十劫”“久远”所表示的,无非说明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经过一次、再一次连续不断地示现成佛,所以是久远实成的古佛。“成佛以来十劫”之说,乃是果后的方便,显示阿弥陀佛的誓愿,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而必定要使十方众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而一再地示现。

所以,“久远”与“十劫”之佛其实是一体的,没有什么两样,只是阿弥陀佛为了救度众生一再方便示现,就如前面《庄严经》所讲的“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于今十劫”。

总之,关于极乐世界的依报,有指方立相的“西方说”与恢廓广大的“十方说”;正报有成佛十劫的“十劫说”,与久远实成的“久远说”。这两种说法于净土宗来讲,是以“西方说”及“十劫说”作为纲格。

《赞阿弥陀佛偈》赞弥陀光明、寿命
接下来引用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的第一和第二首来作说明。

《赞阿弥陀佛偈》也叫作《无量寿经偈》或者是《大经偈》,是昙鸾大师依据《佛说无量寿经》的经文与内涵所撰写的赞偈,有的是四句一首,有的是二十句乃至二十六句一首,总共五十首。

净土法门的赞歌、赞偈,非常丰富,优美,读起来令人非常激赏。譬如《无量寿经》中就有两种赞偈:第一种是上卷的“赞佛偈”,是法藏菩萨因地发愿的时候对佛的赞叹,四字一句,四句一行,共二十行;第二种是下卷的“往觐偈”,是释迦牟尼佛所说,五字一句,也是四句一行,共三十首。

龙树菩萨在《易行品》中对阿弥陀佛的赞叹共有三十二首,都是五字一句、四句一首。此外,龙树菩萨又特别撰写十二首七言的诗偈,赞叹阿弥陀佛,即《十二礼》。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前面就是“愿生偈”,愿生偈非常有名,也非常优美。

昙鸾大师撰写的《赞阿弥陀佛偈》,是效法龙树菩萨的《易行品》《十二礼》以及天亲菩萨《往生论》中的“愿生偈”,再依据《大经》的经文,写成七言的赞偈,文字非常雅丽流畅,内容兼备真、善、美。怎么说呢?这五十首《赞阿弥陀佛偈》并非吟风颂月之类的诗句,而是完全依佛所说之经文,尤其是有关阿弥陀佛以及极乐净土的内容所写的,字字句句都是真实的语言与内涵,可说是从真如所显现的,具备“真”的实质;“善”分为“有漏善”和“无漏善”,“无漏善”之中,阿弥陀佛本身以及阿弥陀佛的净土是善中之善;“美”,法界之中,弥陀净土之依正二报最殊胜庄严,优美无有过之。《赞阿弥陀佛偈》是依据经典所撰写,所以具备真、善、美。

昙鸾大师的《赞阿弥陀佛偈》可以说是净土门中最上乘的作品之一,令人一读便感到欢喜踊跃。第一首就是对阿弥陀佛的名号以及阿弥陀佛净土的方位作赞叹,使我们能够具体地归命于弥陀,愿生其净土。

昙鸾大师《赞阿弥陀佛偈》第一、第二首言: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
佛世尊号阿弥陀,我愿往生归命礼。
这第一首是就弥陀净土的方位以及净土主人的名号来作定位,所谓“指方立相”。

“现在西方去此界,十万亿刹安乐土”,这是指方。净土法门所归宿的弥陀净土在哪里?在西方去此十万亿刹土的地方。

“佛世尊号阿弥陀”,这是立相。弥陀净土的主人名号叫阿弥陀佛。

这就是指出方位,建立阿弥陀佛的形象,所以,净土法门是“指方立相”的法门,与圣道法门谈理性、法性是不一样的。当然,学佛的目的就是为了成佛,佛超越时间、空间和形象,佛是真理,是绝对性的存在。净土法门是从有相的时间、空间、形象,进入无相的法性,这才是末法众生的根机所堪修的。

“我愿往生归命礼”,我愿往生十万亿刹的安乐土,愿归命于大慈大悲、平等救度的阿弥陀佛。昙鸾大师在第一首赞偈就将净土法门的根本显示出来。

第二首:

