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探奇
最近写的几篇文,没想到引来好多“好奇猫”,纷纷悄悄私信 问我:“哎,你说的文人是谁呀?”“哎,你说的把因缘当借口的 人都有谁呀?”这是明着问的,还有些问的比较隐晦:“哎,你最 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了啊?”“哎,你说的无赖恶人该是有所指的 吧?”“哎,……”
唉,人类的好奇心啊!
人类其实就是因为好奇才成为人类的啊!
佛经上说:起初地球上并没有人类,来自二禅天的光音天天 人忽然有一天造访地球,他们本不需吃,不需喝,也不需说话,以 光明交流,身体自然发光,身相曼妙庄严,当他们来到地球后,看 到地上的“地肥”很好吃的样子,于是好奇心一动,很想尝一尝是 什么味道,吃一口,“嗯,还挺好吃”,再吃一口,“不错,味道好极 了”,再再吃一口……一个人吃不算,还招呼其他人也一起吃,于 是大家越吃越多。结果,这些吃了地球劣质食品的天外来客们身 上的光明越来越小,以至于消失,身体越来越重浊,皮肤也越来越 粗糙,长相也越来越丑陋,也不能互相用光明来沟通交流了,飞腾 虚空的神通力也都慢慢消失了,想飞回老家,成了一个遥远的梦
想了,此时真追悔莫及啊!
好奇心最终让天人们滞留在地球上了,成了我们人类的始祖。
人类为何普遍爱美?就是因为我们本具天人的基因,天人都 很端严美丽的,可如今变成人道众生的我们却都很丑陋,于是向 往恢复本然的美丽之心,便由生命灵魂深处油然而发。
由此公案也可知道:好奇心不止是人类有,天人也有。人道以 下的动物等更不用说了,观察小猫小狗,它们对未知的东西总是 试探着碰一下,拨弄一下,俨然想要弄明白到底咋回事的样子。人 类中每个婴儿出生后,都睁大了眼睛,好奇地望着世界的每一个 角落,对任何新鲜东西都喜欢用手去抓,甚至放在嘴里,看看好不 好吃。
依我的理解,好奇心根本还是源于众生想要“知道”,而这种 想要“知道”,源于众生的“不知道”,其知见的狭劣,识见的短浅, 不能周知一切,对世界的未知,都成为好奇心的动力源泉。而对某 些事物知道者或有过经验者,就无所谓好奇心了。刘姥姥进大观 园,因为平生从来未到过这样的地方,所有见闻远远超出了刘姥 姥过去经验的世界,故而才会看得老眼纷花缭乱,满心的好奇,什 么都想摸一摸、碰一碰,而对于园子里的主人,宝玉黛玉,宝钗四 春,甚至是主人底下小丫头们,早已是见怪不怪,岂有半点好奇的 心意?
众生只要没有到达佛的“正遍知”,就永远有自己所不知的领 域,也就有一种自然的动力,想要往“正遍知”的方向努力。若对
于佛来讲,有什么好奇不好奇的呢?——“世间所有我悉见,一切 无有如佛者”。
应该说,“好奇心”有其积极的一面,人类的一切求知,一切 创造,一切领域的发展演进,都离不开好奇心的推动。而一个人心 灵的成长,对真理的探究,引发各类修行的触缘,也都离不开好奇 心的驱使。
人类过去因好奇而堕落,现在却也因好奇而提升。
但人类的好奇心也其有负面的一面,比如好奇心能常被人利 用,成为被害的诱因,“好奇害死猫”就这么来的。人类一切的行 骗,除了利用人们的贪欲心以外,再有就是利用人的好奇心了,充 满神秘感的包装,一环套一环的诱导,好奇心强的人往往中招。
此外,好奇心在欲望的裹挟下还能畸变成一种窥探欲,窥私 欲,想要知道,又怕被人发现他想知道,于是就在背地里偷偷搞小 动作。当这种欲望发展到不可遏制的地步时,甚至可以完全不惜 伤害被窥者的心。比如人可以编出冠冕堂皇的理由,诱导让人说 出隐私,仅仅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此实是不仁不义之举,对自他 都没有半点好处。
好奇心应该是有限度的,且应该用在好的方向上,宜用在利 于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利于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上!
刚刚说世间法里的好奇心,在出世法里,凡夫虽学佛,也免不 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初学者,什么经典都要了解一下,各种修法 都要尝试一下,各地道场都要体验一下,哪里有高人都要会一会
面……对于初学者,这也应该是被肯定的,不妨尽可能地了解多 一点。
让一个人上来就能专注某一法门彻之到底,实在不大容易, 后面将会不断有各种信息挑逗其内心深处的好奇。
但学佛人不能总是停留在好奇求索阶段,开始学善财童子 五十三参,若干年后还是到处参,甚至变成了五百三十参,那就一 定是学法路数有问题了。
菩萨尚且需要最后选定一门,“入一无异”,终生不二地修持 下去,何况一般凡夫?好比一个人在谈恋爱阶段可以谈不同朋友, 但最后总要选定一个嫁给他,并与之携手过一辈子。
法门选定之后,就可不必再兴好奇心了,甚至要作意遏止,为 什么要有依止师,依止法门?“知止而后能定”啊!一个人时间精 力有限,常常了解越多,各路知见混在一起,越难在一个法门深 入,也就越难得法益,所谓歧路亡羊。古德早有警示: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选定一门,便要抱定终生,守之宝之,莫移莫动,经受种种人 的“倾动破坏”,尤其当面对高人与妙法的时候,更需要提防,上 人说念佛人应“不好玄奇”,彻悟大师说:“纵释迦如来忽现身曰: 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汝且置念佛,即为说更殊胜法门。 亦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 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 所信!”即使佛来拿更高明的法门来挑逗我们的好奇心,我们都要
断然驳回,这是何等气概!念佛人宁不遵之?
况且大道并不在玄奇处,大道一定是平常的,好奇者必昧于 此理。
为了不成为因好奇而被害死的“修行猫”,鄙见学佛人还是应 多学习,多读书,多思考,亲近同门善知识,在扎根本门不动摇的 前提下,需要了解的一定要了解,尽力扩展见闻,增加阅历,这样 见识多了,也就没那么容易动好奇之念而终于被忽悠了。
任何的好奇心都是因为不知道却又想知道,那倒不如在有合 理引导的情况下提早令其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