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行品》“归宗”之文: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总共三十六个字,为什么说是“归宗”之文?因为《易行品》所讲的称名易行,除了阿弥陀佛的称名易行之外,也讲到其他十方三世诸佛的易行及菩萨的易行。从表面的文字看,好像没有特指哪一尊佛,但是到了这段文,才晓得原来那些都是为了衬托阿弥陀佛易行的尊胜,这也就是反显的方法。
此文合采本愿及成就文,以彰“易行极致”。
这段三十六个字的归宗之文,是把《无量寿经》四十八愿的第十八愿“本愿文”及“本愿成就文”融会贯通,以三十六个字显现出来,以此来彰显本愿称名是所有易行道中最易行的方法,所以说“易行极致”。
(一)“本愿”——第十八愿
本愿——直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愿,第十九、二十及其余诸愿,皆非根本愿。为使众生欣慕极乐净土而归第十八愿,故余四十七愿谓之“欣慕愿”。
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其中有所谓“摄生三愿”,就是救度众生到极乐世界的三种法门,也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论四十八愿,以因愿来讲,每一愿、每一愿都是本愿;如果以根本来讲,则第十八愿才是根本愿,也就是龙树菩萨在这里讲的“阿弥陀佛本愿”。这里所讲的阿弥陀佛的“本愿”,并不是以第十九愿或第二十愿的内容来解释,而是以第十八愿“欲生我国,乃至十念”来解释,同时也以第十八愿的成就文“愿生我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来解释,由此可以晓得“本愿”就是指第十八愿,而不是指其他愿。
根本愿,枝末愿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的目的是什么?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了救度众生,这是无可怀疑的;只是,有根本愿,有枝末愿。枝末愿就是其他的四十七愿,这些愿也叫欣慕愿,目的就是让十方众生向往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而归入第十八愿的专称弥陀佛名。如果没有其他的愿,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是十方世界第一的净土;如果没有往生就能顿超十地、快速成佛,就不能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殊胜,也就不能引起十方众生的欣慕向往求生。既然有其他的愿显现出极乐世界的清净、庄严、殊胜是法界第一,那么十方众生不知则已,一旦知道,必定会欣慕向往求生,必定会寻找到达这样的世界的方法。而在第十八愿,阿弥陀佛就把十方众生必定往生,而且平等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显现出来。
所以,其他四十七愿叫“欣慕愿”,欣慕极乐世界;至于第十八愿,就是“往生愿”,亦即“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愿。念佛是因,往生是果,这里所讲的往生,就是往生成佛。所以,完整地讲就是“念佛往生成佛之愿”,简单讲就是“念佛往生愿”。所以,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中就是根本愿。
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这是“四书”之一《论语》里的话。也就是说,一个君子应该从根本去掌握,只要掌握到根本,其他就能自自然然成就。因此,掌握根本便能涵盖其他。当然,这里的“务本”是儒家的根本思想——“孝悌”,因为儒家强调“仁道”,所以接下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只要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推广此心,就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最根本是要有孝悌之心,有孝悌就会有仁心,有仁心就会爱物。所以,只要掌握这孝悌的根本,一切仁道之行为便油然而生。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这个法门,要念佛往生极乐世界,就要掌握第十八愿。净土法门如果不掌握第十八愿、不依循善导大师的解释,就不是纯正的净土法门,因为往生的方法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还有称名念佛,而称名念佛的内涵也各有不同的说法,只有龙树、天亲、昙鸾、道绰、善导这一法脉的教理思想才能完全跟第十八愿相符。
所以,净土法门掌握根本就要掌握第十八愿,掌握第十八愿就要掌握善导大师一系法脉。
(二)“如是”——念我、称名、自归、必定
本愿如是——“如是”者,下之“念我、称名、自归、必定”,非此则非弥陀本愿。
这个很容易了解。所谓阿弥陀佛本愿,是指什么?就是指“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讲阿弥陀佛的本愿,却不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是彻底放下、全身靠倒,却要修其他法门来回向,就不是本愿;或虽念佛,可是有种种的条件要求,譬如要理一心、事一心,要功夫成片,要念到清净心,这样也不是弥陀的本愿称名。
含方法与目标
有具体内容,亦即方法、目标。清楚明朗,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晓得本愿就是“念我、称名、自归、必定”,有很具体的内容,方法、目标非常清楚明白:“念我、称名、自归”就是方法;目标就是“必定”,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法门、第十八愿,由龙树菩萨《易行品》这段法语就很清楚明白,我们一看就懂。
接下来是解释“若人念我、称名、入必定”。
(三)“若人”——十方众生
若人——愿文“十方众生”,成就文“诸有众生”。
“若人”就是无论第十八愿愿文讲的“十方众生”也好,还是第十八愿成就文的“诸有众生”也好,龙树菩萨这里所解释的是以人道为主。
是凡非圣,我也有分
以六道中人道为主,是凡非圣,是人非天。“本为凡夫,非为圣人”。
昙鸾大师言“一切外凡夫人”,善导大师言“一切善恶凡夫”。
我也有分,感恩涕零,一心归命。
既然是以六道中的人为主,当然是凡夫,不是超越三界六道的圣人,而且以人道为主,不是天界中的天人,古德说净土法门是“本为凡夫”,不是为圣人。也就是昙鸾大师所言“一切外凡夫人”,善导大师所言“一切善恶凡夫”。这样讲的话,“我也有分,感恩涕零,一心归命”,那么,我和在座各位都往生有分,都有被弥陀救度的分,都是弥陀救度的对象。因为如果不是讲“若人”而讲“若天”,天是行五戒十善的凡夫,我们就没有分了;如果不是讲“若人”而讲“一切众生”,又比较含糊,因为一切众生包含三种圣人,恐怕我没有分吧!人,当然是凡夫,是善恶凡夫,以昙鸾大师讲的“若人”,是“一切外凡夫人”,就是十信以外的凡夫,也就是博地凡夫,还有贪瞋痴妄想杂念;如果以善导大师讲的,就是“一切善恶凡夫”,有善有恶。不管我们善多恶少、善少恶多、善恶俱多、善恶俱少,或只有恶没有善,毕竟我们都是凡夫,都是“若人”。
所以,龙树菩萨这两个字给我们很大的安慰,给我们最后的希望,不然,很多修行者愈反省自己、检讨自己,愈晓得自己业障深重,自己修行无力,所以“若人”这两个字真的让我们感动、感恩、感激涕零,然后归命弥陀的救度,一心而无二心,彻彻底底,毫无保留。因为晓得弥陀的“易行极致”我有分,而且看起来好像专门为了我,我岂不是要一心归命!
