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愿名——念佛往生愿

四、愿名——念佛往生愿
愿名——“念佛往生愿”。
这一节法然上人特别就第十八愿愿名的确定,来显明宗义,显明净土宗的宗旨。第十八愿愿名的确立,关系到我们这一宗的宗旨、方法与目标,所以非常重要。

“题名”是总括一篇大意,显示内容的核心;而每一愿每一愿的“愿名”也是如此,一般讲“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名正言顺的话,那么顾名思义,只要看它的名称,当下就一目了然,可以体会它核心的内容。可见愿名的确立非常重要。

接下来这一节,我先念一遍:

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言(《法然上人全集》33页):
但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
这一节也有三段:一总标,二别出,三评决周否。评决周否也就是评判、决定周不周全。

第一总标。“但善导与诸师,其意不同”,这两句话是总标。一开始就直接说明善导大师与其他法师对第十八愿愿名的命名是不一样的。

这里用“诸师”两个字,显明法然上人与善导大师的同一风格。善导大师《观经疏·玄义分》有很多地方都用“诸师”,因为善导大师撰写《观经疏》就是为了纠正当时诸师的错误之处,善导大师泛泛地说“诸师”,而不明确指出是谁。法然上人这里也用“诸师”,也没有明确指出是谁。不过,法然上人所讲的“诸师”跟善导大师《玄义分》所讲的“诸师”,所指的对象是不同的。善导大师所说的“诸师”是指隋唐时代净影寺的慧远大师以及嘉祥寺的吉藏大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而法然上人所讲的“诸师”是指唐朝时代的怀感、法位、玄一,以及日本的智光、真圆、慈惠等。所以,虽同以“诸师”二字行文,但所指的对象是不一样的。

第二别出。“诸师之释别云‘十念往生愿’”,其他法师都说第十八愿是“十念往生愿”。“善导独总云‘念佛往生愿’”,只有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总云“念佛往生愿”。“十念往生愿”和“念佛往生愿”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意义上的差别却很大,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第三评决周否。“诸师别云‘十念往生愿’者,其意即不周也。所以然者?上舍一形,下舍一念故也”,“十念往生愿”就愿名来看,只取十念,局限于十念,没有上包一形、下包一念,十一及以上、九及以下都被漏掉了,所以在意义上不周全,会被人误解只要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了,“十一念及以上就多余,只念九念,少了一念,也不行”,就会有这种误解。“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者,其意即周也。所以然者?上取一形,下取一念故也”,善导大师总的来讲,对第十八愿解释为“念佛往生愿”,不局限于一念或者十念的数目,不局限于念佛的多少,显示一多不定的“乃至”之义,概括了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所以,善导大师这种“念佛往生愿”的解释意义最为周全。

大师五部九卷之中,无“念佛往生愿”五字,而其意显然,如前所引《往生礼赞》言:“上尽一形,下至一念”。
法然上人在这里说“善导总言‘念佛往生愿’”,可是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当中,从头到尾都没有“念佛往生愿”这五个字,其实,这样的含义是很明显的。如《往生礼赞》所讲的“上尽一形,下至一念”,以及刚刚所念的“念佛延促之文”,“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就有这类词句。这些都在显明念佛往生,而不是说只要十念,因此也可以说是“念佛往生愿”。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法义的遵循与维护,从这几段法语就可以看出来。

《法然上人全集》有一篇“十二问答”,其中第九个问答提到:

值遇本愿,迟速不同,故发“上尽一形,下至一念”之愿也,是以善导和尚释言“念佛往生愿”也。
行者遇到阿弥陀佛救度本愿有迟速不同,也就是说,有人年轻的时候就遇到,有人年老的时候才遇到,甚至有人是临终的时候才遇到。如果是年轻的时候就遇到,他就上尽一形地念佛;年老的时候才遇到的,就下至几年地念佛;乃至临命终才遇到的,就下至十声、三声、乃至一念地念佛:就有这种含义在。

所以,阿弥陀佛于第十八愿就发“乃至十念”——上尽一形、下至一念的愿,善导大师因此将此愿之愿名解释为“念佛往生愿”。

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文字简短,意义却非常明确,完全不会让人疑惑而有种种不同的诠释。当然,更不会令人产生模棱两可的困惑。譬如,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也解释说:

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必无疑也!
这里就有“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观念法门》又说:

一切造罪凡夫,但回心念阿弥陀佛,愿生净土,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即得往生。
这里就有“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

还有刚刚提到《往生礼赞》所讲的: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这都是就“乃至”两个字来解释的。同时也会通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以及《观经》所讲的“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以及最后“流通文”所讲的“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同时也涵盖《阿弥陀经》的“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善导大师对第十八愿的解释是融合净土三部经一起解释的,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的著作看得很细,思惟得很深,因此能够作出这样的解释,是很不容易的。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
念佛往生愿——因果合称。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果者极乐报土,酬因之果报土故。大师《法事赞》“称名入报”之偈言(《圣教集》775页):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佛往生愿”这五个字是因和果合在一起称呼的,念佛是因,往生是果,念佛是方法,往生是目的。

“往生”可以再加“成佛”两个字,也就是“往生成佛”。所以,这条愿完整来讲就是“念佛往生成佛愿”七个字。同时也显示在所有法门当中,取念佛的法门;念佛当中,取称名的方法,也就是“诸行当中取念佛,念佛当中取称名”。

