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发心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师父写的有关“发心”的文章,因为这是 师父的日记,师父写的时候是很随性的,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可能 有些话前后重复了好几次,甚至不同的文句都在表达同一个意思。
我做了类似科判式的一个图表(如下),主要是简单标注了一 下师父写的内容,比如说:什么叫发心?答案就是一句话:“只要 你好,我就好。”这样的一句话能够对一切人说,其实不是只对一 切人说,甚至是一切时,一切处,一切境缘下,都能这样说:“只 要你好,我就好。”心口一致,不只是这样说,心也是这样想,这样 就是发心。
1.什么障碍发心
2.发心有什么利益
3.发心与能力的关系
4.发心与念佛的关系
5.发心无论时处
6.发心的真假
7.发心的总别
8.发心是容易的
9.如何发心
看了师父的这篇文章,我联想到一些内容,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发心的定义
什么叫发心?我想了一个不太像定义的定义:发心也叫心发,发 就是发动的意思,心发动起来,趋向于一个目标,这可能就叫发心。
发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发心就很广了,大家来这里 听课是发心,我在这里讲课也是发心;世间人做一个事业,挣钱或 者做其他什么,都可以叫作发心,甚至发不好的心也叫发心。师父 文中提到的发心应该是狭义上的概念,特别指佛教的发菩提心。
1.世间的发心
有一次我在一百多米高的三十五层楼上往下看,正好底下是 一个十字路口,来往的人特别多,南来北往,有走路的,骑车的, 开车的。从那个高度看,人们都像蚂蚁一样,各自在忙不同的事 情。我当时就想,这些人在干什么呢?他们应该是有所发心的吧。 要不然他们不会每天忙忙碌碌,焦急、飞快地奔向不同的方向。每 个人看起来目标非常明确,好像完全觉察不到周围人的存在一样。 我想:“他们心里在想什么,又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忙碌奔波?”
司马迁有一句话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 利往。”如果不学佛,大部分人都是如此,为了钱,为生存,为五欲 (财色名食睡)而活着。
从佛教来看,虽然这些不是顺法性的,但本质来说,这几乎是 一切人类活动的动力源头。世间人发了这样的心,比如说为了财
富、地位,就要争取到这些;甚至生存,都需要发心,没有发心就 没有动力。但这种发心也可以叫作愿望。世间的人,有些发心甚至 是至死不绝的,如孙中山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从 古至今,一般的事业也好,文治武功,立身扬名也好,如果没有一 个很高远、很长久,甚至很坚固的发心,都很难有一番成就。近代 名医张锡纯讲过一句话:“人生有大愿力,方能有大建树。”说得 很好。
2.菩提心
佛教是要了脱生死,出离六道,成就佛道的,更需要发心。佛 教的发心特别指发菩提心,这是区别于大乘小乘的根本所在。发 了菩提心就在大乘菩萨道,否则就是小乘。
什么叫“菩提心”?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说:“言菩提 者,即是佛果之名。”也就是说为了成佛、为了得到佛果、愿意得 到佛果的心就是菩提心。也可以说是成佛的心,也就是度众生的 心。就像师父所说:“发心为大众,为法门,为一切众生”,就是菩 提心。与那句“只要你好,我就好”,本质是一样的。即便是成佛度 众生,最初的那一念心也是这句话,只是一般人想要让对方好,局 限于自己的智慧、眼界,往往都是不彻底、不究竟、暂时性、表浅 的,想要彻底、究竟、长远、深入地让对方好,就需要成佛。所以 发成佛的心,也就是菩提心。