(四)“念我”——念弥陀
念我——“念”者愿文“乃至十念”之念,“我”者弥陀。
所以,“念我”就是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情人相爱喻
“念”者恋也,如恋情人,日夜不忘。
“念”就好像情人相爱,“日夜不忘”。
“念”者黏也,生佛相黏,一体不离。
“念我”也可说是黏在一起,我们念佛的十方众生与救度的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离的。
母子相忆喻
“念”者忆也,如子忆母,时时在怀。
《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又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念就是忆,就是想的意思,好像儿子想念母亲——其实儿子想念母亲远不如母亲想念儿子,所谓“父母念子长江水,儿女念母树尾风”,父母对儿女的想念是源源不断,日日夜夜,而且儿女去得越远,就想念得越深。我们念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救度就像母亲怀念儿女。
念念不舍义
“念”者称也,称念弥陀,念念不舍。此即“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与佛亲近,与佛一体,犹如水乳交融。
这个“念我”,就是我们众生信受弥陀的救度,固然是内心对弥陀救度的了解、信受,但自然就会显现在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之上,如果不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是真的信受弥陀救度,就只是一种概念而已,学问上知道,头脑中了解,这都只是概念。
本愿称名的人不论知不知、信不信、净不净,只要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就合乎易行道。为什么?因自自然然就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相应;相应于弥陀的愿,跟阿弥陀佛自自然然就感应道交,蒙受弥陀光明的摄取不舍,领纳这句名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
水乳交融喻
念佛就与佛亲近,所谓“亲、近”,是非常亲密——非常亲密的亲近还不足以形容,“与佛一体”才足以形容,就像水乳交融,牛奶与水融合成一体,不能分开。如果是水与油,就不能融合,各自独立,水是水,油是油。
三种机法一体
我们这个法门是“机法一体”的法门,在祖师的传承中虽然没有“机法一体”这四个字,但意义是涵盖的。最初提出“机法一体”这四个字的是法然上人的弟子证空上人。这个提法有没有道理呢?确实有道理。“机法一体”主要有三种,如表格所列:
┌往生正觉,机法一体┈┈彼此相靠
机法一体┤身心功德,机法一体┈┈互相融合
└生佛三业,机法一体┈┈不相舍离
1.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往生正觉,机法一体”,是就第十八愿来讲,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所以,我们念佛众生的往生跟阿弥陀佛的成佛是一体不离、彼此互相依靠的。
阿弥陀佛是靠念佛众生能够往生他才成佛,才成正觉;而我们念佛众生能够往生,也是靠阿弥陀佛正觉成就。所以,念佛的“机”跟弥陀救度的“法”是一体的,是互相依靠的,所以说“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阿弥陀佛若还没有成正觉,就没有极乐世界,没有这句名号,也没有阿弥陀佛本身的存在,我们就不能念佛往生;而阿弥陀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必须使十方众生,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只要念佛,就能让他往生成佛,阿弥陀佛才能成正觉。这岂不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互相依靠?
2.身心功德,机法一体
“身心功德,机法一体”,这是就《观经》来讲的。
《观经》言: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十方诸佛就是法界身。所谓法界身,就是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而且是以众生心念为主要对象,只要众生想象佛的报身或化身,想象佛的相好庄严,想象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只要众生想象,十方诸佛立刻就进入他的心中,跟他一体,这就是“身心功德,机法一体”,我们凡夫的身心跟佛的功德就一体不离,也就是“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表示十方诸佛的心中有众生,而我们念佛想佛的众生心中有佛的功德,这就是“机”的身心跟佛的功德——“法”的功德,机法一体,彼此融合在一起。
反显法——示十方反显一
此是“反显法”,以十方诸佛反显弥陀一佛,且念弥陀一佛容易,念十方诸佛困难。
这里讲“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并没有讲阿弥陀佛是法界身,是不是我们就要念十方诸佛呢?不是!这也是反显法,以十方诸佛来反显阿弥陀佛一佛。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十方诸佛不是诸佛之王。同时,念阿弥陀佛容易而念十方诸佛困难,而且阿弥陀佛有为我们发“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而十方诸佛并没有。从这几点来讲,就是以十方诸佛显示阿弥陀佛一佛,何况念阿弥陀佛容易而念十方诸佛困难,且念阿弥陀佛一佛等同念十方诸佛。
直接法——唯举弥陀
《观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此是“直接法”,唯举弥陀一佛摄取不舍,非举十方诸佛。
意思是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而这无量的光明也是无碍的光明,不受凡夫贪瞋痴或业障的障碍,当然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障碍。这无量、无碍、遍照法界的光明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念佛的众生而给予摄取,现在就看着他、保护着他,将来就接引他。这个光明唯独指阿弥陀佛的光明,不是指十方诸佛的光明,唯有阿弥陀佛的光明才是摄取念佛的众生,诸佛的光明并没有摄取众生的愿与功能。
3.生佛三业,机法一体
母子相爱喻
母岂不爱子,子岂不爱母?因迷而隔,因悟而亲。
这是进一步显明念佛众生和阿弥陀佛的关系。“母岂不爱子”,母亲一定深深爱着她的儿女,母爱水不能淹、火不能烧,是天性自然的,所谓“女人虽弱,为母则强”,为了儿女,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护他们。
“子岂不爱母”,儿女也是天性自然会爱母亲,之所以母不爱子或子不爱母,是“因迷而隔”,因为不晓得这是自己的母亲,或不晓得这是自己的儿女,如果晓得,自自然然就有亲密的关系,这种亲密是天性自然,不必加以训练、培养或其他造作。所以说:
信知此理,自然母子相亲,心心相印,函盖相合。
母亲的心就是爱儿女的心,儿女的心也就是爱母亲的心,所以心心相印为一体。
“函盖相合”,函是盒子,盖是盖子,圆的盒子必须圆的盖子,方的盒子必须方的盖子,圆的盒子、方的盖子,或方的盒子、圆的盖子,就函盖不相合、彼此不相应。
父母为子规划喻
众生不知之时,弥陀已备;众生未求之时,弥陀已给。
“众生不知之时,弥陀已备”,在我们还生生世世、世世生生造罪造业、受苦受难、一直流转的时候,阿弥陀佛已经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准备解脱的功德力量,为我们准备一个不轮回而且快速成佛的环境,所以说“众生不知之时,弥陀已备”。
“众生未求之时,弥陀已给”,在我们还没求阿弥陀佛时,阿弥陀佛已经预先给了我们。好像儿子不晓得的时候,父母已经为他的人生在作完美的规划;儿子长大还没有祈求父母时,父母已经把家产通通登记在儿子的名下。
想想看,阿弥陀佛为我们发愿修行,是我们合掌向他祈求、向他拜托的吗?不是!阿弥陀佛并没有经过我们的祈求、拜托,是他发愿修行在先,我们念佛愿生在后。
