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弥陀垂迹 大成净宗(善导大师)

第三章 弥陀垂迹 大成净宗(善导大师)

净宗判教经不断孕育、发展,借道绰大师圣净之判,易行之道即脱颖而出。机法相应之教法、教义基本确立,宗旨亦趋明朗。并因其专弘专修,使净土一法盛传于世。弥陀光明,大显神威。如日腾空,光芒万丈。蒙受光泽者,不可计数。然净宗系统教相仍有幽隐之处未尽彰明,犹待时机开显。光明善导和尚,乘愿而来,上承龙树、天亲、昙鸾、道绰诸祖法脉,集净土大成,使净宗教门行门、教相教义、宗旨意趣、方便真实、正依经典等,皆一一明确,一切幽隐之处亦无不明了。无尽宝藏,一旦尽开,宛如宫殿矗立,巍然庄严。净土宗得以登上历史舞台,广摄末代苦恼群萌。

善导大师(613~681年),俗姓朱,山东临缁县人(一说安徽泗县人),10岁出家,师事密州明胜法师,初研《法华》、《维摩》等大乘经典,后见西方变相图,大为震撼,便生“欣慕净土,深愿往生”之情,言:“何当托质莲台,栖神净土!”

大师一日偶入经藏,探得一经,即《观无量寿经》,一览之后,甚为欢喜,叹言:“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观门,速超生死。”自此,常修此法,得证三昧,亲睹极乐楼阁、宝池等依正庄严。

唐贞观年中,大师二十余岁,闻道绰大师在山西玄中寺开阐净土法门,乃不远千里,前往问津。蒙道绰大师面授《观经》幽意,彻悟净土真髓,深归弥陀本愿,直入念佛一门。

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大师往生,善导大师即离开玄中寺,回到京城长安,高树法幢,大兴法化。

善导大师出生于隋朝大业九年,往生于唐高宗永隆二年,春秋六十有九。历经唐高祖、太宗、高宗时代,活跃于国运鼎盛的太宗、高宗时期,而大师出生前统一天下之隋文帝时代,佛教正以旺盛之势在复兴发展,文帝颁下“佛教治国策”、“佛教兴隆策”、“天下佛寺复兴诏”等,兴隆佛法,举国上下,无不崇仰圣教。在佛教信仰如此澎湃之际,大师从无量光明土应化而来,以其非凡气魄,高举念佛成佛旗帜,广度群萌。亦如《疏》云:“今乘二尊教,广开净土门。”

有人问曰:“念佛之善,生净土耶?”

大师答曰:“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答已,大师即自念佛,口出光明。见者欢喜,自然归心念佛。

古来弘通净土者多,然洞晓三经意旨者少,更有错解三经要义障往生道者,或以欣求净土为执相外求,或视十念往生为别时意趣,或别重自佛而轻他佛。如是别解别行,大障念佛往生一法。为力挽宗风,显彰弥陀超世本愿,大师标心结愿,奋笔著疏,畅如来兴世本怀,显弥陀救度悲愿。其疏现存有五部九卷:《观经四帖疏》四卷,《法事赞》二卷,《往生礼赞》一卷,《般舟赞》一卷,《观念法门》一卷。《观经疏》为本疏,释净宗教义,独显大师超人智慧;余四为具疏,彰净宗行门,别露大师信仰情操。此五部九卷圣典,乃淳笃信仰之悲心流露,蕴含无尽宝藏,取之不竭,百读不厌。饥者遇之,如得佳肴;贫者遇之,如得宝珠;浪者遇之,如得归宿。特蒙圣僧指授、诸佛证定之《观经四帖疏》,则是净宗教理的中柱,往生西方的目足,直指弥陀肝心,畅佛救度本怀,贵重如经。大师于《观经疏?后跋》言:“某今欲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此义已请证定竟,一句一字不可加减,欲写者一如经法。”可见此疏之重要,法然上人赞为“弥陀直说”,开宗立教,独尊此疏。

五部九卷,集净土大成,系统完善了净宗教门行仪。今权分二门,以显大师楷定古今之旷古神蕴:一教判集成,二教义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