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翠兰

陈翠兰

陈翠兰,女,68岁,安徽宣城市人。幼为童养媳,不识字。32岁守寡,独自拉扯4个孩子,备尝艰辛,亦可知其性格刚强,坚韧不拔。

1999年,皈依三宝,自用节俭,施供尤勤,虔诚精进,少有能比,亲自制作精美拜垫,施送四大名山,尤喜劝人信佛念佛,经她所劝入佛门者近百人。

8年前,便将往生时所用衣被做好。3年前,栽一棵枇杷树时,她的长子(有些弱智)问:“几年结果?”

她回答:“3年。”

长子说:“到时不知您还在不在?”

这话更加激起陈居士无常之感。朝九华山时,她就许下大愿:愿3年之内,阿弥陀佛一定来接我。又于去年9月13日立下遗嘱,对往生后事按佛教要求一一详细交代。

陈居士虽不识字,竟将整部《无量寿经》学会,每天跪诵3卷《无量寿经》,礼佛数百拜,称佛号数万声,外加诸善万行,回向求生。可见其深厌娑婆,欣求极乐,随时准备往生净土。

但由于不知决定往生之行业,故虽精勤,未得安心。且由于功课定得太重,每日难以完成,往往是昨天欠下的功课今天补,今天又欠下明天再补,心理负担非常沉重。

1999年底,初闻善导大师“专修专念”的净土理念,甚觉欢喜,说:“这下可好了,靠上弥陀老爸了。”后受别解别行之影响,又转怀疑,以为单靠念佛,往生恐无把握。半年后,放弃一向专念,回复追求一心不乱的工夫,加上诸善回向求生。

她的好友沈金兰居士,本由她引导进入佛门,专修念佛。为感念她引入佛门之深恩,经常去劝她专称佛名、专仗佛力往生。她不爱听,反而说一定要达到一心不乱。

沈居士心直口快,说:“专信佛力、专称名号,不杂行杂修,这就是一心不乱。想达到一心不乱的工夫,你坐在那里念佛,就不起妄念吗?我就不相信!想念到一心不乱,我看你是越念越乱。我敢说我往生有把握,你呢?你有把握吗?”

面对沈居士这样直接的发问,陈翠兰只能低声说:“不清楚。”

因宗旨不同,言语不投,二人渐渐疏远,偶而相见,也避开佛法不谈。

这样经过4年,直到今年4月,沈居士在街上碰到陈翠兰的女儿,问:“你妈妈最近可好?”

陈的女儿说:“我妈得病治不好了。”

沈居士听到后,心里猛地一沉。她深知陈翠兰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净土,为达到这个目的,可谓不惜牺牲一切。念及彼此的法情,在此来日可数之际,无论如何要去看她。这样打定了主意,来到她家。

想不到一见面,陈翠兰就说:“小沈,我现在和你们一样,也是专修念佛了。早起就磕3个头,其余一天到晚专念一句佛号。”

沈居士一听此言,喜出望外,立即合掌说:“南无阿弥陀佛!你终于开悟了!佛看你太可怜了,佛要拉你了。你看你这么多年来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绕了多少弯!你不搞到今天这个样子,你还不会老实念佛的。”

陈翠兰说:“是的!是的!只怪我那时机缘还没成熟。”

陈翠兰因肺癌晚期,持续高烧,两个多月卧床不起。以前日诵经卷数万言,现在一句不能诵;以前日礼弥陀数百拜,现在一拜不能拜;以前遍朝名山、历访大寺,现在一山不能朝、一寺不能至。十几年精勤猛修,早已筋疲力尽;数千日翘盼往生,仍然心中无底。老病交摧,无常伺候,垂终之命,如风中残烛,随时将熄。真心希求往生的她不得不深深反思自己所经过的修行之路。几年来,原先听闻到的净宗教理在其心中渐渐发酵,这时已飘出浓郁的救度之香;阿弥陀佛大悲不舍的慈光,伴随着念佛之声,垂照她的心田,此时已绽开清净的信心之莲。

她对沈居士说:“我常常想起你说的话:想达一心不乱,只能越念越乱。确实是这样。”

沈居士问:“那时我问你往生可有把握,你说搞不清,现在怎么样呢?”

陈翠兰答道:“现在跟以前那就不一样了,现在念佛心里坦然了。” 病重期间,陈翠兰不说、不听杂言碎语,一心念佛。最喜欢师父及莲友来为其开示和念佛,每逢此时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往生前1个月,我和隆道法师去看她。她已高烧卧床1个多月了,人很消瘦,但面目清秀,精神爽朗。她说:“我现在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以前与人说话时,心里佛号就失去了,现在和人说话,心里还在念佛。现在念佛的心情和以前就是不一样,欢喜心安。”

我问:“病苦觉得很难受吗?”

她说:“不难受。”并用手从颈部直抚到胸下说:“我这里很舒坦。”其轻松、喜悦的神情如晴朗明彻的天空,不见一丝焦虑担心的阴云。

往生前3日,有莲友去看她,说:“我们都在家念佛,功德回向给你往生净土。”

陈居士用手指指这位莲友,又指指阿弥陀佛圣像,说:“不必了!有阿弥陀佛!”

往生前2日,我又去看陈居士。她已极度衰弱,不能说话。我问:“陈老居士,愿往生吗?”

她点点头。

我又问:“对往生还有什么担心吗?”

她摇摇头。

我又说了一些“弥陀誓愿不虚、念佛决定往生”的话,安慰其心。临别时,她竟全身坐起,双手合掌,向我们灿烂地微笑。一直守候的家人见此情景,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2001年8月13日下午4点,在大众整齐嘹亮的念佛声中,陈居士悄无声息地往生净土。其最后落气之平缓安详,犹如汽车熄火后随顺惯性缓缓前行而终止,以至念佛莲友毫无察觉。我们坐在前边,见其一两分钟不再呼吸,方确信已断气。

一息不来,即神归净土;闭眼之顷,已面觐弥陀。亲见陈老居士殊胜往生,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弥陀净土离我们是这样的近!

念佛两小时后,揭开往生被,张开的嘴已合上,脸上笑盈盈的,红润生动,胜于生前;念佛8小时后,以手隔开一两寸探其头顶,热气冲手,犹胜活人。

按:善导大师《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又不相续念报佛恩故;心生轻慢,虽作行业,常与名利相应故;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何以故?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有人说:“修行者如牛毛,得道者如牛角;万人修行,一二往生。”当知其所说,乃杂行也。如果专修念佛,则万修万人去。陈翠兰的事例,足为证明。古今一道,更无异辙。佛祖定规,敢不遵行!

其有愿生者,当舍“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坚执“万修万人去”的六字名号。(释净宗整理 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