阿弥陀佛发愿修行,除非他还没有成佛,如果还没有成佛,当然就没有清净的极乐,我们也就没有这句万德洪名可以称念,可以消业障、增福慧、往生成佛,而现在阿弥陀佛成佛已经十劫,所以,在我们不知、未求时,往生的功德阿弥陀佛已完全给我们了。在哪里?当然就在这句弥陀名号,在这易行道的本愿称名。
天性自然,忆佛念佛
信知此理,惭愧感恩,天性自然,忆佛念佛,念念不舍。
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便罢,一旦了解这个道理,就会非常惭愧。怎么惭愧呢?“阿弥陀佛,您成佛十劫以来,居然一直伸着金手在呼唤着我,在等待着我,要接引我,睁大眼睛在观察十方世界有没有谁念佛,竖起耳朵在倾听十方世界有没有谁念佛,可是我这个十方世界的业障种子,十劫以来居然到今世今日才晓得您的救度!”所以感觉对不起弥陀,向弥陀抱歉,惭愧忏悔,对弥陀的恩赐感恩、感激,有这种无以形容的感受,这时就会天性自然地忆佛念佛而念念不舍。
念佛以无义为义
所谓“天性自然”,就是一心归命,彻底放下,全身靠倒于弥陀的救度,此后只要专念这句弥陀名号。在专称弥陀名号当中,所谓“念佛以无义为义”,不需要其他的造作功行,自自然然,天真烂漫,无我、全身心地称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无所谓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这些都不需要。如果还需要这些,就不是天性自然,那就是以自己自力的累积跟阿弥陀佛作条件交换,以这些来回向——“所以阿弥陀佛你应该救我了”。也无所谓“理一心、事一心”,“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也无所谓心清净不清净。
天性母爱喻
了解弥陀主动为我们发愿,主动为我们修行,就像母亲生下了儿女,自自然然会有发自内心天性的母爱,甚至为了儿女而牺牲生命,每天工作都是为了抚养、教育儿女。所以,父母跟儿女、儿女跟父母之间是天性自然的,不需要准备某种条件才能成为父母儿女的关系。所以,父母思念儿女、儿女想念父母是天性自然的,我们忆佛念佛也是这样天真烂漫、天性自然的,而且念念不舍,不夹杂,不间断。
浪子归家喻
如失子认父,如浪子归家。非感恩,非不感恩。
就像从小走失的儿子,长大后突然跟亲生父母相认了,那是发自内心的亲缘名分,如果不是这样,那就是外人,所以没有父母儿女的那种感受。又好像流浪在外的儿子,有一天回心转意回到家里,谁会阻止他?因为这是他的家啊!而且,“自是不归归便得”,阿弥陀佛永远伸开双手迎接我们,就像父母永远都倚闾盼望,望眼欲穿。在这当中,无所谓感恩,也无所谓不感恩,这是难以描述的。
如“谢谢”二字,谢谢母亲与谢谢外人,其心迥异,天性自然故。
我们在外,缺乏十块钱,人家给我们十块钱,我们向他说声“谢谢”;母亲节到了,我们也说“谢谢妈妈,母亲节快乐”,这种谢谢母亲与谢谢外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对外人说谢谢是非说不可,有恩必报,可是对父母,即使说了谢谢,就能表达了吗?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是这样,固然感恩于弥陀的救度而感恩念佛,但是无所谓感恩,无所谓不感恩,就是存在于内心而发之于称名,一心归命,全身靠倒,跟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隔阂,没有条件,好像父母儿女间非常亲密、非常直接的关系,没有假藉其他条件。
母子客套喻
子若求母,徒令母悲,不以母为母,以为外人故。
儿子如果客套地、客气地向父母请求拜托,就像外人那种心态的话,做父母的就悲伤了,好像突然间失去了儿子,儿子不是自己的儿子了。
众生求弥陀,徒令弥陀悲,不以弥陀为大慈大悲故,不以弥陀为我愿行故,不以弥陀与我一体故。
我们跟阿弥陀佛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天性自然、天真烂漫地一心归命,全身靠倒,此后专一称念弥陀,念念不舍,无所谓求,无所谓不求。晓得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为我们发愿,为我们修行,为我们建设极乐世界,回向所有功德给我们。在这当中,我们只要信受弥陀的救度,此后就专一称念弥陀佛名,自然地称念弥陀佛名,不夹杂,不间断。如果众生有求弥陀的心态,岂不是跟弥陀隔了一层,不与弥陀一体不离?为什么?阿弥陀佛本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既是这样,在我们还不知道时,阿弥陀佛已为我们准备好,在我们还没祈求时,阿弥陀佛已给了我们,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等同接受、支取弥陀慈悲爱心的礼物。
所以,我们念佛,不能有祈求的那种客套,要晓得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佛,为我、为在座的每一位完成了愿行,而愿行的功德都在这句弥陀名号里面;信受弥陀救度的众生,就跟阿弥陀佛三种机法一体不离。
我们必须这样了解,才是真正信受弥陀救度,才是真正的念佛人。
亲缘义
亲缘——父精母血故亲,非此则不亲,天性自相关。
所谓“亲”,是什么含义呢?亲就是亲近的意思;跟谁亲近呢?是跟阿弥陀佛亲近。我们是念佛的人,所以,阿弥陀佛跟我们、我们跟阿弥陀佛是彼此亲近的,而且是一体不离的亲近,这里就用父母跟儿女这种亲来作为比喻。首先我们就“亲”这个字,来拆解它的含义。
中国字造字真的是富有内涵,也很有艺术性。“親”是怎么写的呢?只要把它的笔划拆开来,就可以体会到它的内涵。这个亲就是一个“立”下面一个“木”,也就是站在树木之上,右边一个“见”,向着四方瞭望。为什么这种形象,这种动作叫作亲呢?而且是骨肉之亲的亲呢?在古代缺少交通工具,也没有彼此通讯联络的科技发明,在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时代,当亲人外出工作或者旅行,或当孩子到外面游玩,都是走路、爬山,既没有电话、手机联系,也没有车子可以搭乘。临近傍晚之时,天逐渐暗下来,又下着毛毛细雨,可爱的宝贝到外面去游玩,还没有见到影子,这个时候,焦急的父母就会巴不得赶快爬到高高的树上去看一看宝贝回来了没有,“天都将暗了,雨也下来了,万一在外面不能回来怎么办?”这就是“亲”。唯有身为父母的人,才有这种焦急的心,如果是漠不关心的外人,他是不会有这种心情的。所以,这个“亲”就是站在高高的树上向着远处,焦急地瞭望亲爱的子女的踪影。
这个“亲”,代表骨肉之亲、父母儿女之亲。这里所谓“父精母血故亲,非此则不亲,天性自相关”,父母跟我们的亲,儿女跟我们的亲是最亲密、最直接的,也就是所谓的一等亲。伯父、叔父、姨妈或者兄弟姊妹,都是由于我们的父母而引起的,如果他不是父母的亲兄弟,当然就不是我们的伯叔父;不是父母的儿女,就不是我们的兄弟姊妹,所以,父子之亲是最亲的。
藉假修真,以报亲恩
我们之所以有这个人身,是由于我们的神识(一般所讲的灵魂)来投胎,借着父精母血,跟我们的神识三者和合:我们的神识为因,父精母血为缘,然后有我们这个人身,这三种如果缺一种的话,就没有我们这个身体。我们现在有这个身体,不管我们年幼年老,我们全身之中不论骨头也好、血液也好、五脏六腑也好,没有一点一滴不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的精髓所成就的,这就是“父精母血故亲”,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感恩父母生下我们,一方面也要想到如何回报,同时好好藉假修真,解脱自己和父母的生死轮回。
因为父母跟儿女有这样的关系,所以父母生下儿子,不管这个儿子是美丽聪明还是丑陋愚钝,都是自己的宝贝。因为是骨肉,就不会因为生下来丑陋或者是弱智,就把他视为外人舍弃;因为是自己的儿子,所以,即使父母贵为皇帝、国王,也是视他的儿子为宝贝、骨肉而相亲相近,不会认为自己是一国之王,所以对儿女也跟对一般老百姓那般疏远。所以,这种亲是非常的亲,而且是自自然然的亲,天性相关,是不假勉强、不假造作的。
那么,要怎样用这个比喻来形容阿弥陀佛跟我们的关系呢?我们念佛人跟阿弥陀佛亲,不是因为我们念佛人念佛了,就跟阿弥陀佛亲,或者是我们有佛性,所以跟阿弥陀佛亲,或者我们发四弘誓愿、行六度万行,所以就跟佛亲,都不是这样。是因为在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佛当中,有一尊佛为十方众生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愿,所以才跟十方众生有了这种亲缘。也就是阿弥陀佛为十方众生发了愿,只要他成佛,必使十方众生称他的名号往生他的极乐世界,如果不能使十方众生称他的名号而往生极乐世界,他就不能成正觉,就不能成佛。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自自然然跟十方众生,尤其是跟念佛人,就有了比父子之亲更亲的关系。
