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道是从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孔子说:“君子不单凭语言来荐举人,也不因为其人品而将其 言论废而不信。”
前一句好理解,由于人的语言和行为并不具有同步性,佛教 里十恶业,其中有恶口、两舌、绮语、妄语,关于这张嘴巴的占了 十分之四,可见得,凡夫不容易管住自己的口。而仅凭一个人口说 之辞而荐举他的人,便会有轻信武断之嫌疑,往往会留下过咎。
与此句相应的,孔子还有一句话——子曰:“始吾于人也,听 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说:“以前我 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 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充满辩证思维的是,如果此人品行很差,那是不是从他嘴里说 出的话都是错误的呢?是不是都应该一棒子打死,决不信任了呢? 也不是的,孔子又说“君子亦不以人废言”,虽然此人品行恶劣,但 说的话,倘若符合圣人之教,也应听信,这充分显示了孔子本人 “唯道是从”的伟大人格!也正合佛门“依法不依人”之经意。
追求真理的人,理应如是。
现代人,恰恰反着来,要么因为对方的某种威德、辩才等等而 崇拜如佛,进而对其所有言论,丝毫不经自我思维过滤,亦不详细 对照圣言古训,一股脑全盘接受;要么因为对方身口意某方面瑕 疵,而一棍子打死,同样不经过大脑,不细察证,所有言说,皆视 为魔说,决不信用。
其实,此类人皆非为道而来,感性大于理性,人情大于佛法。
真理确实和善知识有关,善知识是连接真理与我们的桥梁、 纽带;但须明确的是,我们追求的对象乃是真理,而非善知识本 身,我们的眼光须是落在真理之上,非全然于善知识身上。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可谓孔子 “不以人废言”这句话生动的注脚。六祖大师听樵夫一句“凡所有 相,皆是虚妄”,而得深悟,不因话从樵夫口中说出而鄙夷之;而 多年后遇风动、幡动之争,六祖口出惊人之语,印宗法师不因其为 普通居士而鄙夷之,反赞其说如黄金,贬自说为瓦砾,可见得法师 眼中唯有真理,是真正的“不以人废言”的典范。古人求道,盖皆 如此类。
今天早上,微博私信有人问:当地念佛堂领众因行为不检,而令 大众大失所望,大众进而不知何去何从,触发我念及孔子这句话。
念佛人,善知识确实很重要;但是我们须明确最后的依靠是 谁,最后的依准是谁。如果我们把一腔感情都投注眼前最近的善 知识身上,可说是很危险的——此人中途变节了怎么办?此人拉 大队人马上了船,自己却中途下了船怎么办?古德说若有达摩祖
师劝令舍念佛而修别法门,这样的人恐怕要纷纷下马了。
我们眼光要落在阿弥陀佛身上,“唯见佛光,明耀显赫”,这也 是所有真善知识希望的。经文说,诸菩萨身光,在弥陀光明下,皆如 聚墨,何况娑婆一普通凡夫?况阿弥陀佛与此人之间尚有善导大师、 上人、师父这么多善知识可以依凭,怎么就不知何去何从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