八万四千法门,只要发心回向,都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亦即善导大师所讲的“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虽然这样,却有与阿弥陀佛“亲、疏,近、远”以及光明摄不摄取的差别,甚至有跟阿弥陀佛根本愿相不相应的差异。

如果念佛的话,就顺阿弥陀佛的根本愿,与阿弥陀佛亲、近、具增上强缘,同时蒙受阿弥陀佛平生摄护、临终自然往生的摄取不舍功能。同时,念佛是就因来讲的,如果就果来讲的话,就是往生成佛。这样的教理,在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的最后一个问答就显明得非常清楚。

昙鸾大师于《往生论注》最后提出三条愿来解说往生的因和果,这三条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与第二十二愿。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第十八愿是因,只要依循第十八愿,就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必定获得第十一愿所讲的“必至灭度”的果,灭度就是涅槃,也就是成佛,所以,第十八愿的因就必定获得第十一愿的果;成佛必定度众生,所以也获得第二十二愿的果,就是“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因此,昙鸾大师就举出这三条愿,同时也以第二十二愿显示,到了极乐世界所得的灭度是即时的,因为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出三贤十圣的果位。于时间性是不经劫——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不经地——不须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初地到十地,而直接进入一生补处。一生补处就是成佛的意思,只是极乐世界那里已经有阿弥陀佛,而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所以凡是极乐世界的众生要成佛,就要到十方净土去。可是他本身已经具有成佛的资格,所以叫作一生补处。

“果者极乐报土,酬因之果报土故”,“报土”就是酬报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以及所修的行,愿和行圆满了,自然就有他的报土呈现。阿弥陀佛的愿和行都是为了我们十方众生,因此阿弥陀佛所成就的报土就是十方众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在《般舟赞》就说:

四十八愿因兹发,一一誓愿为众生。
阿弥陀佛在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思惟、观看,十方众生由于业障深重、烦恼强盛、罪恶繁多,一直在六道轮回,无法脱出,因此就为我们发下四十八大愿,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因兹发”,因为观看众生轮回之苦,而使得法藏菩萨发下四十八大愿,“一一誓愿为众生”,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众生而发的。因此法藏菩萨于因地时,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每一行每一行的功德,点点滴滴都回向,送给十方众生,十方众生只要发愿生之心、起称名之行,当下就拥有阿弥陀佛为我们所修的全部愿行,当下就拥有阿弥陀佛为我们所完成的净土果报。

父母积财为儿女喻
像父母为儿女累积财宝,点点滴滴都送给儿女,只要是父母的真子(真的儿女),就拥有父母的全部财产。

不过,虽然我们都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可是还是有很多烦恼业障,并不是立即超凡入圣。就好像虽然儿女将来能拥有父母所有的财宝,但是因为儿女还不会使用,现在还是父母在保管,必须等到儿女长大成人再全部给他们。

太子年小喻
又好像国王现在还在位,太子年纪尚小,还没有能力管理国家,时间到了才让他登基。我们还在娑婆世界,因缘果报还没有尽,当因缘果报尽了,就立刻到极乐世界,承继阿弥陀佛所有的功德财宝。《无量寿经》就说: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又说:

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
又说:

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因为是令我们十方众生离开三界六道轮回、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所以说“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如果以《华严经·十回向品》来看的话,又有另一层贴切的内容:

我为救度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意思是说,菩萨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为救度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必需被救度的,可见这样的众生是六道轮回的众生。因为,如果是阿罗汉,就已经脱离六道轮回了,未必需要救度;尤其是六道当中的三恶道众生,更需要救度,所以这里就说“以身为质”。众生造下了必堕三恶道的罪业,应该堕落三恶道而受果报,发心的菩萨就以身为质,代替这个人下地狱,使这个人不受三恶道之苦,让他解脱三恶道的果报,所以说“以身为质,救赎一切恶道众生,令得解脱”。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为我们发愿,为我们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在累积这些德行当中,无数次地以身为质,预先赎还我们三恶道的罪业乃至六道轮回的罪业,然后把这一切功德容纳在六字名号当中,好让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念念之中就可以赎回我们未来堕三恶道的罪业,以及永无穷尽、无缘出离的六道轮回之罪。所以《观经》就说: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念念之中都在消灭、偿还我们生生世世应堕三恶道、永在六道轮回的罪业、债务。

念佛而得的果报土就是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专为我们十方众生准备的,我们一旦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快速成佛。阿弥陀佛因地为我们发愿、修行,功德都在六字名号当中,因此,以念佛为因,就能脱离六道,就能往生成佛,道理就在这里。

所以,善导大师就说: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这首偈一开始就说极乐世界是涅槃的境界,然后讲出两种方法,一种是“随缘杂善”,这个方法不能往生,一种是“念佛专复专”,这个方法必定往生。如是因、如是果就是这个含义。

《庄严经》说:

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
如佛金色身,妙相悉圆满,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
这八句非常好,一目了然,让人晓得往生的方法与往生的果报。

往生极乐世界不但是无量寿,同时也跟阿弥陀佛一样,身是金色之身,相是无量相好,心有大悲心,行是一样“利益诸群品”,就是“广度诸众生”的意思。从这一段也可以看出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第三愿——悉皆金色愿,第四愿——形无好丑愿,就是等同阿弥陀佛一样,没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