为什么?因为以念佛为因,以阿弥陀佛正觉功德的愿力为缘,内因外缘和合,阿弥陀佛才能成正觉,而我们也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的亲。所以,阿弥陀佛之所以有阿弥陀佛的这个生命,是建立在十方众生念佛能够往生之上的;而十方众生念佛之所以能够往生,也是建立在阿弥陀佛成正觉的功德愿力之上的。所以,念佛的众生跟救度的阿弥陀佛是一体不相离的,是相依相存的,是缺一即倒的。
这个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阿弥陀佛的生命,也是我们念佛人的生命。有了这个愿,才有阿弥陀佛这尊佛的存在;有了这个愿,才有我们被阿弥陀佛救度,获得永恒安乐、成佛的生命。所以,两者是一体不离的,这就是“往生正觉,机法一体”。
如果阿弥陀佛没有发下这个愿的话,我们想想看,佛的境界是超越一切大小乘之上的,三贤或是十地的菩萨距离佛的境界都已非常遥远了,声闻、缘觉更是望尘莫及,连十方诸佛的名号都没有听到过,因为小乘教法当中并没有十方净土、十方诸佛,何况我们还都是具足贪瞋痴的凡夫,再怎样经过百劫千劫高声念佛,谦卑顶礼,或者入定观想佛,都与佛常相遥隔,而非常相亲近。
现在,我们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听到了;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看到了;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知道了。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下第十八愿,“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为有了这个愿,而他也已经成正觉,完成了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也具备了佛无碍的光明,因此十方众生随顺这个愿,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就听到;礼拜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看到;想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知道。
频道开关喻
众生只要有心,就与这个频率相应了。因为有了这个频率,我们接上开关,自然就能立即与佛感通。如果根本都没有这个频道的话,哪里会有这个开关让我们去开呢?所以说,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跟阿弥陀佛有了亲缘。
父母唯一喻
十方诸佛跟我们有没有这种亲缘呢?没有。为什么?因为天下男人虽多,爸爸有几个?一个;天下女人虽多,妈妈也只有一个。十方诸佛虽多,只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本愿,其他的佛都没有。之所以儿女跟父母亲,是因为有父精母血为缘、自己的神识为因;我们之所以跟阿弥陀佛亲,是阿弥陀佛发下了“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缘,加上我们专称弥陀佛名为因,因缘和合才有往生成佛。这个就是亲。
一心归命,自然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弥陀既成正觉,即是成就我之往生。信知此理,一心归命,即与佛一体,自然往生。
阿弥陀佛发下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要完成这个正觉是不容易的。为什么?为圣人完成救度的功德比较容易,为凡夫完成救度的功德就比较困难;凡夫之中有善有恶,为善人完成救度的功德还不那么困难,为一切善恶的凡夫,乃至五逆、十恶、谤法、阐提的众生完成救度的功德,那就很费力。所以,阿弥陀佛必须经过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才能成就救度十方众生的功德力量,使得十方众生,不论圣人、凡夫、善人、恶人,不论平生、临终,只要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平等地往生极乐世界。为了完成这个功德,阿弥陀佛才需要经过这么久的时间思惟、修行。
阿弥陀佛如果没有成佛,我们就没有弥陀佛名可以念,也没有极乐世界可以往生;而阿弥陀佛已经成佛,那岂不表示极乐世界完成了?也就是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任何众生的往生功德资粮都已经成就了。那么,所成就的功德资粮在哪里?就在这句弥陀名号里。我们如果晓得这个道理,并将它欢喜领受在心中,然后随顺第十八愿,也就是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我们就“愿生彼国”;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我们就从现在开始专称弥陀佛名,这样就与佛一体,不假方便,不假造作,自自然然就跟阿弥陀佛一体不离,而且自自然然往生极乐世界。
往生皆由佛力、愿力、功德力
圣凡善恶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得平生业成,这当中并没有要求功夫成片、梦寐一如,也没有要求断见惑、断思惑,成就事一心、理一心,这些全都不需要,而是只要称名,自自然然、不假勉强地就得蒙佛救度,往生极乐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称名念佛就可以了。为什么?因为功德全都来自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之故,所以说一切皆来自阿弥陀佛的佛力、愿力、功德力。
这是解释龙树菩萨《易行品》“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这十二个字。
(五)“称名”——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口业称名,专称弥陀佛名。
称名,就是“口业称名”,也就是“专称弥陀佛名”。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八愿所讲的“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龙树菩萨怎么解释呢?“至心信乐”还有“乃至十念”就解释为“称名”两个字,这样解释很通,很贴切,也契理契机,同时也彰显阿弥陀佛彻底的慈悲,彰显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最为易行,是易行道之极致。
为什么?因为是称名,称名是连动物也都做得来的,譬如说鹦鹉,甚至只要念佛给狗听,给猫听,或是给鸡、鸭、猪听,乃至给老鼠听,给蚂蚁听,都能感动对方,都能摄受对方,使对方往生极乐世界。如果不是称名,也就是说,如果阿弥陀佛不是以他的六字洪名来摄受、救度众生,一般人就不一定做得到,那阿弥陀佛救度的方法就不能彻底贯彻他的慈悲,就不是最为容易的方法了。
若是称名的话,小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可以跟着称名念佛;老人家头脑混沌了,思辨减弱了,也可以跟着称名念佛;愚笨的人,或者临终的人,称名也都能做得到,全都来得及,都能称名往生或者听这句名号而往生。因为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也就是所谓“万德洪名”。同时,只要口中称名,不论是上等根机、中等根机,还是下等乃至下下根机,都能做得到。
因为只要念佛就能往生,念佛是往生的正因,跟有没有布施、持戒、禅定功夫,有没有智慧深入经藏,或者有没有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跟这些都没有关系。因为只要念佛,就是往生的正定业。有没有布施、布施多与少,跟往生都没有关系;持戒清净不清净,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禅定的功夫,念佛的时候心中有没有妄想杂念,心中清不清净,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开大圆镜智、明心见性,跟往生也没有关系;有没有发无上菩提心或者修六度万行,跟往生也没有关系。跟往生有关系的是什么?是称名。所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为了普遍救度所有众生,他所设定的就是称念他的名号,而不是其他的种种法门、种种修行、种种功德或者功行。口业称名最容易,跟我们善恶多少、功行高低都完全没有关系。
