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经对照以明

2、三经对照以明

下面我们就引用有关的经证,来说明“一心不乱”的真意。

(1)《阿弥陀经》

先看《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先说:“执持名号”,然后说“一心不乱”,意思就是说,执持名号,应当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险道火把喻

“执持”两个字都有提手旁,“执”就是抓住不放松,“持”就是相续不间断。比如在黑暗中走险路,拿一支火把照明,四周一片漆黑,只能靠这支火把,必然我们会小心翼翼,一心一意地把这支火把拿好,直到目的地,不可能马马虎虎,也不可能半路上就随随便便把它扔了。我们这一路拿着火把,就是一心不乱。为什么?只有这一支火把,我们的生命安全全部靠它,必然是一心一意,再不可能三心二意,所以是“一心”。也不可能半路上放弃,随便乱抓一件别的什么物品,所以是“不乱”。要是二心了,乱了,随时就要掉到悬崖深坑,所以不敢二心,不敢乱。

“执持名号”,也是这样。名号就是这支火把,信心就是手。善导大师《观经疏》说:“常以净信心手,以持智慧之辉”。弥陀名号就是智慧火炬,要通过三界六道的黑暗险道,我们只有完全靠定这一句光明名号,从生到死,一路执持,丝毫也不敢舍了去学与我们根机不相应的法门。这样才是执持名号,这样就是一心不乱。

反过来讲,心不执持,心有旁骛,三心二意,就不是一心。念不相续,念有间断,念佛不专,念念佛,又放一放学学别的,就乱了,就不是不乱了。

不动乱、不杂乱

乱有两种:一是动乱,一是杂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靠倒名号,专修念佛,不动乱、不杂乱。什么叫“不动乱”呢?听到人家说“哎呀!某某人哪!你念佛没达到功夫成片,没有清净心,你还有烦恼,你还有罪过,你这样怎么能往生呢?”虽然听到这样讲,心不动摇,心不慌乱,不会因为他这样说就觉得“完了,往生不了啦!”因为我们明了阿弥陀佛有这样的威神功德,有这样的弘誓愿力,念佛决定往生。可一般人听到这个话,就动摇了,就说:“是啊!”心就乱了,就不是一心了。什么叫“不杂乱”呢?心不动乱,行就一定不杂乱,既然内心很稳定的话,我们就会老老实实地专念这句名号。外相杂乱的人,内心一定是动乱的,他念一句名号,觉得有所不足,别人一说,“对啊!是啊!不行啊,那你看看怎么办?”

“怎么办?先跟我去诵《地藏经》消业。”

“好好好,你教我。”然后就诵《地藏经》。

诵《地藏经》好不好?当然好!然后诵《金刚经》开智慧,好不好?也好,都很好。好来好去,最后往生怎么样?他自己就没有底,动乱,杂乱。

我们专修念佛的人只有一条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心,这个就是“一心不乱”。

(2)异译本《阿弥陀经》

再看《阿弥陀经》异译本,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将《阿弥陀经》中“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八个字合在一起,译作四个字——“系念不乱”,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乱,这就很明白、很容易。这也证明我们前面说的“执持名号”与“一心不乱”本来就是一体,分不开,是一个意思,专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才是执持名号。

(3)《无量寿经》

弥陀亲定标准

问大家一个问题,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这个娑婆世界,是哪一位告诉我们的?知道吗?

(众答)释迦牟尼佛!

哎,讲对了!除了佛,没有人能告诉我们。

再问第二个问题,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念佛往生,和阿弥陀佛自己所设定的念佛往生,会不会不一样?

(众答)不会!

不会不一样!阿弥陀佛说“你只要这样念佛就能来往生”,释迦牟尼佛说“你必须那样念佛才能去往生”,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佛佛道同。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念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所设定的念佛,一定是一样的,决定不会不一样。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条大愿,叫做“念佛往生愿”,这条愿规定了我们应该怎样念佛往生,是阿弥陀佛亲自定的标准。释迦牟尼佛也好,十方诸佛也好,诸大菩萨也好,只要宣说念佛往生西方净土,决定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

往生的本源

《阿弥陀经》当中所讲的念佛往生,当然是源自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凡是释迦牟尼佛在一代佛法当中说到极乐世界的庄严,说到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方法等等,都不可能离开《无量寿经》四十八愿,尤其是净土正依三经,更是一味的经典,是一个味道、一个性质。像《阿弥陀经》当中的“临命终时,佛与圣众,现在其前”,这一段经文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九愿的内容,“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对不对?因为有这第十九愿,在《阿弥陀经》当中就说临终来迎。还有,《阿弥陀经》说:“彼佛国土,无三恶道。舍利弗!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这就源于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无三恶道愿,以及第十六愿:国无恶名愿。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一愿说:“我成佛的时候,我的国土如果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不成佛!”所以在《阿弥陀经》里面就说“国无三恶道”。第十六愿说:“我成佛时,国土纯善,连不善之名都不会听到。”所以《阿弥陀经》说:“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总之,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景象的描述,都和四十八愿密切相关。只要是讲到念佛往生的地方,就是四十八愿当中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善导大师解释《阿弥陀经》的宗旨说:“专念弥陀名号得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的内容。

