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法然上人全集》,顾名思义,即是法然上人(法名“源空”,公元1133~1212)亲手所写或亲口所传之念佛法语。

法然上人一生不作玄谈,不事笔墨。其遗留之法语,或由某种因缘而作,或因他人之请而写。其法语有中文及日文,悉皆阐扬净土教理,不涉其他宗派。后人编辑之,名为《法然上人全集》,部分收录于《大正藏》第八十三册。

今为利于全世界华人之念佛者方便阅读,乃将其中文著作加以分段标点,日文著作则译成中文,编成一册,分为十个单元,仍然名为《法然上人全集》而出版 流通之;所谓“令法久住,利乐有情”,以使上人一生行德及法语,永作长夜明灯,引导苦海群萌,共登净土之彼岸,齐证涅槃之常乐(中文著作中尚有《逆修说 法》《往生要集诠要》,日文著作中尚有《往生大要抄》等,由于内容或与其他之文相雷同,或于法义不甚重要,故未编译)。

此十单元之中,第一是《选择本愿念佛集》。此集是中文,是上人净土思想的结晶与标准,被尊为“净宗本典”,也是立教开宗之宝典。

第二是《三部经释》,也是中文。三部经是净土宗正依经典,而此释是纲要解释,三经宗旨,尽在此篇。

以上两篇,文字较长,属于教旨之类。其余之文较短,除《净土宗略要文》也是教旨之外,大多是属于法语与问答性质,但见目录便知。。。。。。。。

后面《源空上人传》等三篇,是法然上人传记。上人之传记颇多,古今中外,高僧大德、贤士文流之传记,少有出其右者。卷数多少不定,多则有日本天皇命 令所纂辑的《敕修御传》,四十八卷;少则有十卷传、九卷传、一卷传不等。大多日文,少数汉文。其中圣觉上人以日文所撰述之《源空上人传》(又称“十六门 记”)为最早。圣觉上人是法然上人嫡传弟子,泻瓶上足,当时耆宿,众所钦仰,其撰述简要而信实。而《圆光大师略传》是后代之白誉秀道氏以中文所简略集记。 另有一篇《知恩讲私记》,也是中文,是法然上人往生之后十年左右由其另一高徒隆宽上人所写,见其文体,应是纪念上人之法会中所朗诵之文,是叙述上人芳躅, 叹其高德之短文。此三篇传记,互有长短详略,可大概了解上人一生之行德,故一并编辑之。

最后面“附录”三篇,一是《选择集纲要》,是略述上人根本思想及净宗大纲之文,净宗行人,亦应阅读。二是《选择集编者序》是《选择集》单行本之编者 序文,以叙述上人之灵应奇瑞为主,意在增进读者敬信之情。而可谓《全集》殿后之《源信念佛法语》,可说字字放光,句句响亮;文字虽少,掷地有声;内容平 浅,响彻十方;既深念佛之仰信,又彻人情之机微;吟味再三,口留余香。此文与《一枚起请文》,古称双璧。此之双璧,亦可作为座右铭。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东瀛高僧,被当时佛教界誉为智慧第一,实际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依据弥陀化身之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亲自开创净土宗。现今日本净土法门之各流各派,皆源出自法然上人之净土宗。

法然上人九岁出家,十五岁(一说十三岁)登佛学重镇之比叡山修行。生死心切,无常观深,为速求证悟,阅藏五遍,兼学八宗,可谓天下无双之智者,教界 第一之学匠。四十三岁时,第八遍阅读善导大师之《观经四帖疏》,至《散善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 顺彼佛愿故”之文时,眼睛一亮,当下信心开发,豁然彻悟弥陀救度宗旨——罪恶深重、烦恼炽盛之散乱凡夫,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则乘佛愿力,必定往生弥陀 报土!

法然上人一得此理,感悦彻髓,高声念佛,不觉泪涌。此事本书第466页之《示圣光之法语》及第490页《净土随闻记》略有记载。

诚然,弥陀佛王,大悲愿力,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其真实功德,全在六字名号之中。但念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全部领受弥陀惠施之真实功德,必定往生成佛,无一遗漏。

此后上人一生舍弃杂修杂行,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自行化他,皆以念佛;专谈净土之法,恳劝念佛之行。因之华夷缁素,远近贵贱,晨昏辐凑,门前成市。问 义寻行之辈,济济煌煌,络绎不绝;常随近侍之众,如百川之归巨海,若鳞介之宗龟龙。计其出家弟子三百余人,皆禀上人之教,或闲居念佛,或弘化四方。日本之 佛教,一天四海,大半归入净土门,皆由法然上人之劝化。