以行释信,具体不抽象
龙树菩萨以“念我称名”来解释“乃至十念”,甚至舍掉了“至心信乐”,等于是以“称名”这个行来涵盖“至心信乐”与“乃至十念”,这就是“以行释信”,以行来解释第十八愿所讲的信。为什么?因为第十八愿所讲信的内容,是信“乃至十念,就必生极乐”。然而,有的人解释信不是这样解释,有另外的解读,那样就模糊了。
如果以行来讲,行是很具体的,行具体的话,所信的也就具体;可是如果解释为其他的内容,那就变得很抽象而不具体了。解释其他的内容为信的话,就会产生一种以凡夫浮动不居的心来作为标准,以心的感动、感触、感受,或者以心的体验来作为往生的标准。总之,以内在的心情作为往生的标准来解释,就曲解了,就出偏差了,使得易行道不易行,反而是难行了。
所以,龙树菩萨在这里干净利落、简要明了地将“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念我称名自归”,以行来解释信,非常具体、明澈。因此,我们学这个法门,了解这个道理之后,就如我们宗旨所写的“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就不需要另外在自己的心情上去揣摩自己有没有感受到、有没有感动到、有没有体验到,不需要这样自寻烦恼。而且人的心是无常的,即使曾有过一时的感动、感激,一旦那个短暂的体验过了之后,心境就趋于平淡了,所以,那些都不是标准,也不可靠。
悲心转微
《列子·周穆王篇》里有一段描写心情的故事:有一个燕国人,出生在燕国,生长在楚国,到了年老才有机会回到故乡。在回国的半路上,经过晋国,同行的人就开玩笑说:“燕国已经到了,这就是燕国的城墙。”这个人一听,突然就有一种悲伤的感觉,所谓“少小离家老大回”“近乡情更怯”,到了故国,见到家乡的景物和亲人,难免都会感动、悲伤。又走啊走,经过一座社庙,同行的人又对他说:“这是你们故乡庙宇祭拜的地方。”他一听不禁伤心叹息。走啊走,那人又对他说:“这是你父母的家,现在已经人去楼空了。”这个人听了,不禁悲从中来,流着眼泪小声地哭泣着。那人又指着附近的坟墓说:“这是你祖先的坟墓。”这个人一听,再也忍不住,就放声大哭起来。这时,那个作弄他的同行人哑然失笑,说:“哎呀!我刚才是骗你的,这里不是燕国,这里是晋国啊!”他一听收起哭声,不觉非常尴尬。可是当他回到燕国,真正看到了燕国的城墙,看到了燕国的社庙,看到了父母留下来的房子,看到了祖先的坟墓,他已经没有先前那种激动悲伤的情绪了,反而比较平淡了。
这显示什么?人的心、人的七情六欲都是无常的。我们念佛也是一样,要以经典所讲的教理作为我们往生的凭据,而不是看我们的感动、体验,因为这些都是无常的。
所以,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第十八愿时,都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解释为“称名”,或者“下至十声”“愿生我国,下至十声”“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这就非常具体,我们只要依据称名而不依据我们的内心,这就可靠了。如此一来,一般人全都能够做得到。如果要以我们自己内心的领悟、体悟、感受、感觉乃至体验作标准的话,那就不能普遍,不一定每个人都做得到,那么,动物、小孩、愚钝的人、老人、临终的人怎么能往生呢?就不能往生了。反之,如果解释为“称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非常容易,所有众生都做得到。
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往生的条件,就是称念他的名号,所以《观经》说“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弥陀的光明名号、名号光明是摄取念佛的众生,也唯有念佛的众生才在弥陀的光明名号的摄取当中,修其他法门就不在名号摄取当中,因为其他行门跟弥陀的名号、光明是不相应的。
龙树初示“念”即是“称”
净土宗传承祖师解释本愿文之“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之念者,始自龙树菩萨《易行品》。
“乃至十念”,有的解释为观想、观像、实相的念,乃至《杂阿含经》的十种念,或者是《弥勒发问经》十种慈悲的念,这些解释其实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所以并不正确,唯有解释为“称念”才正确。解释为“称念”,在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到处都可以看到,而且是解释最多的。但这并不是善导大师个人的创见,而是有传承的:善导传承于道绰,道绰传承于昙鸾,昙鸾传承于天亲,同时也传承于龙树。所以,在我们这个法脉传承的祖师当中,解释第十八愿“乃至十念”之“念”为“称念”,是从龙树菩萨开始的,这在《易行品》核心之本愿文就非常清楚:“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这很显然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因为第十九愿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第二十愿是“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而第十八愿只讲“乃至十念”,没有讲其他。
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经典自古以来都有各宗各派的高僧大德在作批注,我们凡夫直接看经典当然看不懂,必须看高僧大德的批注,才能领悟佛说。在这些高僧大德的批注当中,我们选择的是善导大师一系的解释。龙树菩萨的解释,让我们了解了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善导大师所解释的“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是如此。我们自己看经典又看不懂,那么多高僧大德所解释的又各自不同,甚至相差很大,那我们信谁?我们就选择善导大师这个法脉,也就是相信龙树菩萨的解释。
龙树菩萨被尊为“释迦第二”,是中国佛教八宗的共祖,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修行人可以跟他相比。我们今天信龙树菩萨所讲的,信善导大师所讲的,等于就是信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信阿弥陀佛所讲的。
名号具包众德
窥基大师《西方要诀》言:
诸佛愿行,成此果名,但能念号,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
窥基大师是唐朝鼎鼎有名的玄奘大师的大弟子,也是唯识宗(又称为慈恩宗)的祖师,他所写的《西方要诀》全名叫作《西方要诀释疑通规》,编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主要内容是在劝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并且解释有关念佛往生的一些问题。
这六句二十四个字,很简短,但是铿锵有力。
“诸佛愿行”,十方三世恒河沙数诸佛,是以他们因地的愿跟所修的六度万行来完成他们的佛名。每一尊佛都是这样,愿行圆满才成佛。那么他们的愿行是什么样的内涵?自然就依据愿行的意义而建立他们成佛的名号,这就是“诸佛愿行,成此果名”。
“但能念号,具包众德”,只要能够称念这尊佛的名号,就圆满包含这尊佛所有的功德。
“故成大善,不废往生”,所以就具备了大善根、多善根,大福德、多福德,所以必定往生,没有障碍。
窥基大师在这里以这几句来解释《阿弥陀经》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什么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呢?就是“执持名号”,窥基大师就提出问答作为解释。首先,窥基大师问:“只念这尊佛的名号,名号只是一句而已,再怎样专念,再怎样执持,因为只有一句,并不多,所以不能成为大善,不能成为多善根多福德,这样怎么能够往生呢?”