3.菩提心与世间发心之别
佛教菩提心跟世间的发心有什么不一样呢?最根本的差别就
是:一个是为人,一个是为己。
世间发心当然也有为众生的,像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 济天下”;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为自己的,我要赚钱,赚钱为我;我 要有名声有地位,有名声是为我,有地位是为我……我要怎么怎 么样,都是围绕着“我”来展开的。
佛教的菩提心正好相反,他是为众生所发的,心是往外的,心 的方向是不同的。当为众生发心的时候,自然会消弭小我,甚至为 了利益别人会牺牲自己,如此才能达到彻底地利益众生。
为众生着想越多的时候,自然为自己就少;反过来只为自己 着想的时候,为众生的力量就会弱。
师父所说:“发心最大的障碍就是自私自利。”就是一切围绕着 我。自私自利是我们无始劫来的习气。两三岁的小孩,你抢他的玩 具,他就会不高兴,要打架,他就有了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 的,你不能拿我的”,这说明自私是不用教的,是我们生来的习气。
人心都是趋下流的,要发佛教的菩提心其实是逆流而上,是不 容易的。道家也有“顺则成仁,逆则成仙”之说,道理也都差不多。
密宗有一本书叫《菩提道次第论》,专门教人发菩提心,按照 一定的次第而来。比如说,先说人生是苦,因果报应,得人身多不 容易,要厌离这个世界……这些都是一步一步在教人发心。可见 得发心不容易。
世间的发心是颠倒的,染污的,虚伪的,短暂的。为什么颠倒 呢?《往生论注》有句话叫“四倒长拘”。就是把“常乐我净”反过
来,不常执为常,不乐执为乐,无我执为我,不净执为净,我们的 心就长期被这种颠倒见拘碍着。“染污的”,是因为在发心的过程 有私欲,有欲就是有染。“虚伪的”,世间很多人发心做一件事情, 结果发现这件事即便是成功了,却又觉得被欺骗了,不是所想象 的那样,所以有句话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是常有的,因为 他的发心是虚伪的,不真实的,短暂的。然后是“轮转的”,因为不 论怎么发心,都是不出轮回的,我们生生世世不知道发过多少各 种各样的心了。
佛教的发心则是顺法性的,清净的,真实的,永久的,直至成 佛的。
二、发心的重要
圣道门是很注重发心的,现从《佛教金言录》摘录一些关于发 心的经文,与大家一起分享。
《华严经》:“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
《大宝积经》:“一切善本以菩提心而为上首。”
《华严经》:“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
《大日经》:“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正法念处经》:“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
《华严经》:“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以上是经中对菩提心的解释,另外也有很多公案在讲发菩提 心的利益。
