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对广西南宁青年莲友的开示

附:慧净法师二〇〇八年十一月对广西南宁青年莲友的开示
问:我现在念佛,每天还是有很多烦恼;在没有往生净土之前,还不够快乐,念佛一样闷闷的,也觉得单调。如果去学禅或学密还感觉有一点味道?

答:根本上来说,一个人会希望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是因为了解这个世间的不究竟,对这个世间有厌离心,以及对极乐世界的欣喜向往,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一个念佛人,他固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但是那一种安稳跟法喜是胜过一切的。

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的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如果真正了解世间的苦恼、六道轮回的剧苦,了解自身力量的薄弱、世间的无常的话,而他又听到弥陀的呼唤,必定是有法乐的。

当然,只要还活着,就难免有生活上的苦恼。但是这些苦恼却是浮在面上的,内心深层的那种法乐,就好像长江底下的水,是持续而且强韧、不间断的。

所以,如果真的觉得自己已经信受弥陀的救度,可以说是有安慰、有法喜在内心之中的,不管寿命是长还是短,他不会因为这样而苦恼的。尤其了解,在善恶 报应、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当中,人本来就是各有各的业报,想长寿未必能长寿,希望现在马上往生也不可能。所以信受弥陀救度的人,长命也可以,短命也可以。 他不贪生,也不怕死。因为他有因果的信仰,所以即使他希望长寿可是却不能长寿,他也比较不会那么怨天尤人;或者想早一点往生却不能如愿,他也不会像一般人 那样苦恼。

总之,信受弥陀救度的人,今生会有弥陀的安排,寿命的长短、命运的穷通、遇事的祸福,他是任凭弥陀安排的。

每一个人的命运是自己造就的,是抱怨不得的。而且,既然背后有弥陀的安排,一个信佛、念佛的人,他一生当中就会安于弥陀的救度,安于专称弥陀佛名这 一个法上的。他不会认为说“离往生还有好几十年,这几十年要我念佛、安于净土教理,好像有所缺失,所以我想去学禅宗、密宗,或者研究其他玄妙的教理”,他 不会这样的。

或者他也会想去了解禅宗是什么、密宗是什么,甚至喜好玄妙的境界;可是在他的内心当中,始终是仰信净土法门,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始终以这 个作为他最高、最可贵的享受,所以他不会去转修其他的法门,也不可能退转于净土的道理之外。纵然有好奇心,可是对他来讲,密宗、禅宗或者一些殊胜不可想象 的境界都不比净土好,也不比念佛来得简单、殊胜。真的信受净土法门,就会有这个观念和心态。

你说虽然念佛,但在还没有往生的这些年会觉得孤单、寂寞,不如再去学其他的法门,甚至现在不学净土没关系,先学其他的调剂调剂人生,一旦差不多七老 八十了,再专心念佛也来得及,是吗?会有这种观念,一方面是不了解人生无常,一方面是不了解净土法门的殊胜。净土法门的殊胜是超胜学禅、坐禅的喜悦,也超 胜密宗的感应及任何超心理现象的如意境界的。

刚才净宗法师和大家谈“人生的目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年轻人对人生目的这种事情是比较有敏锐度的。因为人一旦步入中年、老年,思维就迟钝了,一 方面是心思都放在事业、家庭、交际、应酬上了,一方面是脑筋比较钝了。反而是在就学这个阶段,心思比较灵敏,也没有事业、家庭、社会交际应酬这些压力,所 以往往会对于未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这个问题比较有敏锐思维。释迦牟尼佛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年幼的时候就是这个样子。

一旦毕业了,接下来就是忙着成家立业,孩子生下后责任就更重了。

对于“人生的目的”这样的命题,大家有没有曾经在心中浮现,甚至好好地去思维呢?

问:对于人生的目的也曾想过,有时候也想不出来,甚至感到恐慌、害怕。以前听到净宗法师的光碟开示也曾感觉法喜,可是过了之后,烦恼又来了?

答:佛法贵在“多闻熏习”。我们的脑筋是很容易淡忘的,所以对法义要多闻熏习,这样法乐、法味就能反复地在我们心中浮现。

还有,念佛会觉得枯燥乏味,是因为对这句名号的内涵不了解。如果了解名号内涵的话,他念佛永远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内心永远都有法味,都有安慰。所 以,可以进一步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内涵,去了解这句名号的功德利益,也可以多看《念佛感应录》这一类的书。因为“理论不如根据,事实胜过雄辩”,道理讲得那 么多,可是如果没有应验、根据的话,总觉得隔了一层。《念佛感应录》当中就有很多这一类的真人真事。

“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体”,所谓“名体不二”。那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呢?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的佛。这尊佛为了众生,经过了五劫的 思维,思维四十八大愿,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把十方众生看成是他离散的独子,悲切地呼唤独子回家,长久以来都为独子建设美好的家园,准备充分的旅 费。