窥基大师解释说,这里所显明的念佛,是在显示总修、圆满的修行,接着就说这句“诸佛愿行,成此果名”,因为虽然是一句名号,可是这句名号是佛因地所发的弘愿,依所修的诸行来成就的,只要能够念佛的名号,就圆满具足这尊佛的种种功德,所以是大善,而不是小善,因此必定往生。龙树菩萨解释的意思与此相同,“念我称名自归”就具有这种“具包众德,故成大善,不废往生”的功能。
宝珠、宝袋、金融卡喻
所以,佛号是佛功德的结晶、佛功德的总体,圆满佛因地所修的众德,没有遗漏,没有缺少。就好像摩尼宝珠,虽然只是小小的一颗,可是它具备产生种种宝物、种种物质的功能作用,我们想要什么,摩尼宝珠就能吐出什么。又好像装满宝物的大袋子,只要有这个袋子,所有宝物都通通有了。又好像一张超级的金融卡,只要有这张聚集了银行所有财富的金融卡,那么这一小张金融卡等同银行的所有金钱。
由于佛号功德广大,同时,佛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因此我们念佛的功德也一样不可思议的广大,使得一生十恶、五逆、谤法,临终地狱之火燃烧到脚底了,眼看就要堕落下去的众生,一称佛名就能火焰化红莲。如果这句名号没有功德,没有不可思议的威神之力,怎么能够灭地狱之火,怎么能够脱离地狱甚至脱离三界?这就表示虽然是白纸黑字的佛号,只是一个声音而已,可是这不是一般的六个字,这个声音是不同凡响的声音,它是蕴含佛的功德的,可以说这个声音、佛的名号,跟佛本身的功德、本身的功能,甚至佛的本体是一体的。
念“南无佛”地狱度母
在《大藏经》第五十三册《经律异相》第十八卷,有一段出自《譬喻经》的故事:有一个人辞亲割爱,随佛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得阿罗汉果就有神通,他以神通智慧度了跟他有缘、对他有恩的一些人。他的母亲去世了,他以神通观看天上人间,都找不到他的母亲,他往三恶道一看,他的母亲竟然在地狱之中。阿罗汉虽然有神通,可是没办法亲自到地狱直接救度他的母亲,他就想到一个办法。他以神通观察到一个国王,原来这个国王是“弒父自立”,杀死了他的父王,然后自己登上王位,这种罪业会堕落地狱,因为杀父是五逆,会堕落阿鼻地狱。同时,这个国王的寿命只剩下七天,而且他所堕落的地狱,跟阿罗汉的母亲刚好是同一个地狱。阿罗汉就以神通在晚上的时候显像在国王房间的墙壁上,国王一看墙壁上有人,非常恐怖,立刻拔刀将他的头砍下来,虽然头落地了,可是身体还是如如不动。国王定睛再看,一想,“这是一个出家修行人,他一定有神通”,立刻就匍匐在地叩头,请他原谅。
阿罗汉就问这位国王:“你是不是弒父自立而当上国王的?”国王说:“是。”阿罗汉说:“你以这个罪业会堕落地狱,你的生命只剩下七天,我是来提醒你的。”国王就哀求阿罗汉教他救度解危的方法,阿罗汉说:“如果要做其他的功德,一方面来不及,一方面也不够救度你脱离地狱,你只要专称‘南无佛’连续七天不断,就能免除地狱之罪。”
国王为了救自己的生命,就至心虔诚地念“南无佛”,七天不松懈。七天一到,他的命就尽了,气就断了。他的神识到了地狱门口的时候,就称念“南无佛”,当下燃烧的地狱之火立刻就冷却了,地狱的苦刑立刻就停止了,地狱的人一听到“南无佛”三个字,当下都离开了地狱。一离开地狱,阿罗汉就立刻为他们说法——当然,这当中包含他的母亲,所以,这些地狱的罪人不但脱离了地狱,也证了须陀洹果,证得初果阿罗汉。
由这则故事,我们就晓得,佛号的功德是相当深广、不可思议、难以想象的,虽然只是声音,但是能够摄取五逆罪人,使他们当下离开地狱的果报。如果佛号没有这个功德,没有超乎想象的威神力、不可思议力,怎么会有这种殊胜的果报呢?
