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念佛并没有一定要如何,一定不能如何;根据你的环境、因缘、状况,适合你的根机就行了。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不能太固执死板,也不要太泛滥,一点规矩也没有。能够得利益,适合根机,这是一个大原则。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念佛声音大小、速度快慢,必须适中,也随着你的体力,如果你老是高声,就像赶贼一样,又急又猛,就会心火上炎,时间长了就会得病,甚至会吐血。
有莲友问:“师父!都说念佛消业障,我怎么念佛心脏跳得快了?”是因为她本人气力也不足,年纪也大,定的标准太高,一天定三万声,又赶得急,赶得快,每天念就想那个数字,这样心脏就跳快了——不必这样。你不要定三万,两万也行;不定两万,一万也行,根据你的体力和时间。念佛不一定都在数字多少这方面,你稳稳当当地念。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
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和默念。“朗念”就是大声念出来;“默念”就是心中念,不出声;小声念就是小小声;金刚念就是自己念、自己听到,声音在口耳之间,旁边人听不到。
这四种方法你自己调节,大声念,念累了,就小声,小声还累,就金刚念,再累就默念,默念昏沉了,就提声念,高兴了,我就唱着念,都可以。
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大声朗念总不能时间很长,所以多主张小小声,或心中默念不出声,这样不致于伤神伤气。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
如果一个人修持,按自己定;大众共修,比如说在寺院打佛七,你要看看大众,来的都是七老八十的,就不能安排太紧;如果是年轻人,身体健壮勇猛,信心也充足,就可以紧一点。
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老法师很慈悲,说我们人的精神都有限,如果一次把精神用极了、耗尽了、耗干了,那么只有两个结果,不是受病就是退堕,退心了,下次不敢来了,一听打佛七,头皮都发紧了,不去了;什么是受病?伤气了,或者精力受损了,结果闹出病来了,这样都是过了。
所以,应该调理,“量己力为”,量自己的力量,松紧适宜,这样才“有益无损”,只会有利益,不会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