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略要文 (原文)

净土宗略要文 (原文)

一、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圣教,而舍圣道正归净土之文

《安乐集》上云:

问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远劫以来,应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轮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种胜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为二?一谓圣道,二谓往生净土。其圣道一种,今时难证,一由去大圣遥远,二由理深解微。是故《大集月藏经》云:“我末法时中,亿亿众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

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复一切众生,都不自量:

若据大乘,真如实相,

第一义空,曾未措心。

若论小乘,修入见谛修道,乃至那含、罗汉,断五下、除五上,无问道俗,未有其分。

纵有人天果报,皆为五戒十善,能招此报,然持得者甚稀。

若论起恶造罪,何异暴风驶雨。

是以诸佛大慈,劝归净土。

纵使一形造恶,但能系意专精,

常能念佛,一切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

何不思量,都无去心也!

二、善导和尚意:释尊出世本意,唯说念佛往生之文

《法事赞》云:

如来出现于五浊,随宜方便化群萌;

或说多闻而得度,或说少解证三明;

或教福慧双除障,或教禅念坐思量;

种种法门皆解脱,无过念佛往西方;

上尽一形至十念,三念五念佛来迎;

直为弥陀弘誓重,致使凡夫念即生。

三、善导和尚立正杂二行,舍杂行归正行之文

《观经疏》第四卷、释三心中“深心”云:

“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

一者“正行”,二者“杂行”。

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

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

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

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

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

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

除此正助二行以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四、善导和尚判正杂二行得失之文

《往生礼赞》云:若能如上,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稀得一二,千时稀得三五。何以故?乃由杂缘乱动失正念故;与佛本愿不相应故;与教相违故;不顺佛语故;系念不相续故;忆想间断故;回愿不殷重真实故;贪嗔诸见烦恼来间断故;无有惭愧忏悔心故。

又云:

余比日自见闻: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五、善导和尚意:三部经共唯明念佛往生之文

《观经疏》第三云: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河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六、弥陀如来唯以名号为往生本愿之文

《往生礼赞》云:

《无量寿经》意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七、念佛利益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 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 无上功德。

善导《往生礼赞》云:

其有得闻彼,弥陀佛名号。

欢喜至一念,皆当得生彼。

私云:一念既得无上功德,当知十念即十无上功德,百念即百无上功德也。应知。

八、末法万年后,余行悉灭时,释迦如来以慈悲,特留念佛之文

《无量寿经》卷下云: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往生礼赞》云:

万年三宝灭,此经住百年。

尔时闻一念,皆当得生彼。

九、以念佛为多善根、以诸行为小善根之文

《阿弥陀经》云: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善导释此文云: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十、十方诸佛等,护念念佛行者之文

《观念法门》云:

又如《弥陀经》意说,若有男子、女人,七日七夜,及尽一生,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此人常得六方恒河沙等佛共来护念,故名《护念经》。《护念经》意者:亦不令诸恶鬼神得便,亦无横病、横死、横有厄难,一切灾障,自然消散,除不至心。

《往生礼赞》云:

《十往生经》云:

若有众生,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萨,拥护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卧、若昼、若夜,一切时,一切处,不令恶鬼恶神,得其便也。

又如《观经》意云:

若称礼念阿弥陀佛,愿往生彼国者,彼佛即遣无数化佛,无数化观音、势至菩萨,护念行者,复与前二十五菩萨等,百重千重围绕行者,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处,若昼若夜,常不离行者。

今既有斯胜益可凭,愿诸行者,各须至心求往。

十一、释尊以弥陀名号,殷勤付嘱舍利弗之文

《阿弥陀经》云: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

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

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善导《法事赞》释此文云:

世尊说法时将了,殷勤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毁灭顿教永沉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未可得离三涂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所有破法罪因缘。

十二、弥陀光明不照余行者,唯照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 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 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往生礼赞》云:

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

十三、不赞杂善唯叹念佛行者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华;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彼经《疏》云:

从“若念佛”者,下至“生诸佛家”以来,正显念佛三昧,功能超绝,实非杂善,得为比类,即有其五:

(一)明专念弥陀名。

(二)明指赞能念之人。

(三)明若能相续念佛者,此人甚为稀有,更无物可以方之,故引芬陀利为喻。言“芬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稀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

若念佛者,即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上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最胜人也。

十四、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

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彼经《疏》释此文云: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已下,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私云: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观以来十三观是也。散者,初三福业后九品业是也。此定散二善中虽说诸往生行,佛本愿者,唯在名号,故释迦如来唯以名号付嘱阿难尊者也。

十五、念佛行者,必当具足三心之文

《往生礼赞》云:

必欲生彼国土者,如《观经》说者,“具三心必得往生”何等为三?

一者“至诚心”:所谓身业礼拜彼佛,口业赞叹称扬彼佛,意业专念观察彼佛;凡起三业,必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即是真实信心: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三者“回向发愿心”:所作一切善根,悉皆回愿往生;故名回向发愿心。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十六、不简下智破戒等,依弥陀本愿,唯念名号,即得往生之文

法照禅师《五会法事赞》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十七、修行净业时节延促之文

《观经疏》第四云: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一、序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