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法然上人释“一一愿言”

二、法然上人释“一一愿言”

为什么善导大师会说“一一愿言”?原因在哪里?我们以法然上人的解释来作说明。法然上人也是我们这个法脉的善知识,如果想了解善导大师的著作思想,通过法然上人的著作是一条顺畅的捷径。

法然上人释言(《法然上人全集》302页):

四十八愿一一皆有念佛往生义,故善导和尚释为“一一愿言”也。如“无三恶道愿”,恐惧三恶重苦之众生闻之,生欣慕心,而以念佛为正因也;自余诸愿准之。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

这是法然上人对“一一愿言”的解释。

“一一愿言”论辩

法然上人对这四个字作解释,也有一段因缘。从历史的记载来看,当时有一位宰相藤原兼实,他虽贵为宰相,可是生活很朴实,因为他是一个学佛的人,而且是法然上人的忠实弟子,法然上人怎么讲,他就怎么相信。有一天,藤原兼实邀请四位高僧到他的官邸受供,法然上人当然也在邀请之列,其他三位,一位是法然上人的高徒圣觉法师,另外两位也是有名的大德,公胤法师与明禅法师。

在座谈当中,宰相就问:善导大师有一段法语说“一一愿言”,这“一一愿言”背后有何深层的含义呢?公胤法师先回答:这“一一愿言”应该是笔误,上面那个“一”应该是“云”,“云一愿言”,也就是说“四十八愿当中,有一愿这么讲”;不然就是“一一愿言”当中有一个“一”是多出来的,这是公胤法师的解释。

之后明禅法师也发表他的见解,他说:这一段法语前面有“若我得佛”,后面有“不取正觉”,四十八愿当中每一愿每一愿的前后都有“若我得佛”和“不取正觉”,应该是取前面的第一句跟最后的一句,而说“一一愿言”。

最后法然上人就说了,法然上人所说的就是上述这一段法语。法然上人解释完之后,大家心中恍然大悟而欢喜接受,都一致认同法然上人的解释,认为就是这个含义,很合乎佛愿。这是当时的经过。

法然上人解释说,虽然四十八愿每一愿的愿名都不同,文字内容也不同,可是都有念佛往生的含义在里面,因此,善导和尚才解释为“一一愿言”。接着法然上人就举例,为什么第一愿“无三恶道愿”蕴含念佛往生的内涵呢?因为众生恐惧三恶道的痛苦,听到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就向往没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此后就专以念佛为他的修行,为他往生的正因。

我们内心都有贪瞋痴,既然有贪瞋痴的因,将来必定会堕落三恶道,所以,对一个恐惧三恶道的人来说,日夜所想的,就是怎样才能脱离三恶道的果报,如果极乐世界也有三恶道,那我们还能往生到那里吗?不可以,否则无异自投罗网;若是没有三恶道,那我们正好选择没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既然求生,就要走直路,不能走岔路,直路就是专称弥陀名号。所以,第一愿虽然是“无三恶道愿”,但是它另外一个名称就是“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愿就是“无三恶道愿”的别称。四十八愿每一愿每一愿推论的话,都有念佛往生的含义。

又如第三愿“身皆金色愿”,是说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身体的颜色就跟阿弥陀佛一样。第四愿“形色相同愿”,是说往生后我们也跟阿弥陀佛一样的相貌,这也就是《庄严经》所讲的“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接下来“如佛金色身”,跟阿弥陀佛一样的金色之身;“妙相悉圆满”,跟阿弥陀佛一样不可思议的相貌,跟阿弥陀佛一样圆满,跟阿弥陀佛没有差别;“亦以大慈心,利益诸群品”,外貌和内心是相应的,所谓“相由心生”,同时,相也由心转,有怎样的心,就有怎样的相,相是佛的相的话,他的心肯定就是佛的心。我们想要跟阿弥陀佛同样的身心,那就要念佛,念佛才能达到,所以,念佛往生愿也是第三愿、第四愿的另外一个内涵与别称。以此推之,乃至第四十八愿说“得三法忍愿”,同样也是念佛往生愿。

开辟移民喻

这一段法语,净宗法师2005年6月在安徽佛林寺讲解法然上人法语时用譬喻作解释,解释得非常贴切,我来复诵一遍。净宗法师说: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根本的目的,虽然分解出来会有一些具体的小事情,但是根本目的是指一件事情。比如说我们这里附近住着三峡移民,当初为了三峡移民,政府有很多工作要做:要划拨土地,要开辟道路,要建造房屋,要铺设自来水管,要建公园、建学校、建医院、建邮局,很多都要建。负责整体建设的官员,你问他说:“你是做什么的?”他不会跟你说“我是建水管的”“我是建公园的”,他不会这样讲。做什么?“为三峡移民!”他会讲这件事情。分析起来很多,其实是为一件事:为了让移民来这里住。

