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行之失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舍掉专修念佛而去修行杂业的人,一百个当中稀有难得一两个往生,一千个当中稀有难得三五个往生。
往生是大事,愿求往生净土,当然都愿意行“十即十生”、“百即百生”的专修念佛。
可是现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比较发达,大家结的人缘也很多,往往有很多来劝我们念佛的人说:“你应当学这个法门、学那个法门,单念一句阿弥陀佛是不能往生的。”如果我们不了解教理,心中就会动摇不安。他所说的是不是正确呢?他所说的与善导大师的教导恰恰相反,善导大师在这里说: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百即百生,杂行之人千中难得三五往生。所以,往生大事个个要慎重,不能听到人家这样说,就改变宗旨。
念佛法门,一方面因为简单容易,任何人,不识字的老太婆、老太公,任何时候,行住坐卧、平时、临终都可以念,所以获得了大众的欢喜接受,但是,另一方面,正因为这样,也容易被人破坏说“你就念一句佛怎么就能往生?”我们一听,心中往往就动摇了。
我们知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之所以往生决定,善导和尚判为正定之业,是因为“与彼佛愿得相应故”,与佛的誓愿相应。为什么杂行之人反而“百时稀得一二”呢?因为,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总是“我修行的法门越多、读的经越多,往生的把握就越大”,一般人都这样想,这种想法很符合凡夫的情见,但恰恰违背了净土宗的教理,为什么呢?“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这四句与上面四句正相反。上面说专修念佛是“无外杂缘得正念”,这里说杂行之人“杂缘乱动失正念”,专修念佛的正念就丢失了,心中以为“我光念佛,或许往生不定吧?不能那么容易吧?”本来心中就有这样的疑惑,人家来一说,“哎,某某,你就这样单念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吗?我这里有更殊胜的法门!”你就很容易被他牵转,这叫“杂缘乱动”,外面的种种缘,让你丢失了内心正念,这是因为内心不了解弥陀誓愿的缘故。如果我们内心正念坚固,就不会被外缘所动乱。
“与佛本愿不相应故”,阿弥陀佛以专修念佛作为他的本愿,而现在行杂行杂修,与阿弥陀佛的本愿不相应,所以难得往生。
“与教相违故”,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相违背。释迦牟尼佛在净土三部经当中教导我们“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无量寿经》)、“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观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唯专修念佛,得生净土(《阿弥陀经》),此是释迦牟尼佛大圣慈悲之教导,若专行之人,与佛教导相顺,若杂行之人,与佛教导相背,违背佛的教导,往生困难。
“不顺佛语故”,即是不随顺《阿弥陀经》当中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我等证诚,“罪恶凡夫,但念弥陀名号,专行不二,决定往生”,如此,专修念佛之人为顺佛语,而杂行之人不顺佛语,十方诸佛不证诚,所以,往生很困难。
第五点,“系念不相续故”,愿往生之人若行杂行,或念佛,或不念佛,中间就有间断,不相续。“相续”就是说:前念念佛,后面接着还是念佛。从信心来说,“相续”就是:今天我接受这个法门,从现在开始不改变,完全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在任何状况下都不动摇、不改变,这叫心的相续。那反映到外表行为当中,也一定是专念弥陀名号,有空就念“南无阿弥陀佛”,起念就念“南无阿弥陀佛”,不会改变去念其他的经咒。
第六点,“忆想间断故”,忆想极乐庄严、阿弥陀佛而有所间断。因为杂行的人,心中必然忆持其他的与极乐不是直接相关的修行方法,不然就不叫杂行了。这样忆想极乐就有了间断。
第七点,“回愿不殷重真实故”,“殷”是殷切,“重”是珍重。修杂行一定要回向发愿才能往生,可是,既然修杂行,虽然有回向发愿心,愿生极乐净土,但这回愿之心不殷重真实。或许有人说:“我非常真实地愿往生,我非常恳切地愿往生。虽然修杂行,我也是这样的心。”——或许是这样。但这里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回愿不殷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杂行的行体,比如说种种其他的善法(散善、定善),种种的修行功德,而这样的修行功德和六字名号相比,凡夫所作的,都是不真实的,都是生灭法、有漏法。因为我们所修行的功德不真实,你靠这种不真实的功德要回向去往生,当然也就不真实。而念佛法门就不一样,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成就的无漏、无生、涅槃、真实的功德名号,是阿弥陀佛因地为法藏菩萨的时候,发出超世的悲愿,为我等所修殷切、珍重的名号,以这个名号的功德回施给我们(即回向给众生),愿我们往生极乐净土。那么,从法藏菩萨的角度,就是殷重、真实。我们凡夫虽然没有殷重、真实的心,来领受南无阿弥陀佛回向过来殷重、真实的名号功德,而愿生净土,当然就是殷重、真实了。