有一个公案是关于小沙弥发菩提心的故事。过去,一位修习 二乘的阿罗汉,有一次带着刚剃度的小沙弥出去参访,阿罗汉走 在前头,徒弟小沙弥自然背着行李跟在后面。小沙弥边走边思考: “我既然已经出家了,就要荷担如来家业,成佛度众生。”阿罗汉 都有神通,他发现小沙弥的想法后,立即让小沙弥走在前面,自 己背着行李跟在后面。过了一会儿,小沙弥又在心里想:“成佛度 众生那么辛苦,还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那么漫长,我看还是算 了吧,自己解脱就行了。”大阿罗汉观察到小沙弥心里想法的变化 后,又让小沙弥背着行李走在后面。小沙弥就很疑惑,问阿罗汉: “师父,您为何一会儿让我走前面,一会儿让我走后面呢?”阿罗 汉答道:“期间我观察到你发了菩提心,菩提心一发,虽未行持, 但功德已超过我这个小乘阿罗汉了,所以让你走前面;后来你又 退失菩提心,自然又让你背行李走后面了。”所以说,发菩提心, 功德无量。
为什么菩提心这么重要呢?因为菩提心是圣道门成佛的根本,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凡事都有因果,成佛也不例外的。成佛是果, 成佛的因在圣道门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才是成佛的因。
净土法门的菩提心跟圣道门的菩提心不太一样,在净土法门 愿往生心就是菩提心。这就为发不起圣道门菩提心行人提供了极 大的方便。圣道门的菩提心,在不了解的时候不知道有多难,当了 解之后才知道有多难。舍利弗乞眼因缘退失菩提心的故事就是很 好的事证。佛生生世世做菩萨时,发菩提心的故事都特别的感人,
如果把主角换成我们,是根本做不到的。
学净土法门的人无须排斥圣道门的菩提心,反而应该学习圣 道门菩提心的精神。其实师父讲的发心,本质来说还不是圣道门 的菩提心,只是在学习那种精神罢了。作为凡夫,在凡夫限度范 围,尽量朝那个方向做,仅此而已。
可即便如此,我们少分发起这样的心的时候,也会得到很大 的受用。为什么得到这些受用呢?因为你有这样的心时,不管这个 心是真是假,都是从我们本有的佛性里面透出来的。这样的心念 即便是假的,假装发一发心,都在某种程度上是跟佛性相应的。
所以,在密宗里把菩提心分成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 俗菩提心是一种需要作意地在事相上去发心,自己鞭策自己,我 要怎么样怎么样。胜义菩提心则是很自然发出来的,而且没有发 菩提心的相。
像师父文中讲的还属于世俗菩提心,但是世俗菩提心跟胜义 菩提心有一定的联系。世俗菩提心发久了,假装成自然,就成真的 了,到最后也会不知不觉趋向于胜义菩提心,就成为一种本能,成 为生命性格的一部分,融入到骨肉中,血液中,变成一种条件反射 一样。尽管我们暂时的菩提心是世俗的,相似的,但因为是从佛性 中透发出来的,即便这个光还比较微弱,却像师父说的:“它一旦 发起来,就能激活人生命中本有的强大的免疫力。就像种子一旦 发芽,天地、阳光、空气、水分通通被调动,忙碌起来,为它做保 姆,做仆人,为它服务,照顾它成长,发芽的种子俨然成了世界的
中心。”
发心最快乐,因为佛性本来就是常乐我净的,就是快乐的。
很多人问,“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发心啊”,这就可以作为一 把尺子,问问自己快乐不快乐,快乐能持续多长时间,能深到什么 程度。真正发心自然能升起一种法喜。
发心顺了生命的本质,自然也能得到佛的加持,因为与佛相 应。像两块磁铁,小磁铁有磁性,在靠近大磁铁的时候才能相互吸 引,相互引发。
三、发心杂感
以上是对发心大概的一个说法,我还有一些零碎的感受,也是 这么多年,始终盘旋在我的心中。这些想法经常在心中浮现,不仅 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消失,反而慢慢地清晰了,真实了。