法藏菩萨成佛之后,就成就了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句名号不只是白纸黑字而已,不只是一个声音而已,而是有阿弥陀佛的悲心在里面。就好像 “妈妈”两个字,有亲生母亲的悲心在里面一样。这句名号就是具有这种弥陀的悲心,有弥陀的眼睛、耳朵。我们称念他、礼拜他、想念他,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听 到了、看到了、知道了。这句名号充满了弥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大愿大力、大神通、大功德。这句弥陀名号是活灵活现的,念他,阿弥陀佛应声而现,大放光 明。如果有不吉祥,当下会转为吉祥;如果有不清净,当下会转为清净。这一生当中如果是短命的,虔诚念佛就会消灾延寿;如果是苦厄的人生,就会转为平顺的人 生,所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所以,这句名号给我们的感受是非常温暖的。念起这句名号,我们会非常感动。固然我们是贪瞋痴妄想杂念的凡夫,一面念佛,一面有杂想妄念,可是,我们 一面杂想妄念,一面又是在念佛!虽然妄念与念佛交杂,但心底始终是有法味、有安慰的。晓得弥陀不因为我们有妄想杂念而厌弃我们、拒绝我们,他还是始终对我 们摄取不舍。就像慈爱的父母有两个儿女,对那个比较软弱、甚至是智障的儿女会较为疼惜,给予更多的关怀一样。

所以,想到我们的烦恼特别重、妄想杂念特别多,就回思阿弥陀佛反而对我们是加倍地关爱,关爱的眼神都不离开我们。能做如此的思维,了解这句弥陀名号的功能,自然念佛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人往往是很好奇的。固然学这个法门,在这个法门当中也得到法喜,也了解这个法门殊胜的道理,可是密宗、禅宗毕竟没有接触过,所以会想去了解。如果有 这种好奇心,无妨去认识看看。可是始终要把握:只有净土法门才能解决我们的生死轮回,只有这句名号才真正是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甚深秘密、殊胜微妙的 无上功德。

所以,应先深入我们这个法门、通达我们这个法门之后,有什么好奇心再去探究。

像我本人也是这个样子。我在没有出家之前,就早晚打坐,所看的、所思维的,也是“明心见性”这方面的道理。出家之后,一开始也是钻研这方面的道理, 可是经过几年,就晓得我不是那种根机。而且,自古以来,许多高僧大德,即使大彻大悟了,他最后还是归入净土法门,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何况我们呢?所以我就 放弃禅的修习了。

对于密宗,在二十四、五年前,台湾正逢密宗兴起,很多人都在好奇密宗。那时候我就想:密宗到底讲什么?有什么殊胜?务必也要了解一下。而与其在台湾 接触第二手资料的密宗,不如直接就到西藏、尼泊尔。所以我也到尼泊尔的喇嘛庙住了一个月,之后我就感受到,修密宗困难、复杂,同时又不比念佛简易、殊胜。

禅密我都是这样摸索过来的,在了解之后,我就不再好奇其他任何的法门,一点点好奇的起心动念都没有。

所以,如果对其他法门有好奇的话,那也没关系,但是要先对净土法门正确地了解、掌握之后,再去好奇其他的,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净土宗的殊胜。

以佛法的角度来说,大家年纪轻轻就能遇到这个法门,并且肯定这个法门,是有宿世的善根与智慧的,而且这种智慧是大智大慧。我们还没有深入经藏,智 慧、行持都不如以前的高僧大德,怎么能说是大智大慧呢?因为我们逢遇的是弥陀这个不可称、不可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的法门,所以等同有那种智 慧。如果没有那种智慧,可能我们就遇不到,甚至不相信。

然而,这种智慧是来自于佛的恩赐,不是我们自己所产生的。我们相信、接受,就能让我们脱离三界六道的轮回,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如果我们 不相信、不接受,即使我们有再高深的学问、智慧去理解深奥的道理,可是还是生死轮回。因为以我们凡夫而言,恶业多,善业少,如果不是仰靠弥陀的救度,人一 死,就要受到阎罗王的审判、刑罚,到时候那种学问、智慧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所以,即使毫无文化的人,他能遇到这个法门,就表示他有大福报,而且福报是很深厚的;他能相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我说能够受持念佛法门,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学密宗、学禅宗,即使大彻大悟了,他如果没有归向净土,仍是轮回凡夫。“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当下随业流转。因为他还没有达到业尽情空,烦恼业障还在。

弘扬我们这个法门,虽然我们再怎样的没有慈悲,小慈小悲都谈不上,可是因为我们弘扬这个法门,那个功德是大慈大悲的功德,是大愿大力的功德。

大家虽然年纪轻轻,却能够肯定我们这个法门,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希望大家先深入、贯通我们这个法门。之后如果对其他法门或现象好奇,将来也可以去了解,经过了解之后就不会再好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