阿弥陀佛发四十八大愿,其实根本的目的就是第十八愿:把我们这样的众生从娑婆世界苦恼的地方移民到极乐世界。唯此目的,才要有无三恶道愿、不更恶道愿、身皆金色愿、无有好丑愿等等。也像三峡移民一样,为了让你移民,所以要有公园,要有学校,要有邮局,要有商店等等方便居住的种种环境设施,让移民者欢喜前往。同样,为了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法藏菩萨誓愿成就庄严的净土等四十七愿。所以,底下说“故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也”。这一段也是很重要的,是我们看四十八愿的一个眼睛。

“欣慕愿”,“欣”是欣求,“慕”是羡慕。四十七愿是发起我们对极乐世界的欣求和羡慕之心,这叫“欣慕愿”。但是,四十七愿的本身,并不是让我们就能往生的。比如第一条无三恶道愿,怎样往生?没有说明。第二条愿也没有,其他所有愿,包括第十九愿,也是欣慕愿,它不是往生的生因愿。以此观念来讲,生因愿第十八愿,就是念佛往生愿。若以法然上人这一段法语来看,他是以善导大师思想——唯以念佛作为往生净土正因。善导大师说:“唯标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而不认为靠诸行去往生;诸行在第十九愿当中,它是“欣慕愿”,不是“生因愿”。“生因”就是往生的正因,正因只有一个:专修念佛。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道路。

所以,第十八愿叫“生因愿”,是往生的正因。其他四十七条愿,就是“欣慕愿”。打个比喻:比如说你到了杭州这座旅游城市,一出火车站,就来了很多做旅游营销的,看你是来旅游的,就来拉你,拿着画册就来给你介绍:“杭州西湖很美啊!苏堤春晓啦,花港观鱼啦……”拿图片给你看,还告诉你路线,怎么走省时省力、价格优惠。他讲这么多话,都是让你欣慕,让你愿意去看。最后要去旅游的时候,车在旁边,那部旅游车,就是第十八愿,你要坐上去才能达成旅游的目的。其他的种种讲解,是四十七条愿。“那好啊!那个地方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无有三恶道……”这样,我们就产生欣慕之情。真正怎么去,还是要坐车。我们怎样到极乐净土?其他四十七条愿是帮我们建立一个目标,目标是在西方,让我们愿意去往生;方法是第十八愿。

房产降价喻

若以台湾来说,很多城市都在做开发建设,建设公司在开发的时候,因为要吸引客户来购屋,都会先盖一个样品屋,旁边盖一个接待室,你来了他就接待,让你看样品屋,告诉你房子的种种优点:“我这栋房子的设计,夏天不热,冬天温暖,建材又是绿色建材,很环保,里面的隔间、规划都很人性化、现代化、方便化,甚至科技化、国际化。”让你生起种种欣慕,让你感觉这是你所需要的,是非要不可的,同时价格没问题,再怎样你都绝对付得起。原价多少?一亿。但是现在推销期间半价,五千万;如果是平民户的话,那就降为一千万;如果是残障人士的话,再折价五百万,也可以分期付款;再不方便的话,一百万就可以了,再不然,五十万。一直降一直降,降到你只要签个字,身上有多少钱,付一个意思就可以了。阿弥陀佛要送给我们极乐世界,也是这样。

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为我们建设的,是要送给我们的,所以,阿弥陀佛说“乃至十念”,也就是说一直降一直降,降到最后,你只要签个字,付个意思的款项就可以了,这就是“乃至十念”。乃至十念不能再降了吧?还可以再降,“下至一声,乃至一念”。一念的话,还需要费什么功夫、修什么功德吗?就不用了,那岂不是白白送给我们?