昨天也打过这样的比喻:比如说我们从烟台港到大连港去,一种方法是你自己用木头作一个小船,自己驾驶小船过海,一种方法是乘坐大海轮过海,那么,这两种方法虽然都能运载到对岸去,哪一种方法真实呢?当然坐大船真实,坐小船就很有风险,即使驾船的人再怎样真实想过海,他的结局,可能一千个里面只有一两个能过去,或者船会漏,或者我们没有体力,或者不善驾驶,或者风浪太大,或者不识航向,或者海上起雾等,使得我们即使再怎样想过海,也不是真实的。那么你真想过海—— 哪有人真愿意过海、很真诚恳切地愿意过海,有大船他不坐呢?那一定会愿意坐大船。如果大船不坐,舍而坐小船,就知道你是在那里开玩笑,你好像不是真愿意过海。
既然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可以快速、稳定、万不漏一地往生净土,而你呢,口说愿生净土,却不选择万修万去的六字名号,而选择千中无一的杂行杂修,以此可知,你内心当中并不是殷重、真实愿生净土。
第八点,“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贪”是指贪心,“嗔”是指嗔恨心,“诸见”是种种的见解,我见、身见、边见……总之是邪见,“烦恼”,贪嗔诸见,自然有种种烦恼来间断。若行杂行之人,就一定被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所以,行杂行之人都要强调心中要如何真实、要如何清净,因为他是靠自己的修行功德去往生,如果有贪嗔烦恼的话,就会破坏修行的功德,所以,一定会间断。而念佛之人难道就没有贪嗔烦恼了吗?有。虽然有,但是不能间断——念佛之人虽然有贪嗔烦恼,但是不能间断。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不顾贪嗔烦恼,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如何对治贪嗔烦恼去往生,而是仰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去往生。就好像我们乘船过海一样,虽然我们眼力不足,也不善游泳,但是,对我们不构成障碍,为什么?我们乘托船的力量去过海。那如果靠自己过海,就要善于驾驶,善于游水,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到达彼岸。所以,行杂行之人是行难行道,一定要熄灭贪嗔烦恼。
第九点,“无有惭愧忏悔心故”,善导和尚告诉我们说,杂行之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所以,难得往生彼净土。什么是惭愧心呢?就是知道“我某某,修行的力量非常薄弱,靠自我的力量不能出离三界六道”,所以心发惭愧,“我某某很差,知道自己修行浅”。什么是忏悔心呢?知道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内心真实忏悔。为什么说杂行之人没有惭愧忏悔心呢?你看杂行之人,他每天也拜佛,拜佛的时候,在佛的面前也说“我某某很惭愧呀,我某某很忏悔呀……”似乎也有惭愧、忏悔心啊,这是比较而言的,比较专修念佛的人,他就是没有惭愧忏悔心。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真有惭愧心,知道靠自己的力量不能解脱生死轮回,那么,你一定会仰投佛的愿力,仰投佛愿就一定会专修念佛。你一方面说“我很惭愧不能修行”,另一方面把阿弥陀佛大愿业力六字名号推到旁边,靠自己的力量使劲修,这叫做有惭愧心吗?这叫没有惭愧心;什么叫没有忏悔心呢?如果你真实体会到自己罪业深重,无量无边,靠自己的力量绝对没有办法出离六道轮回,那么你一定会投靠南无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念念称名常忏悔,念念称名消除一切罪障,可是现在,口中说忏悔,而内心里边怀着一颗骄慢的心,并不是仰投佛愿、乘佛愿力,而是妄想靠自己浅显的、薄弱的、微少的、有漏的修行功德欲出离生死,所以,此人是无有惭愧忏悔心。
打个比喻,好像一个人来到大海边,看见大海茫茫无际,他想过海,然后他在海边说:“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游得过去啊!哎呀,我确实力量很差!”说完这话,他就跳进大海使劲游水,想到彼岸去。那么,这个人是真正懂得自己没有力量游过海吗?他是在那里谦虚一番,然后自己再下去游水。