法然上人的净土思想,一言以蔽之,即是《选择本愿念佛集》所“标宗”之“往生之业,念佛为本”,及其“结论”(大纲)之“正定之业者,即是称佛名, 称名必得生,依佛本愿故”。此标宗及结论之法语,乃完全遵循善导大师之思想以阐明往生之正因。所谓“称名必得生”,何以故?“乘佛本愿故”。只要称念佛 名,即是乘佛本愿;若非称念佛名,即非乘佛本愿。此亦即简洁扼要明了地解释本愿之王的第十八愿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正意。“乃至十念”即 是“念佛”,亦即“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之念佛。果能于此深信不疑,则信行一体,从今以后,其人必定自然“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直至临终永不退 转;此即善导大师所言“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之意。如此之人,往生净土现在已定,不必等到临终决定;所谓“十念业成,往生决 定”,这都是弥陀佛王愿力之所使然。

法然上人的思想与行谊,完全崇敬、倾倒、依循于善导大师,所谓“偏依善导一师”。其教化一向简要浅显,摒弃复杂深奥,真正合乎净土法门之“易行”与 “安乐”之原则。综观本《全集》内容,除了《大原谈义闻书钞》一篇以外,其余各篇,虽文有长短,但每篇都以浅白的文字,易懂的道理,要言不繁,透彻根源地 阐明“称念必得生,依佛本愿故”的净土宗义,以使不论有智无智,任何人都能疑虑冰消,信心怒放,既喜念佛,更喜往生决定。

故知净土法门,如阿弥陀佛之本愿所言:“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善导大师之解释所云:“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此外别无深奥。因此,若有人来妨碍说:“念佛不能往生!”便是弥陀之敌,祖师之仇,不可亲近,不可听从。

净土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难,或别立新义,欲显异惑众。要讲得平易朴实,亲切自然,使得连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如不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净土法门极其简易平常,不可好多、好杂、好深、好玄、好难,或寻奇觅巧,欲与人不同;此则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骗,将再度沉沦,不得往生,因为这些皆非往生之因。

《法然上人全集》的内容,亦可说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本愿称名”的念佛思想。

现将善导大师念佛思想的大纲选择几条如下,使读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记,容易掌握领解:

1.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2.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3.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

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

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4.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

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

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5.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

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6.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

但能上尽百年,下至一日七日,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

定得往生。

7.言“弘愿”者,

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

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8.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念佛)。”

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佛教结论。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导大师之“观经流通释文”而建立净土宗,以显明“散乱凡夫,但称佛名,则乘佛愿力,必生弥陀报土”之宗义。

以此明知:信有弥陀,信有极乐,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愿生而念佛者,则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无不往生极乐。

亦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本愿)之宗旨.

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目的在于开创净土宗。若不别开净土宗,而永远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为寓宗或兼宗,则净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针 不知;欲修净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杂信杂修,甚或求渡无津,望洋兴叹。然若建立净土宗,则净土之信解行证——目标与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误导 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不另外主张新义,而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净土宗义,则凡欲了解善导大师之净土精髓者,若虚心细读《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个快捷的方法。

净土法门以善导大师之弥陀本愿思想最为纯正,而忠诚虔敬、专一无二地传此思想,加以纯粹不杂、简明精要、踏实稳健的开展,令人如日朗照、心开意解、欢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篇篇直指弥陀肝心,句句显露救度本怀,是净土宗的精华,念佛人的龟镜,是净宗的骨髓,信心的腑脏,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灯,六道苦海的慈航;饥者的佳肴,贫者的宝珠;歧路的指标,浪者的归宿。

恐惧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安心;

空虚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满足。

浊世恶机:欲于今生往生,直入报土,速证佛道,不可不阅。

末代愚人:欲于现在断疑,彻底安心,永除恐惧,不可不读。

此书蕴含无尽法藏,取之不竭,读之不厌;其味无穷,常看常新;佛恩横流,法喜四溢。

此书是弥陀真意,释尊本怀,诸佛护念之书,有缘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同是弥陀势至应化,同是现生证入三昧,同是才学智慧高迈,同以净土法门为专宗,同以弥陀本愿为根源。故其净土思想,是净宗 正脉、净宗标准。若后之学者、善知识,或任何人,其著书立论,与此二祖相背,则弃而不依。因为此之学者、善知识等,仍是凡夫,未证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 论,若不全依祖师(善导、法然),则难免所谓“别解别行”,而别立新义,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净宗宝典,于唐武宗灭法浩劫之后,不幸大多失传于中国,然而却原封保存于东瀛。但,若无法然上人慧眼见真,特别依之开宗立教阐释弘传,则不只宝典埋没,乏人问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弥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净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称为“本愿取意文”),此解释是对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原则、标准的解释,凡净土行人,应依此释,信解之,实践之。

兹列本愿文及三段取意文于后:

第十八愿之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善导大师《观经疏o玄义分》“本愿取意文”(善全51页):

若我得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本愿取意文”(善全354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于《往生礼赞》“本愿取意文”(善全539页):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故知: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生弥陀净土。

故净土宗“宗旨”即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当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619页)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

摄取光明,不舍其身,

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

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

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