成佛以来历十劫,寿命方将无有量,
法身光轮遍法界,照世盲冥故顶礼。
这首偈将阿弥陀佛的体、相、用都显示出来了。

“成佛以来历十劫”,这也是一种定位。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对我们来讲,是“久远实成”比较契机,还是“成佛十劫”比较契机呢?祖师就帮我们定位说“十劫”,成佛十劫对我们来讲比较相应,比较契机,比较容易信受。因为有一个具体的概念,同时也显示成佛以来才十劫而已,可见未来广度众生的时间是无量无尽,使得尽未来际的众生,不管哪个时代、多少时节,都有被弥陀救度的机会。

当然,就阿弥陀佛来讲,他的寿命是永恒且超越时间的,因此无所谓有量无量。时间和空间是对我们凡夫众生来讲的,也由于凡夫众生能够感受到时间,譬如昼夜、日月、春夏秋冬等,因为有时间感,所以有时间的限制。也由于我们凡夫众生受限于这个狭小的身体,没有神通,所以就感觉有空间的距离。如果我们能够超凡入圣,就能超越时空,没有时间与空间的妄想。

就“理”上的境界来说,时间和空间其实是虚幻的,但这是修行证果的圣者所感得的境界。也由于这是理上的境界,是圣者的境界,对我们凡夫来讲就比较不契机。所以,昙鸾大师这里就说“成佛以来历十劫”。《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也都揭示极乐世界在西方,弥陀成佛以来是十劫。

“寿命方将无有量”,这是就佛的寿命来讲,赞叹佛的寿命无量。

“法身光轮遍法界”,这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阿弥陀佛的法身有所谓“法性法身”及“方便法身”。所谓法性法身,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超越形象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也无所谓过去、未来;可是为了救度众生,必须“垂名现形”,“垂名现形”就是方便法身。而法性法身和方便法身,两者是一体的。法身的光明尽虚空遍法界,无时不在,无所不在,这个光明的功能力用在哪里呢?“照世盲冥”,照亮世间黑暗愚痴的众生。“盲冥”是一种譬喻,是指我们六道的凡夫,尤其指愚恶的人道众生。“盲”譬喻我们没有眼睛,不能看到真实的外境;即使有眼睛,可是在这虚假的三界六道当中,也如同一片黑暗。“冥”譬喻在黑暗当中,没有光明,也看不到真实的景物。“照世盲冥”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有因缘接触佛法。未信佛的,这个光明让他消业障、增福慧,而来接受佛法,进入佛门;已经进入佛门但还没有学净土的,就引导他接近净土的法缘。还没有起信的,让他起信;还没有念佛的,让他能够专称佛名,同时现生保护他,临终的时候来接引他到极乐世界:这就是法身光轮的功能。

“寿命方将无有量”是“赞寿德”,赞叹弥陀寿命的功德;“法身光轮遍法界”是“赞光德”,赞叹弥陀光明的功德。前面是指寿命,所谓竖穷三际,永恒存在;后面是指光明,显示横遍十方,普度众生。“照世盲冥”就是寿命、光明的功能力用,愿生归命之人,都蒙受佛光的摄护。

所以,这两首偈语意义、内涵都很简要明了,文字也很简洁优美;而最重要的是对净土宗的根本义可说一锤定音。

《法事赞》赞弥陀光明、寿命
此外,善导大师的赞偈也非常多,如《法事赞》上下卷,尤其下卷,所有的赞偈都是依据《阿弥陀经》经文的内涵而作。

有关阿弥陀佛的光明、寿命,《阿弥陀经》就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又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这两段经文在昙鸾大师第二首偈中约略有简要的赞叹,而善导大师在《法事赞》是以三首偈来赞叹。第一首:

果得涅槃常住世,寿命延长难可量,
千劫万劫恒沙劫,兆载永劫亦无央。
这一首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寿命之德。说阿弥陀佛已经修行证果,获得了常住、不生不灭的涅槃,所以寿命非常绵长,“千劫万劫恒沙劫”,乃至以“阿僧祇劫、兆载永劫”都没法衡量弥陀的寿命。若就寿命来讲,当然就有所谓有量、无量的问题,可是如果超越寿命的话,就无所谓“千劫万劫恒沙劫”,或者“兆载永劫、阿僧祇劫”了,因为是永恒的存在。

第二首:

一坐无移亦不动,彻穷后际放身光,
灵仪相好真金色,巍巍独坐度众生。
这一首是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之德。阿弥陀佛的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阿弥陀佛无来无去,在极乐世界一坐,无移不动,可是从此后尽未来际,永恒地放着法身的光明,广度十方的众生。

