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一、“令声不绝,具足十念”

昙鸾大师《往生论注》亦言(《圣教集》278页):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便得往生安乐净土。

这是在解释第十八愿所讲的“乃至十念”,就是“称名念佛”。

为什么要一层一层地引用祖师的法语来证明“乃至十念”是称名念佛?一是为了显明净土法门的易行,唯有称名是人人做得到的;二是因为古来对“乃至十念”有诸多不同的解释,后面讲到“十念他义”的地方,就会举出三种代表性的异说。因此,“乃至十念”的正义如果不彻底加以彰显的话,一方面不能显出净土法门“易”的特色,另一方面也会让念佛者对往生没有信心。

一个对往生没有信心的念佛人,会有两种现象:一是内心一直忐忑不安,忧虑重重;二是有可能会退转,不再修净土,而去学其他法门。这样岂不是辜负了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以五劫的思惟而建立四十八大愿、以兆载永劫的时间积植菩萨的无量德行?岂不是辜负了弥陀的悲心,辜负了弥陀的愿行?因此我们必须引经据典,把“乃至十念”到底是何含义正确地显示出来。

(一)依据下品下生经文

昙鸾大师这段法语,其实也是引自《观经》下品下生的经文。下品下生说: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也就是只要念念称名,就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定业。所以昙鸾大师也说,所谓“乃至十念”,就是“令声不绝”称念佛名,而不是实相念佛的念,或观想念佛的念,或观像念佛的念,或心中忆念佛功德的念,或忆念佛的法身、光明,都不是。就是使我们嘴巴念出这句佛号的声音,而相续不断地念下去,这叫“令声不绝”,也叫“具足十念”,这样就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业。只要这样,往生的功德资粮就具备了,所谓“业事成办”。这里所讲的“十念”,不是一个固定数目的十念,这部分后面会解释。

“如是至心”,“至心”是什么意思?所谓“至”,就是到达的意思。到达哪里?到达我们的内心。它不是有口无心、嘴巴念念而已,而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叫作至心。因此,至心就是真心、诚心、深心,也就是至诚恳切的心。

《四书·中庸》有一句话说“不诚无物”,人在世间起心动念,言语举止,与人交往,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诚心、真心,这样才是有意义的,所以《宗风·俗谛》就说“凡事真心”。为人都要真心了,何况是脱离生死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这样一件大事,怎么可以不真心呢?因此,不论真谛还是俗谛,至心是永远都摆在最前面的,因为真心也是最根本的。

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下品下生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人跟人会互相欺骗,但是佛是不可能被欺骗的,因为我们起心动念、有心无心,佛都知道,所以说“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反过来说,人无诚心,则佛无感应。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要我们发自内心念他的名号,发自内心愿生他的国土。所以,我们必须发自内心、真心地来念这句弥陀名号,不是念给人家听听而已;也是真心愿生极乐世界,而不是跟随人家念念回向偈而已。

哑巴烧香、娶媳妇卖地喻

俗语中也有相关“如是至心”的比喻。有一句话说“哑巴烧香,心到佛知”。哑巴虽然不能讲话,声音出不来,可是他在内心却是虔诚地向佛述说他的愿望,能如此,自然就心到佛知。也有一个比喻说“娶媳妇卖地,诚心诚意”。平常可以省吃俭用,但是现在要娶媳妇了,即使卖一块地,也要风风光光地把媳妇娶进门,表示娶这个媳妇是实实在在、诚心诚意,不是勉勉强强、可有可无的。

下品下生的人在生命交关之际,呼唤这句弥陀名号,可以说是忘记了一切,唯出自内心,全心就是佛,全佛就是心。他也不晓得念了几句,断气时当下就坐着莲花往生极乐世界,因此释迦牟尼佛才说“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二)声必有应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这个“声”就是声音,什么样的声音呢?是呼唤之声,有呼必有应。令声不绝的这个声音,是佛跟我们众生的互相呼唤。阿弥陀佛呼唤“欲生我国”,我们就响应“愿生彼国”。所以,我们呼唤南无阿弥陀佛,就等同随顺阿弥陀佛的愿望、蒙受阿弥陀佛的救度,我们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回应“我来迎汝”,现生之时,阿弥陀佛就回应“摄取不舍”。简而言之,即是“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所以,这个声音是弥陀跟念佛人、念佛人跟弥陀,佛心跟凡心的心心交流,心心相互感应。