弥陀是“南无佛”之王
“南无佛”,没有固定哪一尊佛,可是我们所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固定的一尊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这尊阿弥陀佛也是南无佛之一,也是十方恒沙诸佛的其中一佛。虽然是其中一佛,可是阿弥陀佛是诸佛之王,十方诸佛虽多,阿弥陀佛是王。所以《大阿弥陀经》说,阿弥陀佛是“诸佛中之王也,光明中之极尊也”。《无量寿经》也赞叹说,阿弥陀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诸佛光明所不能及”。
法界藏身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威神光明,就是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功德力量,是十方诸佛所不能比、所达不到的,是最尊贵、最崇高、第一无比的。阿弥陀佛又称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意思是法界所有功德,不管是五戒功德、十善功德、声闻的功德、缘觉的功德、三贤小圣的功德、十地大圣的功德、所有诸佛的功德,都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当中,所以叫作“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有一首偈说:
阿字十方三世佛,弥字一切诸菩萨,陀字八万诸圣教,三字之中是具足。
也就是佛法僧三宝的功德、三藏十二部的功德,都在六字洪名里面,所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六字洪名的脚注。
莲池大师对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是怎么称赞呢?他说:
弥陀乃万德名号,一名才举,万德齐圆。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是万德的洪名,只要这句万德洪名一称念出来,所有万德当下就齐备、圆满了。
蕅益大师也说: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是万德洪名,“万”并不是百千万数目的万,它是形容词,有包含、圆满、具备而且超越之意,总而言之,阿弥陀佛包含、具足、圆满法界的功德、十方诸佛菩萨的功德。我们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以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感召南无阿弥陀佛当中所具备的功德。这功德是圆圆满满、完完全全没有遗漏的,所以说“以名召德,罄无不尽”。
有一首偈非常好,我也很喜欢,就是在形容这种道理:
以名召德本融通,彼佛分明在口中;
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
“以名召德本融通”,阿弥陀佛以六字名号来包含他因地所有的愿行,即四十八愿和兆载永劫的六度万行,所以说“名德融通”,佛名和佛的所有功德本来是一体融通的。而称念佛名自能招来佛的功德、领受佛的功德,因为佛名与佛德互相融通,一体不离。犹如按电灯开关,自然招来一片光明,不需造作,不用勉强。我们只要念佛,自有佛德在身,佛的功德自然成为自己的功德。
“彼佛分明在口中”,既然如此,则慈悲智慧、神通愿力、威神光明最尊第一的阿弥陀佛,分明是在我们的口中啊!并不是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遥不可及,也不是高高在上,让人无法高攀,也不是在其他地方难觅难寻。在哪里?就在我们的面前——不只在面前,而且在我们的口中,只要我们一开口,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口中出出入入。
“果得持名无异念,声声露出紫金容”,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不杂修杂行,我们每一声、每一声都在露出阿弥陀佛紫金佛身的相貌,这尊“身色如金山”的阿弥陀佛,就在我们声声念佛当中应声而现,可以说一声佛号一尊佛,声声佛号就一尊一尊的佛出现,虽然我们肉眼看不到,但是有这种道理与事实。
这首偈子很好,大家也可以把它记下来。了解这个道理,不但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念佛,同时对往生就会没有怀疑。
口称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称。
这两句话也很好。只要以我们凡夫的嘴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成为往生的正因,往生的功德资粮就完全具备。由于这句名号不是普通的声音,是有阿弥陀佛全部的功德在里面,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功德在里面,所以“口称成因”是由于法德。阿弥陀佛因地兆载永劫所积植的菩萨无量德行、而成就正觉的这句名号,目的就是要让十方众生来称念、来往生,所以说“口称成因由法德,全德成名令口称”。
法然上人有一句法语说: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
这种解释非常妙,让人很喜欢看,很喜欢思惟。
“体外无名,名外无体”,阿弥陀佛的本体和他的佛名是在一起的。离开了阿弥陀佛本体,就没有六字名号,因为六字名号是本体所成的;而这句名号之外,也没有阿弥陀佛。想想看,如果没有这句名号的话,我们要怎样跟阿弥陀佛接触?要怎样跟阿弥陀佛互动?就没有一个对象了,对不对?阿弥陀佛浩浩荡荡存在于宇宙当中,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是若没有了这句名号,我们就不能跟他沟通。
电波无时无处不在喻
就好像电波,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若没有管路,没有频道,没有开关,则接不上线。所以说“体外无名,名外无体”。
“万善妙体,即名号六字”,阿弥陀佛所有的诸善万德、不可思议的威神力,就在这六字名号中。
“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无量无边的恒沙功德,只要我们专称弥陀佛名,就完全具备,毫不缺少,所以说“恒沙功德,备口称一行”。如果不是念弥陀名号,我们就不能完全拥有阿弥陀佛的恒沙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总修行,包含所有的修行功德在里面。
《选择集》标宗结归之文
法然上人《选择集》标宗之文:
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
《选择集》结归之文:
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
第一段法语是《选择本愿念佛集》的开宗明义,第二段是整部《选择本愿念佛集》的结论。前面“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十四个字,是在《选择本愿念佛集》的题名之后,也是在正文的前面。在书名之后按下“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这十四个字,是显明这本书所谈的“念佛”也好,“本愿念佛”也好,或者是“选择本愿念佛”也好,都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念佛,既不是实相或无相的念佛,也不是观想或观像的念佛,也不是以我们的意业去思惟佛的内涵、佛的功德的念佛。所以,在这里先按下了“南无阿弥陀佛,往生之业,念佛为本”,作为书名与本书内容的生前结后。
《选择本愿念佛集》总共十六章,每一章所谈的念佛都是称名念佛,而且每一章都在指归专称弥陀佛名,所以才会在这里按下这十四个字。同时,也表明口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名念佛是本愿的称名,是跟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相应的念佛,这样的念佛是往生的正因、往生的正定业,是必定往生的。所以接下来就说“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就能够成佛,超越六道生死轮回,甚至横超三贤十圣而进入等觉,所以也显示它的易行、殊胜。
《选择集》“结归”之文:“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这句是《选择集》的总结论,《选择集》开宗明义标举称名念佛,到了最后也以称名念佛作为结论,前后一致,首尾相应。
