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三、“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当知本誓,重愿不虚——此二句贯通上下,双明彼佛成佛之功用及众生往生之理由。
“此二句贯通上下”,上一句是“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下一句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也就是说“彼佛今现,在世成佛”,他成佛有什么功用呢?“本誓重愿不虚”就是他的功用;那“本誓重愿不虚”有什么结果呢?就是“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由彼佛成佛,故本愿不虚;由本愿不虚,故称念必生。
这几句是逻辑性的说明。因为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因此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就实现了;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愿即使再怎样深重,若他迟迟不能成佛,那么他深重的愿就不能实现,就是虚假的。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本愿不虚”;因为“本愿不虚”,所以使十方众生不论圣凡善恶,只要专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故称名必生”。

要言之:由彼佛成佛,故众生必生。
因为阿弥陀佛成佛了,所以众生就必定往生。用譬喻的话,就是刚刚所讲的,只要太阳一出来,大地就光明普照;只要月亮一出来,万水就映现月影,这是必然的、自然的。有关这个“必然、自然”,后面会讲到。

此事此理,劝“当知”也。
“弥陀成佛,故愿力不虚”的道理,与“众生称念,必得往生”的事相,已经是真实的呈现、永远的存在,它非常重要,关系到诸佛出世的本怀以及众生轮回的解脱,乃至众生究竟的成佛。这一切都在这事理当中,因此劝导我们应该知道。

(一)“当知”——应知、应信、应行
“当知”者,劝应知、应信、应行之意。
“当知”,“知”就是知道、了解。这里不只是劝我们要了解,进一步要信受,更进一步要身心投入去实践,把这当成我们的生命。

知行一体,即知即行
明朝理学家王阳明先生有一句话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的学说就是“知”跟“行”,知行一体,知行合一,即知即行。也就是说,知道是行的开始,行是知道的成就。所以,圣贤的功夫“知”跟“行”是一个,不可以看作两个,在知的当下就应该实践。

参观直销见证会
大概十七八年前,有位莲友好意邀我去参观某个直销的见证发布会,发布会的目的是一方面推销其产品,一方面怂恿来参加的人加入他们的团体,成为他们的会员,声称加入会员必能在短期之内轻松容易地除贫致富。他们演讲完之后,台上的人也好,台下的人也好,都大声呼喊:“立即行动!立即行动!立即行动!”在这种群众性踊跃鼓动的氛围之下,不少人被感染而纷纷加入,成其直销系统的会员。这岂不是即知即行?那时候对他们这种立即行动的运作方式就很震撼。如果大家学佛有这种立即行动、不再犹豫的踊跃之心,则十个十个往生成佛,百个百个往生成佛。有些人往往会“我回家再想想看,考虑考虑……”。其实真正能够立即行动的就是净土法门,当知,当信,当行,这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即知即行。

《论语·雍也第六》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意思就是说,知道、了解,不如进一步去喜好;进一步喜好,不如全身心投入,陶醉、悠游在当中。一件事情、一个兴趣,如果能够喜好,甚至全身心投入,陶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到了忘我地步,那就很容易成就。

当然,法门也有困难和容易的差别。譬如观想的法门,善导大师说,观想的法门要想成就的话,必须全身心投入,而且如醉如痴,忘掉自己。这容易不容易?不容易。可是念佛,就比较容易做到。

法然上人也有相同的说法,他说:“闻而不信如不闻,信而不称如不信,唯应常称弥陀名。”这是法然上人向信众说明《观经》流通文的重要。

《观经》流通文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法然上人说,听闻到《观经》这么重要的流通文,如果你不相信,等同没有听闻到;你即使相信了,但是不称名,则等同没有相信一样。那应该怎样呢?“唯应常称弥陀名”。

这段话是法然上人在“自信教人信”的开示中常对信众引用的法语,我们现在听到了“唯应常称弥陀名”,知道了就要进一步信受,接下来进一步身心性命投进去,“常称弥陀名”,以弥陀光寿无量的名号作为我们的生命、生活。