传家宝喻

其实,佛是冤亲平等、自他一体的。所谓“自他一体”,意思就是,他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好像父母累积财产,传下了最贵重的传家宝,是要给谁?当然是给亲生儿子啊!除非不是亲生的,才会讲条件。阿弥陀佛视我们十方众生如同他的亲生儿子,极乐世界就是阿弥陀佛要送给我们的。所以,第十八愿愿文的“乃至十念”,善导大师就解释为“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底价一直降,到最后才晓得,哎呀,原来是要送给我们的!一开始开价一亿,然后半价五千万,原来是一种观机逗教。

为什么说是“观机逗教”呢?世俗人都有一种买卖的观念,如果一开始就说要送给你,恐怕你会吓到,“这个恐怕不可靠,住下去恐怕不安稳,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是啊,天下是没有白吃的午餐,就只有阿弥陀佛那里才有。

水脉喻

四十八愿皆以念佛往生为其别意,故云“一一愿言”。显示第十八愿念佛,涉入四十七愿中心,犹如水脉,潜通地下。故知第十八愿统摄四十七愿,四十七愿功能皆归第十八愿念佛。

也就是说,其他四十七愿,都有念佛往生的别意。

东西南北各有水井,可是所出来的水,都离不开底下的水脉。

这就是前面所解释的,四十七愿为欣慕愿,第十八愿为生因愿,功能都归在第十八愿。四十七愿虽然都很殊胜,都很美妙,是我们非有不可的,但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那一些我们看得到,但吃不到,即使第十九愿也是一样。第十九愿所谓“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我们哪里做得来?因此,即使第十九愿,它的功能还是归向第十八念佛往生愿。

所以,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是以念佛往生这一愿来统摄、涵盖其他四十七愿。有第十八念佛往生愿,其他四十七愿就活起来了,跟我们就有关系了;如果没有念佛往生愿,其他四十七愿即使再美好,也跟我们没有关系。

为什么呢?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一一誓愿为众生”,每一愿每一愿都是为众生而发的,可是如果没有第十八愿,我们能拥有这些吗?就不能拥有了。佛很尊贵,可是如果佛高高在上,我们只能仰望,不能亲近,那他的功德只能他拥有,或者大菩萨拥有,没有我们的分。这样的话,佛对我们来讲有意义吗?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佛虽然可钦可佩,可是他是另一个境界的人,对我们来讲就不重要了。反之,必须是佛虽然高高在上,很尊贵,但是他的慈悲、愿力能够利益我们,让我们受用。

阳光温暖地面喻

好比太阳,太阳的光明与温暖如果不能达到地面让我们感受到的话,太阳、阳光跟我们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十方诸佛当中唯有阿弥陀佛,一方面是诸佛之王,一方面又能够救度我们罪苦众生,因此,阿弥陀佛是我们非要不可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依靠的。《悲华经》就说,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烦恼,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诸佛不是没有慈悲,而是因为十方世界当中,娑婆世界的众生贪瞋痴罪业是最深重的,所以,娑婆世界叫作五浊恶世,这里的众生都是难以救度的众生;此五浊恶世的众生,唯有阿弥陀佛有能力救度我们。对我们来讲,我们所能依靠的,只有阿弥陀佛一佛,所以,我们的本尊就只有阿弥陀佛一佛,所称念的、礼拜的、供养的、赞叹的,也都是阿弥陀佛一佛,跟圣道门不一样。圣道门是千佛万佛,其他佛菩萨通通作为他们的本尊,但我们就不是了,我们单独以阿弥陀佛为我们的本尊,这也就是善导大师所讲的“一一愿言”的内涵。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所讲的“一一愿言”没有错。

《定善义》亦言:

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法事赞》亦言:

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这两段法语都是显示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是涉入其他四十七愿当中,而且四十七愿都归结于第十八愿,所以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这也是“一一愿言”的含义。

这种笔法、特色,也是善导大师所独有的,如“机法两种深信”的“法深信”也是相同的笔法。

《观经疏》言: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段法语也显示,四十八愿是以念佛往生愿为根本,是被念佛往生愿所统摄的。一开始,善导大师就标举四十八愿说: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四十八愿”愿愿为众生,愿愿都能救度众生,所以说“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接下来怎么讲呢?

“无疑无虑”,“无疑无虑”是指哪一愿呢?第十八愿说“至心信乐”,能够从内心绝对相信,就是无疑相、无虑相;不怀疑,深信,没有顾虑这个、顾虑那个,没有种种筹量、计度、顾虑、不安,所以说“无疑无虑”。

“乘彼愿力”,这是指什么呢?指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念佛本身就是乘彼愿力。如果靠十九愿的“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这是自力,必须回向,不是乘彼愿力。

“定得往生”,这就是第十八愿所讲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四十八愿当中唯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两句话,如果不能让我们往生,法藏菩萨就不成佛,也就是说,法藏菩萨的成佛与否,必须依据能不能让我们往生来决定。阿弥陀佛现已成佛,表示我们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就必得往生。这个“必”字铿锵有力,显示“法深信”,也是在显明第十八愿,结归在第十八愿。开头标明四十八愿,最后结归在第十八愿,所以这段法语也显示第十八愿涉入其他四十七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