有声之声、无声之声

“声”有有声的声音,有无声的声音。譬如在这里,大家专一地开怀畅念这句弥陀名号,这是有声地跟阿弥陀佛呼应;那睡觉的时候,没有出声念佛,或者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不能专心念佛,甚至妄想来的时候,也没有在念佛,可是一个念佛人,睡醒了之后就会念佛,动完脑筋、做完事情之后也会念佛,乃至妄想杂念过了就会念佛。为什么?因为他是一个念佛人。乃至睡觉、打妄想,或是做事情、动脑筋的时候没有念佛,可是念佛之心、愿生之心,有没有?有!是存在内心之底的,那就是无声之声,在跟阿弥陀佛呼应。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念念不舍、念念相续”的意思,也是“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的内涵。

呼唤某人喻

我们在这里呼唤某某人过来,某某人就会过来,“某某人,请你把那一本书请过来”,他就会请过来,这是因为这个名称就是他本身,如果不是他本身的名称,你念某某人,某某人不在场,他就不能感应而来。

开灯灯亮喻

就好像我们按电灯开关,电灯开关一按,电灯立刻就亮起来,这是因为开关跟电灯线路是衔接的,它的接触是无障碍的。

阿弥陀佛也是一样,这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是阿弥陀佛的名号,阿弥陀佛是名体一如,阿弥陀佛跟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体不二、一体不离的,可说阿弥陀佛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又没有障碍的。因此,念佛人不管何时,不管何处,只要念佛,阿弥陀佛当下就会无有障碍地应声而现,闻声救苦。这种道理,如果看《念佛放光》的事例,便容易体会。不管何人,只要念佛,身便放光,这光是佛光,能消灾障,能增福慧。

远地唤人喻

如果说阿弥陀佛不是无有障碍的,他不是遍满整个大宇宙的,他不是随时都存在的,这样我们呼唤他,他就未必知道了。好像某某人远在外地,我们在这里再怎样呼唤,他都不知道,因为我们与他之间有障碍,也就是接触不良。事实上,阿弥陀佛与我们是无有丝毫障碍的,他的接触很好,就如电源开关,一按立刻就有感应,电灯就亮,屏幕就立刻出现。所以,“令声不绝”这个声音,是阿弥陀佛跟念佛人之间圆满无间、感应道交的呼应关系。

白鹤呼子喻

《易经》有一句话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鹤就是白鹤,白鹤在树荫底下呼叫它的孩子,鹤子在别的地方听到,也跟着叫,跟着互相应和,这是一种自然互动,不勉强的。为什么呢?所谓母子连心、天性自然。

同样道理,阿弥陀佛跟我们念佛人、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也等同是母子连心一般,是天性自然的。阿弥陀佛感动我们来归命他、把他当作我们的救主、把他当作我们的父母、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命、以念佛作为我们的生活,所以,阿弥陀佛念我们,使得我们来念阿弥陀佛;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也同样来念我们: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的呼应关系。

阿弥陀佛呼唤我们,这就是“南无”,而我们呼唤阿弥陀佛,也同样在“南无”里面,所以善导大师说:

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

归命,是我们把生命归投于阿弥陀佛的救度,也是阿弥陀佛要我们归回极乐世界的命令。所以“南无”当中有佛的招唤,也有我们的回应。

“亦是发愿回向之义”,我们为什么归命?就是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我们归命?因为阿弥陀佛把他成佛的功德,也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成佛的功德资粮,回向给我们。因此,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念佛人就与阿弥陀佛永远在一起,亦即我们跟阿弥陀佛永不分离。所以,这句“令声不绝”是有呼应关系的,而这呼唤关系是“念念不舍,念念相续,毕命为期”的。

“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这“具足十念”是什么意思呢?第十八愿说是“乃至十念”,他就在念念当中,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是“乘念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