所以,我们学净土宗,我们学念佛,不能离开阿弥陀佛的誓愿,道理很显然。

推销商喻

比如一件产品,有生产厂家,有推销商。推销商推销的产品,就是生产厂家所生产的,不可能说推销商推销的产品,跟生产厂家的不一样。如果不一样,就是推销商做了假,搞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这是个比喻。

阿弥陀佛,是生产厂家;释迦牟尼佛、六方恒河沙诸佛,都是推销商。推销什么?推销六字名号。他们所讲的念佛方法,不可能离开阿弥陀佛本人所发的第十八愿,决定是一源一味,毫不掺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解释《观经》、解释《阿弥陀经》,都是站在阿弥陀佛念佛往生本愿的立场。

作为一个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我们也时刻紧紧地以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为标准,探求我们的往生之道。

第十八愿文

第十八愿说众生只要“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必得往生。

“十念”,善导大师解释为“十声”,是口称名号,持名念佛。《阿弥陀经》也说“执持名号”,《观经》也说“持无量寿佛名”,这些都是一致的。

释迦牟尼佛在《阿弥陀经》里说持名要“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说称名要“至心、信乐、欲生”。两个一对比,就知道“一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的心,是信愿之心,并不是要怎样禅定的心,所以善导大师有时说“一心信乐”,有时说“一心愿生”。也就是说,你一心一意信顺阿弥陀佛的救度,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怀疑,不退转,这样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一点都不难。

三辈往生文

《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文”上辈、中辈、下辈都说要“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善导大师解释说:“一切众生,根性不同,有上中下。随其根性,佛皆劝专念无量寿佛名”。可知“一向专念”是释迦牟尼佛劝导一切众生念佛的总纲领、总要求,不管你是上根、中根、下根,都要“一向专念”。《阿弥陀经》所对的根机不可能超出三辈之外,那么“一心不乱”,也就是“一向专念”。一心向着阿弥陀佛,不向余佛余菩萨,所以“一向”就是“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不杂余行余法门,所以“专念”就是“不乱”,不杂乱。“一向专念”就是“一心不乱”!这也丝毫不难。

(4)《观经》

再看《观经》。《观经》虽然说了定善十三观、散善三福业,但是在最后“流通分”释迦牟尼佛付嘱阿难,却不付嘱十三定观,也不付嘱散善三福,而是顺着《观经》开显的次序,付嘱最后一观、最后一品,也就是下下品的称名念佛,说“阿难!汝好持无量寿佛名”。下下品的持名念佛是怎样的持名呢?经文说:“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和《阿弥陀经》“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都是同一个涵义。因为同是净土三经,同是释迦牟尼佛所说,同是说的持念弥陀佛名,同是源于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互相之间不可能不一致。

相互对照的话,《无量寿经》第十八愿“十念”的“念”,《观经》下下品“称南无阿弥陀佛”的“称”,《阿弥陀经》“执持名号”的“执持”,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方式,口称佛名。所谓持名念佛,不是实相、观想、观像、参究等等念。

第十八愿“至心、信乐、欲生”,《观经》下下品“至心”,《阿弥陀经》“一心”,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心理,也就是信愿之心,不是禅定、清净、除妄等等心。下下品的众生,临命终时,地狱相都现前了,他哪里还有什么禅定心、清净心等等,他就是一心求救,一心投靠,就是一个仰救的心。

第十八愿“乃至”,《观经》下下品“令声不绝”,《阿弥陀经》“不乱”,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相状,也就是专一不杂,相续不断。善导大师解释“令声不绝”为“声声相续”。

同时,“乃至十念”、“具足十念”、“若一日……若七日”,是一类,都是指念佛的时节,也就是一辈子念佛,并不限在十念、一天、七天,只不过因为众生遇到念佛的时间不一样,寿命长短不一样,所以表达不一样。善导大师就总的解释为“上尽百年,下至七日、一日,十声、三声、一声等”,这样三部经所说的念佛时节,虽有长短不一,但通通涵盖在内了,实质所指都一样,都是一辈子的念佛。所谓:“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样,比较《阿弥陀经》与《观经》,“执持名号”就是“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心不乱”,就是“至心不绝”,就是一心归投阿弥陀佛的救度,相续称念弥陀名号,不间杂。也很容易,不难。

下下品的众生虽然临终死苦来逼,心中恐慌万状,丝毫也没有禅定,但他念佛一心不乱,为什么?求救啊!求人救命的心就是一心,哪有二心!一心望人来救,丝毫也不会杂有其他个人想法。“是不是不用人家来救,我自己救自己?对方能不能救得了我?救不了我怎么办?是不是我自己另外再想办法?”这些想法都不会有的,自然就是一心不乱。下下品临终苦逼的众生都做得到,还有谁做不到?真有做不到的,不是功夫不够做不到,下下品有什么功夫?是求救的心没有,不归命、不老实、骄慢,这样就是二心,就杂乱,就达不到一心不乱。所以善导大师教导我们要“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我们能这样深信,我们就是下下品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