第一、慈悲之人皆可敬(发心之人皆可敬)。
慈悲跟发心是有联系的,人有慈悲必定有发心,人能真的发 心也必定有慈悲。我们看慈悲这两个字,“慈”是拔苦,“悲”是予 乐。“拔”跟“予”这样的动词,如果没有发心会这样吗?只不过具 有慈悲的人在给众生利益的时候,方便善巧,利益深浅,都有可能 不一样。在佛教来讲,他可能会学不同的法门;在世间,他可能会 做不同的事业。如果他内心真的有慈悲,人们都自然会非常地崇 敬他,虽然有“道不同不相为谋”之说,比如有人与我们并没有学 同一个法门,甚至没有同样的信仰,但当感受到他的慈悲时,都会 油然生出一种敬仰之心、愿意亲近之心。
特蕾莎修女讲过一句话:“爱是最高超的道,爱能超越一切, 是各种美德的灵魂。”这句话看后让人心弦都为之一动,这种爱就 是慈悲,而慈悲本身就是道。我看她的传记后,对她敬佩不已,也 深受启发。一个人,虽然他所做的事不是佛教的,甚至他可能是一 个很平常的人,可当你感受到他的慈悲时,都能升起一种崇敬的 心。因为有慈悲就有道。
当你感到对方慈悲的时候,也会觉得离对方的心非常地近。 儒家有句话说:“德不孤,必有邻。”我想也是在表达这种意思。
如果我们有慈悲之心,自然也会让对方升起恭敬之心,也会让 对方愿意亲近我们。一个人可以不会说,不会写,甚至不会做,但 是如果有慈悲,也是受人尊敬的,人家也愿意亲近他。因为爱是各 种美德的灵魂,所谓灵魂也就是最本质的东西。一个人如果没有这 个灵魂,他再会说,语言再华丽、再动人,都让人觉得缺少一种生 命;如果没有这个灵魂,他地位、名望再高,都显得很俗,高而不 贵;一个人没有这个灵魂,他即便持戒,但不是以爱心住持佛法, 就成了一种炫耀:“你看我会持戒,我比人家有功夫”。总之,不是 以爱心作为灵魂的,一切言语举止看起来都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一个人如果有爱这个灵魂,从外相看,可能很多方面没有那 么圆满,但是自然让人尊敬,愿意亲近。
我们常常会听到“人格魅力”这个词,这种人格魅力本质来讲 就是从慈悲中来。
第二、“爱是一切的答案。”
明明讲发心,却怎么总是讲慈悲与爱啊?实际上两者是有关 系的,爱心就是菩提心。师父说:“只要你好,我就好。”这句话向 一切人、一切时、一切处都能说。这个“时”,可能是你也需要帮 助的时候;一切人,这个人可能是对你最不好的,诽谤你的、骂你 的、打你的、伤害你的;一切境缘,可能你也处在危险的地方,甚 至比对方还危险,这样的情况下,你还能讲这句话,那你就是大菩 萨了。
“爱是一切的答案”,讲这句话想表达什么呢?如果是用爱来 解决,一切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说一个人真的发起心来了,真正是为利益对方,爱对方, 你还会很小气,对方需要什么东西,你不给吗?因为你目的就是要 给对方的,要对方欢喜的。如果你是真发起心来了,你会随便生 气,生瞋心,让对方心里难受吗?如果你真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愿意为对方好,就算有火,也是不忍发出,不忍让对方承受这种瞋 心,此时想尽办法让对方生欢喜心还来不及呢!
你真的发起了心利益众生,你的师父,你的同门,甚至将来你 的弟子,他在学问上、道业上,或者某些方面超过你了,你还会心生 嫉妒吗?他在成长,在进步,他有能力去利益更多的人,正如同你所 发心的,希望更多的人得到利益,高兴还来不及呢?还会嫉妒吗?
所以,贪心、瞋心、骄慢、嫉妒这些烦恼充满心中的人,基本 上都可以划定为没有发心的,或者说发心比较表浅。
一个人发起了这种心,他会千方百计地,高远常久地利益众
生,自然会生发出很多智慧,所以,发心也是一味药,可以治疗我 们的愚痴病。
