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回心 莫不皆往

但能回心 莫不皆往

《无量寿经》“乃至十念,咸皆摄受。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此约平时说,非约临终说。以其既有五逆之极重罪,又加以邪见深重,诽谤正法,谓佛所说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及念佛往生之法,皆是诓骗愚夫愚妇奉彼教之根据,实无其事。由有此极大罪障,纵或有一念十念之善根,由无极惭愧极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阿鼻地狱相现时说。虽不说诽谤正法,而其既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必不能不谤正法。若绝无谤法之事,何得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乎?每有作此无谤法,彼有谤法解者,亦极有理。但既不谤法,何又行三种大逆乎?是知四十八愿,系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续编上 复善觉大师书民国二十 九年二月)

《往生论》谓谤法者,决定不生。以既谤正法,自无正信,何能往生?此极劝人生正信耳。若先曾谤法,后知改悔,则得往生。譬如病愈,即是好人;归降,即是顺民也。若谓谤法之人,后纵改悔,亦不得往生,便完全失却修持准绳。与儒教尚不合,况佛以一切众生同具佛性,皆当成佛乎? (三编下 复陈薪儒居士书)

【注】凡净业行人,无不注目《大经》、《观经》于“五逆谤法”之不同说法。摄与不摄,生与不生,成为行人关注焦点。印光大师对两经之不同,分“平时说”与“临终说”。若平时恣意五逆谤法,其于净土法门必无信仰,自然不得往生,此即《大经》义。若平时五逆谤法,临终能悔改念佛,则可得往生,此即《观经》义。“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故知佛于众生无不摄取,而往生与否则在众生信受与否。纵虽五逆,但能回心,即得往生。诚如大师所言:“逆恶归心也来迎。”

若与善导大师“抑止”与“摄取”之说并参,其义更明。《观经疏》言:

此义仰就抑止门中解。如四十八愿中,除谤法、五逆者,然此之二业,其障极重,众生若造,直入阿鼻,历劫周慞,无由可出。但如来恐其造斯二过,方便止言:不得往生,亦不是不摄也。又下品下生中,取五逆、除谤法者,其五逆已作,不可舍令流转,还发大悲,摄取往生。然谤法之罪未为,又止言:若起谤法,即不得生。此就未造业而解也;若造,还摄得生。

通观两位祖师之释即知:所言似异,大义是同。五逆谤法,未回心者,不得往生;已回心者,还摄得生。故善导大师云:“以佛愿力:五逆十恶,罪灭得生;谤法阐提,回心皆往。”知此,方知弥陀愿力弘深广大,无一不摄。虽有抑止之义,亦是慈悲之心,止恶以劝善也。若抑而不止,但能回心,仍摄取不舍,此至极大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