“大海”代表我们的生死轮回,我们说:“哎,我很惭愧啊!我没有力量出生死轮回,我要靠佛。”话说完之后,又不去专修念佛,然后自己去修行了,妄图靠自己杂行杂善的力量超越无量劫来的生死广海——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大家要了解自己的根性,应该来专修念佛。
如果是专修念佛之人,就会系念相续,忆想不间断,回愿殷重真实,贪嗔诸见烦恼不能间断,是有真实惭愧、忏悔心。这可以翻对而知。
善导大师《往生礼赞》原文后面还有四句,《略要文》中没有录,这里补充来说明。
第十,“又不相续念报彼佛恩故”,杂行之人他不是相续念报彼佛之恩,他都没有体会到阿弥陀佛有什么恩德,所以他要杂行杂修,如果知道阿弥陀佛的恩德(“你专称我的名号,如此简单易行,决定往生我的净土,乃是我所成就不可思议六字名号的功德,令汝等罪恶凡夫往生极乐净土”),他就决定不会舍掉弥陀,去念其他的佛菩萨,或其他的经咒、修行其他的法门。
我再提醒一点,我们不是排斥其他佛菩萨(佛弟子绝对不可以那样),也不是排斥其他法门,绝对不可以。只是说修行净土法门,有诸佛的通规。诸佛都告诉我们要专念弥陀名号。
你想想看,如果某某人对你有恩德的话,你会不会经常想念他?一定的。比如说你落水了,他把你救起来了,他当然是你的救命恩人啦,你过年过节当然都要去了。结果过年过节你不到他家去,然后到隔壁家,那个是局长,官比较大,你这个人就没有味道了,他救了你一条命啊!那么,这样就是不知道对方恩德的深重。
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他就不会忆念父母。知道父母恩重的人,就会经常忆念父母。不知道阿弥陀佛恩德深重的人,才会杂行杂修。若知彼佛恩德深重,一定会专修专念。彼阿弥陀佛之恩德,亦是十方诸佛之恩德。能往生彼佛之净土,即能够拜见十方一切诸佛,无有不足。
第十一,又说“心生轻慢,虽作业行,常与名利相应故”,既然杂行杂修,必然心中轻视、看不起专修念佛,以为专修念佛没有什么了不起,往生把握也不大。他虽然也在那里修行,但是他的心不是和解脱生死相应,不是和往生极乐、弥陀本愿相应,他是和名利相应。为什么说和名利相应呢?这个不分析大家不一定知道。我们学佛的人,我们都不愿意求名利了,求名利干吗学佛呢?确实是这样的,但是一分析呢,祖师不会讲错。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分析我们各位自己。比如说你来念佛,念佛是人家瞧不起的法门,为什么呢?老太婆都会修啊,有什么了不起呀?“你会念佛,我也会念佛,我除了念佛之外还会诵某某经”。噢!那么人家肯定赞叹你啦,“某某居士,你会修行!”你听到之后,就有点名誉感啦,洋洋得意了,结果从此之后,你就更加杂行杂修。人家读一部经,只杂了一部,你呢,为了名誉,你读十部经,就杂了十部,还要读四十部、五十部,幸亏没出家,要出家就成了一个杂行的专家了。所以,杂行之人有这样的缺失。
那我们念佛人,一般来讲,不容易高傲,不容易和名利相应(当然,心不正的人也有)。怎么讲不容易呢?说起来就会念佛,又不会修密,又不会参禅。比如说我们做为出家人,如果能搞一点神通,然后讲讲这个那个,人家就觉得“这个法师很会修行,懂得很多”;“你就只会讲念佛,谁不会啊?我也会讲,谁都会讲!”你会讲,你不一定把它落实下来,不会讲而能够把它落实下来的人非常稀有。“念佛往生”谁都会说,但是心中真正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而来专修念佛的人还并不多见。嘴上大家都说“念佛往生”,可是心中却挂了一个很大的问号,“念佛一定往生吗?应该这样念佛才可以往生吧,应该加上读经等才可以往生吧……”每个人心中都这样疑惑着,都怀着这样一颗杂行杂修的心。所以,在往生极乐的道路上,走得是摇摇摆摆、步履蹒跚,并不稳当。如果这个时候将你一拉一拽,马上就改变法门了。
第十二,“人我自覆,不亲近同行善知识故。”杂行的人,人我是非特别多,既有高慢心、名利心,以怎么能放下架子亲近请教念佛往生的善知识呢?他眼中也看不到善知识,他自己就是善知识,或者有人比他更杂,他反而认为是善知识,趋之若鹜。
第十三,“乐近杂缘,自障障他往生正行故”,杂行的人非常喜欢去凑热闹,听说那里来了一个有神通的人,他马上喊了一大帮人:“嗨!去了,到那里去,去拜某某。”他是不是学净土法门的不管,因为他有神通嘛!大家都羡慕他的神通了,把专修念佛就放到一边了;听说那里来了某某大师、活佛,可以灌顶,“轰!”一窝蜂又跑去灌顶了。如果你是修密宗的,跟他结缘,当然是很好的。那你是学净土法门的,你结这样的缘,杂缘太多,而且不仅自己去,还拉了一帮人,这叫“自障障他往生正行”,障碍了自己和别人的往生正行。你看,五种正行里边,有没有说以灌顶、加持作为正行?没有啊!除此五种正行之外,其余一切,在净土门中,通通称为杂行。如果修密宗的,那么,有你相应的善知识、上师来,你去接受他的法,接受他的开示,对你来讲,那不算杂行,你本来学密宗。如果在净土宗,那就算杂行了。
在这一切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容易修持、解脱最有把握呢?那还是净土宗。大家既然选择净土宗,就不要再攀那些杂缘,更不要引导人家一道去,佛法非常不容易的,免得你将来要背一些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