师父说:“发心就有能力。”贪心、瞋心、骄慢、嫉妒、愚痴是 人根本的烦恼,都可以因为发心而消减。当我们烦恼来的时候,怎 么也化解不了,我的建议是静下心来,叩问自己:“我是否真的发 心,愿意利益众生?”很多问题根源就在这个地方。
所以,爱是一切的答案。很多问题看似形形色色,千模万样, 本质来讲就是没有发心,如果发心了这些都不成为问题。这点大 家可以各自细细体会。
发心确实是能增长智慧的。高中的时候,我看到一本书,虽然 没有看过书的内容,但对书名的印象特别深刻,这么多年都没忘, 叫《爱心中爆发的大智慧》,这句话很好,爱心中确实能爆发出大 智慧,也可以说,智慧本质缘于爱心。
第三、有发心就有能力与因缘。
曾经有一个人给我推荐过一个视频叫《吸引力法则》,这个视 频的主旨是:你想到就能做到。这也是有符合佛法的一方面。因为 一切都是缘起的,森罗万象的因缘,不管再复杂,最初还是一念的 缘起,你有什么样的念头,自然会展现出来什么样的缘起,本质来 讲就是因果的法则。
只不过,他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我们是什么人,活在 什么世界?如果在极乐世界,那绝对如此,思衣得衣,思食得食, 想到什么,当下就有,心跟物完全地统一起来。但是在娑婆世界,
我们是业障凡夫,是达不到这样的。常说业障、业障,也就是说我 们的愿望被业力所障。也许业障浅的人,会比较容易体现出这个 法则,业障深的人就比较难实现,甚至业障再重一点的人,他想得 到什么反而得不到什么,他越怕得到什么,越不想得到什么,反而 越得到什么。虽然我们在这个世界生存是这个样子的,不一定相 应,但是在心性上,是有相应的一面。
你发什么样的心,就得什么样的果,这是很自然的规律。更何 况一个人发菩提心,是完全顺法性的。所以说发心就有能力,这个 能力不是谁给你的,不是人为造作的,是天然的,是自然的,自然 的法则就是这样。所以有一句话说:“你若真心想做成一件事,全 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后来我把这句话稍微改了一下说:“你 若真心愿往生,全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这个绝对是这样 的,因为诸佛都是希望所有的人往生,怎么会不帮助你呢?全宇宙 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发心就有因缘,反过来说有因缘是不是一定有发心呢?我认 为答案是肯定的,从缘起的法则来说应该是这样的。即便当下看 上去你是没有发心的,似乎是无端撞上了这样的因缘,但肯定也 是前面某一世,你曾有这样的发心,才感召这样的因缘的。就像小 时候玩拔河的绳子,当拿起一个绳头上下晃动的时候,绳子会像 一个一个波浪一样上下起伏,最尾端的波浪状很可能还是数秒之 前前端起伏作用的结果,中间有了一定的延迟。
所以,有现在的因缘肯定最初是有那个发心的,反之也可知
道,人只要发心,迟早都会起到作用的,只是因缘迟早的问题,所 谓但有发心,功不唐捐。
第四、发心才能够超越。
基督教有句话:“展翅飞翔的雄鹰飞过天际,它不用考虑在地 上奔跑的兔子过江过河的问题。”意思是,老鹰在天上飞,地上有 兔子跑,地上跑的兔子就要考虑过江过河的问题,而老鹰在天上 飞没有任何的障碍,就不存在地面上种种的问题。
发心的人,如同老鹰,展翅飞翔,遨游天际;没有发心的人, 往往如同兔子,奔跑过江,处处有碍。有时发心的人看没发心的人 在烦恼忧虑,都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怎么会因为这样的事情烦 恼呢?用这个比喻就很好理解,因为他在地上跑,就不得不考虑过 江过河的问题。发了心的人,他的航线就不一样。你能想象师父会 像我们一样,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烦恼吗?