印光大师也说:“以念佛为自己本命元辰。”所以,我也常常勉励大家“一天的生活要从念佛开始,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把念佛当成我们的生命”。

三当知
有三当知:一彼佛成佛,二本愿不虚,三称念必生。
当知彼佛成佛,当知彼佛本愿不虚,当知众生称念必生。

此三而一,一而三。
这三个“当知”其实是一个,展开来说就是三个。

“一”是什么呢?就是“称念必生”。法藏菩萨已经成佛了,所以,他所发的四十八大愿,愿愿都成就了;愿不是空愿,每一愿每一愿都有它的内涵,都有它的功能力用,尤其是第十八愿所讲的“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十方众生只要称弥陀佛名,就必生弥陀净土。

不知、不信、不行故沉沦
为已成不变之事实,具法尔自然之功用,劝应信知也。
阿弥陀佛既然已经成佛,众生也应该成佛,因为阿弥陀佛是为了使我们十方一切圣凡善恶众生都能成佛而成佛的。可是阿弥陀佛已经成佛十劫了,我们为什么还没有成佛,还在这里沉沦?问题在哪里?

在不知、不信、不行。

所以,善导大师要我们“当知”,这两个字实在是意义深远!这里的“知”,包含信、行,包含即知即行。

米成饭、木成炭喻
“已成不变之事实”,好像米煮成了饭、木烧成了炭,饭要再恢复成为生米,炭要再复原成为原木,可能吗?不可能,因为已成为事实,所以必然“具法尔自然之功用”。“法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不假造作,不假功用,不假勉强。所以,有自然的功能,自然让念佛的众生往生,自然让往生的众生快速成佛。也就是说,阿弥陀佛十劫之前成佛的时候,这个地球的所有人类都应该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乃至现在的七十亿人口,乃至十方世界的众生,甚至蜎飞蠕动之类,都应该往生成佛。但现在我们还在这里,可见这个法门的传播以及众生当知、当信、当行的重要性。于此,有心之人应该会感慨万千——不只万千,而是感慨无量!

(二)“本誓重愿”——因位所誓深重之本愿
“本”者因义。久远之昔因位之时所誓,谓之“本誓”;
“本”就是因地的“因”之意。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的时候,在世自在王佛前所发的誓,叫作本誓。

“重愿”者,深重之本愿。
“重愿”是“深重的本愿”的意思。

这个“重”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重(chóng),一种是重(zhòng)。如果读重(chóng)的话,就是“重复、再度”;如果读重(zhòng)的话,又有两种意思:一个是“深重”,一个是“重要”。在这里应该读重(chóng),还是读重(zhòng)呢?

有人读重(chóng),把“本誓”与“重愿”分开解释。“本誓”是指阿弥陀佛的第十八愿,因为第十八愿发誓说“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重(chóng)愿”是指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大愿之后,又特别发下了“三誓偈”:“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我至成佛道,名声超十方,究竟有不闻,誓不成等觉。”可说是将四十八大愿的精要提出来,再一次建立他的愿。这一种解释也很好,但比较不契合这里的意思。

怎么说呢?善导大师这四十八个字,前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后面六句是解释第十八愿的成就。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称我名号,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是一种誓愿,“众生不往生,我就不成佛,我的成佛必须建立在众生的往生之上”,这就是誓,而且这种誓非常深重。

阿弥陀佛的愿,如果只是以三大阿僧祇劫积功累德就成佛的话,这样就只有愿,没有誓,当然谈不上深重不深重。可是阿弥陀佛愿中有誓,我们众生的往生他必须负责,如果有一个众生不能往生,那他还不能成佛,还必须再修,所以叫“本誓重(zhòng)愿”。善导大师在这里所讲的,本誓就是重愿,重愿就是本誓。所以,在这里等于说“当知本愿所誓之深重”。

随自意、随他意
第十八愿者,佛随自意所发。
“佛随自意”,“随自、随他”是出自《涅槃经》。《涅槃经》说:

三乘法,名随他意语;一乘法,名随自意语。
也就是说,佛的语言,有随自己之意所发、主动所讲的,这叫随自意;有随着对方发问或对方暂时的根机所展现的,这叫“随他意”。其中,“随自”才是佛的本怀,也就是不因为对方的根机或者对方发问什么就回答什么,而是出自佛的本意,流露出要救度他们、能够救度他们的法,这叫“随自意”。

这里所讲的“佛”,当然是指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因地时发下四十八大愿,是他自己主动所发的,还是针对某一种根机的众生所发的?就四十八愿中的摄生三愿(第十八、十九、二十愿)来讲,第十八愿是随自意,是出自阿弥陀佛的大平等心,针对十方众生平等地来救度,这就是阿弥陀佛的“随自意”,不是因为某一特定的对象和根机而发。至于第十九、二十愿,则是随他意。

如果是就对方根机的话,就有上、中、下,甚至无量的根机,那就有无量的方便法门。但如果是出自佛的本意、本怀的话,就只有一个法,而且这一个法能够普救任何众生,不管是三辈也好,九品也好,八十一品乃至无量辈品、无量根机也好,都能平等地救度,这就是“随自意”。第十八愿就是阿弥陀佛随自意所发的。

四十八愿中无过此愿之深重,故本誓即重愿,以显此愿之重要。
所以,本誓就是重愿,彰显第十八愿的深重及重要。

法然上人在《选择本愿念佛集》“付嘱念佛章”说:“随他之前,虽暂开定散门,随自之后,还闭定散门;一开以后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观经》中,释迦牟尼佛随着韦提希夫人的提问,暂时开显定善、散善的法门,定散二善是属于第十九愿,可是到了“流通分”的地方,就不再提定善、散善,所以说“还闭定散门”;那开了什么呢?开了第十八愿的念佛门,只讲念佛,只流通念佛,再也不提十三观的定善和三福的九品,只提“好持是语,持无量寿佛名”,所以说“一开以后永不闭者,唯是念佛一门”,就只有第十八愿的念佛法门流通于后代,流通于万世永恒的未来,所以,善导大师说“流通于遐代”。可以看出第十八愿弥陀的本愿,是释迦牟尼佛所付嘱的,是释迦牟尼佛的随自意,足见这一愿的重要性,所以说“当知本誓重愿不虚”。

(三)“不虚”——真实、自然
不虚——“弥陀今现,在世成佛”故,信知因位所发深重誓愿,毫不虚妄;不论何人,只要称名念佛,必定往生。
这个容易理解。

不虚者真实,真实者自然;
不虚假就是真实,不是假的,那就是真的;既然是真的,就自然有那个功能。如果是假的话,就没有自然的功能。钞票,如果是假的,能用吗?不能;如果是真的,一毛钱也能用。世间有真实的吗?世间没有真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是真实,只有阿弥陀佛才是自然。

三种自然
所谓不虚,就是“真实”,就是自然。《书信集》就提到三种自然:业力自然、愿力自然、无为自然。

冬去春来等喻
所谓自然,也叫法尔,法尔自然,就是不假借人为的造作,毫不勉强,自自然然有那种功能。所以,“自然”也叫作“法尔”,也叫作“任运”。就好像黑夜过了就是白天;冬天去了,春天就来;花开了,就会谢;人生了,就会死。

业力自然
三种自然当中,有一种是“业力自然”。譬如人有生老病死,乃至地球、宇宙当中的自然,其实都是我们凡夫众生业力所感召的。如果圆满五戒十善,就自然上生天堂,不必特别祈求,也不用再作其他的辅助、造作,这就是“业力自然”中的善业力自然。如果犯了五戒、造作十恶的话,就会直堕三恶道,无法违抗,因为它是自然,这是指凡夫的业力自然。

愿力自然
愿力自然,摄念佛人生于净土。
“愿力自然”也叫作“他力自然”。这个“愿”不是我们的愿,我们只有业,这个愿是指阿弥陀佛的佛愿,佛的本愿,所以叫作“愿力自然”。就像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一开始所讲的:

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
阿弥陀佛大愿业力这种愿的力量是自然性的,我们只要跟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就必然离开六道,必然往生极乐,必然快速成佛。

《无量寿经》说: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自致不退转”的“自”就是自然的意思。

“闻名欲往生”,由于弥陀本愿之力,我们听闻到了弥陀救度我们的六字洪名而称名愿往生,就自自然然会往生,而且现在也自自然然住于不退转之位,这叫作“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每个人只要信佛念佛,就必得往生,这是自自然然的,无有障碍,所谓“诸邪业系,无能碍者”。同时,在今生今世,就是凡夫菩萨格,就住于不退转,所以说“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无量寿经》也提到: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升道无穷极,易往而无人;

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
“自然之所牵”,名号的功能,自自然然能够使我们“横截五恶道”,必得超绝而往生安乐国,而且“升道无穷极”。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也说: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只要跟阿弥陀佛本愿力相应,就没有空过、白费的,都会往生弥陀净土而快速成佛。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观”就是“闻信”,“遇”可以说是称名念佛、称念的意思。因为称念佛名就跟弥陀的本愿力感应道交,跟弥陀的本愿力感应道交就能往生成佛,所以说“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昙鸾大师进一步发挥阿弥陀佛的本愿力,于《往生论注》说:

凡是生彼净土,及彼菩萨、人天所起诸行,皆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何以言之?若非佛力,四十八愿便是徒设。今的取三愿,用证义意。
也就是说,凡是能够往生到弥陀净土,以及往生到弥陀净土的菩萨、声闻、人天所起的种种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等功德,都是靠着阿弥陀佛的本愿力。若不是这样,四十八愿便没有意义了。

“的取三愿”所引用的三条愿,就是第十八愿、第十一愿、第二十二愿。意思是说,由于有第十八愿,使得十方众生能够称名而往生;由于有第十一愿,使得往生的众生都能当下得不退转,当下进入涅槃;由于有第二十二愿,使得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能到十方世界显现普贤之德。

“普贤”有三种含义:人普贤、理普贤、事普贤。“人普贤”就是指普贤菩萨这位菩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主人就是普贤菩萨。“理普贤”就是指我们一切众生的佛性。“事普贤”就是指成了佛之后倒驾慈航,显现菩萨身份到十方世界上供诸佛、下化众生。第二十二愿所讲的“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这个“普贤之德”是指事普贤,并不是指理普贤或普贤菩萨。

所以,有阿弥陀佛的愿力,使我们念佛就自然能够往生,自然能够成佛,自然能够广度众生。

昙鸾大师强调阿弥陀佛的愿力,强调他力,要我们“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知道弥陀的愿力可以依靠,我们就应该当信、当知、当行,不要自我设限。

前面曾引用善导大师的法语“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所谓“弘愿”,是和“要门”比较的,“要门”就是定善、散善。“定善”就是息虑凝心的十三定观,“散善”就是废恶修善的三福九品。法然上人就说:“如予者,不堪前之要门,故唯全凭弘愿也。”意思就是:“像我这样的法然,愚痴的法然、罪恶的法然,定善和散善我一点都学不来、做不到,毫不相应,只有全凭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称名念佛的救度。”论所有的众生,不管定善的众生、散善的众生、无定无散的罪恶众生,之所以能够往生,就像善导大师所讲的,“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若是要门的行人,必须有定善或者散善的回向,若没有定善或散善,他凭什么回向?没有东西可以回向,岂不是不能往生?可是如果就弘愿来讲,不管有定善、无定善,有散善、无散善,乃至罪恶凡夫,都可以往生。他所凭靠的是什么?是第十八愿的称名念佛。所以,善导大师就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意思是说:有定善也好,无定善也好,都要专称弥陀佛名,这才是一向,否则非一向。而我们净土宗的宗旨就是“信受弥陀救度,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广度十方众生”。净土法门是大乘法门,到了极乐净土自自然然就会广发菩提心,度十方众生。圣道门一定要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但我们凡夫发不起真正的菩提心,往往只是口头禅,空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