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这一段经文,反过来从后向前看整个《观经》,就把《观经》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读《观经》,读不出来,因为《观经》的标题叫“观经”,本来讲观,而且讲观的内容很多,有十三观,很长很长;讲念佛的,只有几段,少数几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引导到念佛三昧宗旨当中。善导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来看: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用弥陀名号付嘱给阿难,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远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来久远的时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一直到法灭万年的时候。
善导大师接着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归宗结顶之处,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千开万阖,种种的讲说,就是引导到这一句,这一句话真叫做“一语千钧”,整个净土宗的宗旨,一锤定音。
所以祖师,弥陀示现,那就是弥陀示现,别人说不出来这样的话。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观经》开始,这部《观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四个字,一直到“阿难,汝好持是语”,这么长一大段,这整个一部经,后面只有一点点小结(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虽说”,虽然说了,这个“虽说”是有寓意的,大师埋了一个伏笔,我们讲“虽然”,后面就有“但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定散两门,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就怕你观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确实孝养父母,并以此回向求生极乐;你确实能够受戒,你确实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通通能够往生,所以叫“定散两门之益”,这两门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当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两门当中,所以接下来说“望佛本愿”,“望”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眼睛看到哪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站在这里,眼睛望到那里,人虽然站在这个地方,眼睛望到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虽然站在自力我执众生根机这个地点,给你讲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并不是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他是这样讲、这样讲,讲到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喻,一开始绕了很多弯子,但心里边是望着我那句话而讲的。释迦牟尼佛千讲万讲,最后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出来,所以叫“望佛本愿”。
从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望佛本愿”了。一开始,韦提希夫人说:“佛啊,我要往生净土。”她又没说哪个净土,可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这样的连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净土去,十方净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能去,因为这尊佛发了殊胜的本愿,才使凡夫往生净土。所以韦提希夫人虽然求生十方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本愿,专门把极乐净土显现得特别庄严、美妙,让韦提希夫人来选择,这叫“望佛本愿”。
《观经》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愿”,我略提几点。比如讲到第九真身观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的佛身,说:“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是“望佛本愿”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摄受念佛众生的,所以善导和尚讲:“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从而引导你进入念佛,佛光摄取不舍。
然后讲到散善,散善里讲到上辈大乘善、中辈小乘善,到最后,大乘善也没有,小乘善也没有,世间善也没有,只有造恶凡夫,为这样的众生讲到了下辈三品,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这都是“望佛本愿”。
来到最后,更是只有一个,不用比较的—— 已经不用比较的方法,是完全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专提一种。
可以用三层比喻来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第一层叫“为莲故花”,第二层叫“花开莲现”,第三层叫“花落莲成”。
就像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中间有莲蓬。第一个叫“为莲故花”,什么叫“为莲故花”呢?为了收获莲蓬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莲花,叫“为莲故花”;莲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就来到第二个阶段,“花开莲现”,“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蓬看不见,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一开始讲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蓬,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你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蓬没有显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边,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为了讲念佛而讲定善、散善。
到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蓬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刚才讲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虽然是讲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蓬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蓬都显现出来了。
到最后结尾,“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独独将莲蓬显示出来了,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就弃舍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边,从杂行杂修而入专修念佛。我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太骄慢了,如果没有佛这样的智慧,讲这部《观经》,我们连门都摸不着。渐渐引导,“望佛本愿”,“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们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结尾,就付嘱弥陀佛名给阿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再不专修念佛,那就是和阿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唱反调,你就不叫顺佛语了。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宗旨。在这部《观经》里边也讲到观佛身,但是佛的本愿不是观佛身,而是称弥陀佛名,所以说:弥陀佛名是我们信仰的唯一对象。不是其他佛名,也不是弥陀的身相光明(这个凡夫观不来),而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