我们有时候会因为小事心烦意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发起来, 才会对那些事耿耿于怀,斤斤计较。心一旦发起来,你自然就有那 个高度和广度,看问题就不会局限于一点一面一时。所以,看看你 每天在为什么事烦恼,也能知道你有没有发心。
第五、发心可以避免一切的伤害。
我们之所以会受到伤害,是因为太在乎“我”了,“我”太强了。 “我”有多重,伤害就有多重;能把“我”看轻多少,伤害就能减轻 多少;完全无我,就完全没有伤害。心里要装有众生,就能无我。 以众生来置换这个“我”,有众生就没我,有我就没有众生。
就像一个人手打虚空,他在打虚空的时候,虚空会受到伤害 吗?虚空会疼吗?不仅虚空本身不会疼,打的这个人也不会疼。真 正发起心的人,心量如虚空一样,你想伤害他,太难了,根本就伤 害不到。想伤害发大心的人,那就像挥拳头打虚空一样。
第六、发心无处不堪行。
你真发了心,没有一个地方是你不能施展拳脚的,任何地方 都有你可做之事,有所作为之处。
我原来有一个同学,他经常抱怨:“老天没给我钱,没给我权, 也没给我一个合适的位置,让我去做很多很多的好事,去帮助很多 很多的人。”其实本质来说,是他没有发心,如果真正发心,他不会 有这种情况,真正发起心的人,时时处处都有他可以做的事情。
回想起我的经历,现在在编简报之类的事情,这是我开始学 佛、念佛时,想都不敢想的事,只是有因缘推动到今天而已。我出 家之前,没有这样的平台和身份,我能做的就是劝一些同学念佛, 最多也是劝一些老人家念念佛。当时只要有能用的地方我都会用 上,比如本来我对电脑不太感兴趣的,但我发现QQ群挺好的,能 让很多人信佛念佛,所以建了QQ群,就有很多莲友因此信佛念 佛。再往以前追溯,还没学电脑的时候,就只能是随口劝一劝,然 后印一些资料,见人合适的就发书。在当很多人也不听我劝的时 候,一方面,我自己念佛,另一方面,我就在文具店买了很多贴 签,天天写“南无阿弥陀佛”,写完之后就放口袋,走到哪贴到哪, 大街小巷,电线杆、门上、墙上,很多地方都有我的贴签,跟街上
贴小广告的人是一模一样的。因为那时候,没有机缘去劝很多人, 那一步还做不到的时候,我就做尽我能做的一步。
再往前追溯,在老家刚开始念佛的时候,那时候也没有条件 贴,也没有走动,而且老家的人又很顽固,很难劝化,跟他们讲念 佛都像石头一样,那怎么办呢?村子里只要有死人,我就会在院子 里叫这个死人的名字,某某某你过来听我念佛,我送你往生。活人 不听,死人总会听了吧。
我最初做这些看起来都是很不起眼,微不足道的。像贴标签 这种很小的事情,跟我今天编简报,两件事情外相看来不一样,但 做这些事背后的心其实是一模一样的,也就是说发心是一样的, 只是现在有因缘去做更广的事情。像师父最初弘法,到处奔波,可 能只是在炕头上对几个乡下人讲法,但与今天在一个几千人的法 会上讲,我相信心也都是一样的。
检验有没有发心还可以看你能不能在现实当下有的这些条件 下,能够做到最充分。
每个人当下的条件因缘都不一样,有些人一辈子都可能没有 机会像师父那样去广弘佛法。但是,能在他的位置上尽他的职责, 跟师父做的其实是一样的。一艘大船最重要的当然是掌舵的船长, 但是划桨的人也很重要;一部机器最重要的肯定是马达,或者说 核心的驱动,但是随便哪一个螺丝也都很重要,没有这个螺丝,船 可能都驱动不了。
做事有差别,发心没有高下,心都是一样的。
所以,发心无处不堪行,哪里都有你可以做的。
四、如何知道自己有没有发心
有些人说,“我心中一片糊涂,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发 心。”发心是一个人内心的活动,确实很难明确地证知。不过按照 我上面讲的,我可以提供几条线索,可以以之为参考,检测一下你 有没有发心。
第一,问问自己快乐不快乐,发心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一定是 幸福的。
第二,问问自己幸福不幸福。托尔斯泰有句话:“幸福在爱中。”
第三,看看自己每天在为什么事情烦恼,如果为了一点蝇头 小利或者是鸡毛蒜皮之事烦恼,显然是没有发心的。
第四,是否容易受到伤害。心像玻璃一样很脆弱,动不动就受 到伤害了,那可能也没有发心;一个人一旦发起心,他的心力一定 会百倍千倍地增强。
第五,有没有受到人尊敬。因为一个人一旦发心,他就跟一般 人不一样,他一定会受到周围人的尊敬。但是有个过程,或早或 晚,大的趋向肯定是这样的。
第六,你在现实当下的条件下,在利益众生方面,有没有做到 最充分。
大家回去拿这几条去衡量,你就知道自己有没有发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