第三首:

十方凡圣专心向,分身遣化往相迎,
一念乘空入佛会,身色寿命尽皆平。
这是赞叹阿弥陀佛光寿摄化之益,这一首令我们非常欢喜赞叹。

“十方凡圣专心向”,十方世界的众生,不论凡夫、圣人,不论善人、恶人,只要专称弥陀佛名、愿生极乐世界,那阿弥陀佛就会怎样呢?“分身遣化往相迎”,阿弥陀佛就会分身来照顾他、等待他、迎接他。

虽说是分身,但其实就像太阳一出来,光明自然洒满大地,一念之间十方来去;亦如月亮,月亮一出来,月影同时映现在千江万水之中。

“一念乘空入佛会”,当我们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一念之间,我们就到极乐世界了。

“身色寿命尽皆平”,一往生极乐世界,身相也好,寿命也好,都跟阿弥陀佛平等,没有两样。

往生人光寿同佛
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身色、寿命跟阿弥陀佛平等。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无量寿经》讲到圣众功德就说:

其诸声闻、菩萨、天人,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天人之名。
意思是说,他方世界有天人,有声闻,有菩萨,这些众生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虽然还是用这样的名称,但这些名称只是随顺他们原来的身份,实质来讲,是内外平等的,内心的智慧平等高明,神通也是一样洞达,外相也是咸同一类、形无异状,没有两样。

所以,到了极乐世界,内证外相都平等。跟谁平等?跟阿弥陀佛平等。因此下文就说:

颜貌端正,超世稀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自然、虚无、无极”都是佛性、法性、涅槃、真如实相、第一义空的异名。到了那里,就证悟真如,进入涅槃,与阿弥陀佛内证、外相都一样。

《庄严经》也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外相跟阿弥陀佛一样是金色之身:化身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报身就是无量相、无量好、无量光明。也与阿弥陀佛一样,具备大慈悲、大智慧、大平等、大愿力,来广度诸众生。

弥陀大平等心使然
当然,进入极乐世界的清净海会,身色、寿命与佛皆平等,这都是因为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所使然,一切都来自阿弥陀佛的愿力。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说:

弥陀身心遍法界,影现众生心想中。
阿弥陀佛的身也好,心也好,遍满整个虚空法界,同时进入我们众生的心想之中。

我们众生的心是清净的还是污秽的?是污秽的,充满贪瞋痴妄想烦恼;可是只要我们起心动念、念阿弥陀佛,立刻就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就跟阿弥陀佛产生共振,因为阿弥陀佛来到了我们的心中。

当然,我们如果当下起贪瞋痴妄想杂念,作种种的胡思乱想,就不能跟阿弥陀佛的频率共振,所以就要回心转意,信受弥陀救度,此后专称弥陀佛名。

计算机网络喻
阿弥陀佛身心遍法界。在二三十年前,没有计算机网络,但是有电,电也遍满着地球,所以,我们可以用电波来体会阿弥陀佛遍满法界的光明。现在有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很可以形容阿弥陀佛的光明。网络无远弗届,遍满整个地球,甚至周遍其他的星球。阿弥陀佛的智慧光明,阿弥陀佛的身心,何止无远弗届,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阿弥陀佛的频道,没有限定对象,没有讲任何条件,也不用输入密码,他的账号就是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只要正确地输入“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可以免费进入阿弥陀佛的无线网络世界,就能悠游于阿弥陀佛网络世界的种种功德。

射地喻
就好像射箭,如果是远方的标靶,必须是射箭的高手,不然要想一箭中靶是不容易的;可是如果射地的话,即使不是射箭高手,乃至盲人,也可以射中目标,因为箭没有不落地的。

同样,我们十方众生,不管圣凡、善恶,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当下就射中了箭靶,进入弥陀的网络世界,当下就跟阿弥陀佛身心成为一体,将我们有限的命光契入弥陀无量的光寿。所以,念佛人与佛光寿机法一体,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影现众生心想中”。若能进一步自信教人信,则人人都是阿弥陀佛的分身。

月影自然映现喻
所以,不是我们高明、有能力,而是阿弥陀佛自然来到我们心中,好像月亮一出现,月影就自然来到水中,不管是大海的水还是河水、溪水,乃至杯中之水,都自然映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