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杂得失

正杂得失

下面来比较正行与杂行的得与失,“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那我们的心就经常和阿弥陀佛亲近,一打开经本,就是讲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然亲近了。如果打开《金刚经》,《金刚经》说“无人相,无我相”,你心里就会打一个疙瘩,“那还有没有佛?”隔远了。所以,一打开净土三经,就是讲极乐世界的,就是讲阿弥陀佛的,就亲,就近,出口称念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躬身礼拜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动念思维就是极乐世界,这当然就“心常亲近,忆念不断”了,这就叫做“无间”,“无间”就是相续、不间断。

除此五种正行之外,皆为杂行,杂行怎么样呢?即“心常间断”,是不是?肯定心常间断,一会儿跑到阿弥陀佛那里,一会儿又跑到别处去了,就间断了。“虽可回向得生”,也可以往生,但是一定要回向,不回向就不能往生,“众名疏杂之行”,“疏”是疏远,“杂”是不纯粹,“疏杂之行”。

祖师把正行与杂行做了分析比对,叫“五番相对”:

第一“亲疏对”,行五种正行,与阿弥陀佛关系很亲密,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很疏远。是亲密好,还是疏远好啊?我们要往生极乐,当然亲密的好。

第二“近远对”,如果修五种正行,阿弥陀佛常在其前,放大光明保护其人,与阿弥陀佛很近。那如果修杂行,与阿弥陀佛隔得就远,佛光不照耀,佛心不知道,佛光也不摄取。念佛,佛光摄取,就近。是近好,还是远好呢?是应该修正行,还是修杂行呢?我们都要依教奉行。

第三“有间无间对”,什么叫“有间”呢?若行杂行,与阿弥陀佛有间隔,有间断。若修正行,与阿弥陀佛之间没有间隔,没有间断。当然无间好,那应当行正行。

第四“回向不回向对”,什么叫“回向不回向”呢?若行杂行之人,必须回向,不回向不可能往生,为什么?比如说,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地藏经》,本来《地藏经》和往生极乐扯不上边,那你不回向,怎么能往生啊?修五戒十善,本来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五戒得人的果报,十善得天的果报;读《金刚经》和往生净土也扯不上边,为了让这些跟极乐世界建立关系,就怎么样?“我修五戒十善不求人天果报,我读《金刚经》也不求开悟,我不求那些了,回转过来向着西方极乐世界”,这叫“回向求生”,一定要回向,不回向不能往生。回向往生还是靠佛的愿力。“我愿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看看,我修这点功德够不够?”说句不好听的话,是拿我们自己凡夫所修的杂行杂善贿赂阿弥陀佛,“够了吗?不够再加一点……”跟佛心一定是很疏远的,不清净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大慈悲父,你贿赂人也找错了,找你爸爸来贿赂?是不是?那就不了解佛是我们的慈悲父了。这样的话说起来虽然不好听,我想更便于大家理解,没有丝毫贬低大家的意思。当然,行善积德都是必须的,只是我们的心态要注意,不是用我们的行善积德跟阿弥陀佛讨价还价,“你看,我这样做了,你应该让我往生了!”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无有条件,他不跟你讨价还价,“我都白白地给你,你要就好了”。

我们说正行、杂行,并不是说不能行善积德,而是如果认为“光念南无阿弥陀佛不够往生,还要加别的修行才能往生”,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这是不了解佛的誓愿,不了解六字名号的功德殊胜不可思议,心中有疑惑,有恐惧,所以是不应该的。

我们知道专念弥陀名号一定往生而专修念佛,在日常生活当中尽量行善积德,供养三宝,扶助贫困,这是应当做的本分事,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拿出来自我表扬,“你看,阿弥陀佛,我这么大的功德……”

杂行之人一定要回向,那么正行要不要回向呢?正行不必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什么道理呢?前面说了,“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就像一桶水倒入长江,自然会淌入大海,不用你祈求“水呀,水呀,你要往大海淌啊,你的方向要把握好啊,要回向啊……”不需要你讲,它顺着长江就到大海了。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好像把我们的心投在阿弥陀佛愿力的长江当中,自然会流到极乐净土的大海,不用回向,自然成为往生之业,因为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如果你本来不愿往生,那还讲回向,回向是求往生的,你说“我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不愿往生,我只愿求人天福报”,这种想法就不对了,一定要回转,不求人天福报,不求来世发财,不求来世开悟,是求生净土,那样就要回转趋向了)。我们本来就为了往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六字名号本来是为了我们要去往生,我们愿意去往生,他愿意接我们去往生,一拍即合,就不用再谈回向了,自然成为往生之业。

有这样一个比喻:念佛就好像坐直达车,不用转车的,“南无阿弥陀佛”可以讲是从娑婆世界到极乐世界的直达车,是不是?你坐上直达车了,哪里还需要再转车、换一个方向?不需要的,如果没坐直达车,那就要下车改换方向,先坐摩托车,又坐大篷车,又坐小客车,再坐出租车,再转火车,然后再走路,绕很多弯,因为一步不能到啊。像五戒十善,它是先到天,到天就中止了吗?那不行啊,一定要回向。所以,修其他种种行,一定要回向才能往生,因为它不是直接通到极乐世界。而这五种正行是直接通往极乐净土的,不必另加回向。

当然,如果我们做早晚功课,念一遍回向偈也可以,这个回向不是单单为自己了,是说“我念佛一定往生,希望其他的人也能够念佛往生”,这是心中向着其他众生。

第五“纯杂对”,五种正行是纯粹通往极乐之行,五种正行之外的杂行不是纯粹通往极乐世界之行。刚才已经说明了,或通人天果报,或引导往生他方净土,未必是专门指向极乐净土的,所以称为杂,而必须回转。

有这五种得失。那么,我们应该选择正行。

善导大师做这样正行、杂行的分判,可以说是再清楚明朗不过了。学净土之人,应当舍杂行、归正行,所谓“就行立信”,是就正行而建立必得往生的信心,不是就杂行。正行当中五种,是别就第四“称名正定之业”建立往生信心,也不是就余四种,余四种是引导我们进入正定之业。而正定之业之所以称为正定之业,是因为“顺彼佛愿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