所谓“正定”,就是有其因,必百分之百地成其果,不会出偏差。“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等于往生的业因以及成佛的业因都在称名念佛,所以“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不是靠我们的功德、功夫,是靠阿弥陀佛本愿的力量,是靠佛德佛力。法然上人这样的解释就给我们莫大的安慰和希望,因为我们其他的功行也做不到,而念佛每一个人都做得到,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是往生的正因,百分之百往生。
(六)“自归”——欲生我国
自归——愿文“欲生我国”,成就文“愿生彼国”。
“念我称名”即是“自归”,自归即是“南无归命”。身心性命归于弥陀,与佛一体,心心相印,函盖相合;佛命众生命,一体不离。
在第十八愿,阿弥陀佛说“欲生我国”,等于是呼唤我们,甚至是要求、拜托我们接受他的救度,所以《庄严经》又说: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阿弥陀佛是时刻慈悲地在呼唤我们,甚至拜托我们接受他的救度,这显示他的救度是主动性的,而且绝对平等,没有任何门坎、条件,所以又说: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阿鼻地狱的众生根本没有能力修习其他法门、修习其他善事功德,可是念佛也能往生,这必须阿弥陀佛有这个爱心、能力,阿弥陀佛正是有这个爱心,有这个能力。
称名一生不变,即自归显露
第十八愿所讲的“欲生我国”是因地发愿,而如今阿弥陀佛早已成佛了,那他成佛的功能显现在哪里呢?就是成就文所说的“愿生彼国,即得往生”。由此可知,龙树菩萨《易行品》这一段文,是将第十八愿以及第十八愿成就文的这两句法语融合在一起解释的,龙树菩萨在这里就解释为“自归”,阿弥陀佛呼唤我们“欲生我国”,那么我们随顺弥陀的呼唤而“愿生彼国”,发自内心地归命阿弥陀佛,所以,念佛称名即是自归,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专称南无阿弥陀佛,一生不变,这就是自归的显露。“归”就是归命的意思,自归即是南无归命。身心性命归于弥陀,与佛一体。
佛命生命,一体不离
“心心相印,函盖相合,佛命众生命,一体不离”,什么是心心相印呢?就是彼此相应,互相吻合,有什么样的因,必然会有什么样的果。阿弥陀佛呼唤我们,我们随顺弥陀的呼唤,阿弥陀佛跟我们感应道交、彼此相应了,我们的愿相应弥陀的愿,弥陀的愿也相应我们的愿,这就是心心相印。“函”是盒子,“盖”是盖子,方的盒子、方的盖,圆的盒子、圆的盖,大小、形状相符,这就是函盖相合。我们随顺第十八愿所讲的愿生弥陀净土,此后专称弥陀佛名,这就与弥陀心心相印、函盖相合。
反之,如果不愿生弥陀净土,或者不专称弥陀佛名,那就跟第十八愿不相合、不相印;跟弥陀不印不合,那就不是一体了。
水乳交融喻
所谓“佛命众生命,一体不离”,就好像水乳交融,水混在乳当中,就分不开什么是水、什么是乳了,有水之处就是乳,有乳之处就是水。
共命鸟喻
又如共命鸟,同一生命。共命鸟是两个生命、两个头共享一个身体,这就是所谓“生命共同体”,一个离开了,另外一个就不能生存,因为它们的生命是共同使用的。阿弥陀佛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我们就念佛来蒙受弥陀正觉的救度,这就是念佛人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愿愿相应。
正觉之弥陀,归命之众生,生佛一体;佛心有生,生心有佛。
已经完成正觉的阿弥陀佛,跟已经归命弥陀救度的众生,是一体的。
“佛心有生”,指阿弥陀佛的心中有念佛的众生。
“生心有佛”,念佛的众生心中有阿弥陀佛,所谓“佛念众生,众生在佛心内;众生念佛,佛在众生心中”。
(七)“即入必定”——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即入必定——愿文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成就文言“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必定”者,必定成佛之位,亦名正定聚,亦名不退转。《大智度论》九十三卷言:“阿鞞跋致(不退)即是必定,必定者,必当作佛。”
“必定”就是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不退转于成佛。第十八愿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已经成正觉了,所以,对于我们念佛人就解释为“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即”,当下义
“即”有“同时即”,与“异时即”,此是“同时即”,如“即入必定”之偈言“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易行品》里以三十二首偈来赞叹阿弥陀佛,其中“即入必定”的偈文就说:
人能念是佛,无量力功德,即时入必定,是故我常念。
这就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的意思,我们只要专称弥陀佛名,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就通通在里面,因为这句名号本来就具备阿弥陀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微妙、殊胜无上的功德,所以龙树菩萨也自己时常忆念、称念阿弥陀佛。
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此“即入必定”显示“念我称名自归”之人,已是“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之人;即时不退于佛格,往生刹那,顿超十地,快速成佛。
这里讲的,我们念佛人都即时、当下,就是现在就平生业成,现生不退于佛格,一旦往生极乐世界,就顿超十地,快速成佛。我们念佛人看到“即时不退于佛格”,应该有一种难遭难遇而大欢喜、大庆幸的心情,可是我们一般往往欢喜不起来,也没有多大的感受,甚至整天苦苦恼恼的,整天一张苦瓜脸,一脸阴气,阴气沉沉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方面或许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大威神力、救度我们的功德,阿弥陀佛为我们怎样发愿,怎样修行,对我们有怎样的大恩大德,以及我们跟阿弥陀佛有什么样的关系,而且,如果没有弥陀救度的话,我们又会怎么样;另一方面,也显示我们本来就是烦恼强盛、业障深重的众生,应该欢喜却欢喜不起来。
(八)平淡是真,念佛最乐
虽然是这个样子,可是我们烦恼的众生面对弥陀的救度,如果能够像善导大师所讲的,在烦恼的心中生起清净的愿生之心,即使再怎样烦恼、苦恼,但是内心却是安详、平静、平和、祥和的。同时,我们的生活就是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生活。
四平的生活
平凡:做一个平凡的人,过一般凡人的生活,在家则在家,出家则出家,男则男,女则女;安分守己,安愚念佛。
平常:不寻奇特迥异,不求高深玄妙,不高攀圣境,不以凡滥圣。
平淡:不求绚丽、多彩多姿,不求热闹、激情,只是平淡无奇。
平实:平凡、平常、平淡,反而感觉踏实、实在、安稳,宁静、祥和、愉悦。
学这个法门的人,或许有人会时刻向阿弥陀佛祈求,希望阿弥陀佛能够显现在他的梦中,或者在静坐念佛当中现个影子给他看,或者跟他对话,或者希望自己有异于一般人的感觉、感受、感应、感悟,成为佛的骄子、佛的唯一,别人没有但我有,甚至有某种通力、感受、历练,自己也好奇地想要去历练一番。其实再怎么样,我们的心是无常的,最后也会归回平静,可是还是想去历练一番,然后再回归平凡、平常、平淡、平实的念佛。有的莲友或许存着这种心,但这是一种危险的观念。为什么?因为恐怕一去不回,结果万劫不复,所以是很危险的。
智随法师有一篇《平淡是真,念佛最乐》,这篇文章也曾经贴在公布栏,大家应该会认为这种说法确实合乎一个念佛人的心态,而触动自己的内心。
智随法师这样写:
世间万物,起伏不定,生灭不息,无不归于无常。没有不散的宴席,没有不落的太阳。忧悲苦乐,如同海上的浪花,终归消散。
而人心好动、好奇、好玄,无不在浮动与期盼中追逐形形色色的幻影。艳丽之色(喜好的),则执持不舍;灰暗之色(厌恶的),便肆意回避。人人无不在得失忧喜中度过无常的岁月。外在的缘生缘灭,牵动着我们的神经,内心随之而生生灭灭。
静观世间:波涛过后,大海归于平静;风雨过后,大地归于平静;忧喜过后,人心归于平静。
走过风风雨雨,尝过酸甜苦辣,最终会感觉平淡最好,不追逐于风云般的无常,在平淡中度日,在平淡中念佛,在平淡中走过如梦幻般的人生,轻松自然地迈向净土,则生也安乐,死也安乐。
然无常的世间,因其绚丽多姿而感动人心。能安于平淡中,隐于佛光中,实乃人中芬陀利花,世上稀有之人也!别看他一贫如洗,别看他一字不识。摩尼之宝,实非他物能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