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乃至、下至

三、乃至、下至
“十念”“十声”,“乃至”“下至”之间含义的会通,前面是就第一个问答来研讨,现在就第二个问答,也就是“乃至”跟“下至”之间的关系来研讨。

从法然上人这两个问答,以及问答之后提出第十八愿的愿名,就可以体会出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几乎无以复加,达到了最高点。法然上人崇敬善导大师是弥陀所示现,善导大师的著作、解释法语,等同弥陀亲口所说。这种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对善导大师思想亦步亦趋的遵循,可以说古来唯有法然上人。

法然上人对善导大师的崇敬度,所谓“山川异域,风月同光”。善导大师在中国,法然上人在日本,隔着好几座大山、一片大海,可说是“山川异域”;善导大师是初唐的人,法然上人是宋朝的人,时间相隔四百五十年,可说是“风月同光”,同样的天空、同样的月亮、同样的光明,显示法然上人跟善导大师几乎是同一法体,是同流一脉血液,同一鼻孔出气。此由法然上人在这两个问答以及最后的结论就可体会得出来,令人非常感动。

乃至、下至——法然《选择集》“第三本愿章”以问答言(《法然上人全集》32页):
问曰:《经》云“乃至”,《释》云“下至”,其意如何?
这第二个问答主要在会通“乃至”与“下至”的意涵。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乃至十念”的“乃至”,善导大师解释为“下至十声”的“下至”;“至”是一样,但是“乃”跟“下”就不一样,到底它们的意思一不一样呢?其实是一样的,如果解释错误的话,罪过就很大。这样的解释,不但显示两者是一样的意思,而且让看的人更容易体会、了解,更能正确地把握第十八愿的意涵。

不过由于“乃至”与“下至”文字上不一样,恐怕有人会质疑,认为经典既然说“乃至”,怎么可以任意说“下至”呢?法然上人可以说对善导大师无比地崇敬、百分之百地依循,而且也极其维护善导大师。现在来看下面的回答。

(一)其意是一
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
这段问答之中有三:一是“总答”,二是“别答”,三是“结释”。别答也有二:先是直释——直接解释,再就是引例——引用例子作为证明。结释是结论性的解释。

首先总答,“答曰: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与第一个问答的语气是相同的。第一个问答是会通“念”跟“声”的关系,第一个回答就说“念声是一”;这里也一样说“乃至与下至,其意是一”。总的来说,“乃至”跟“下至”的意义一样,没有差别,不相违。

接下来别答。别答有二,第一个是直释,直接解释。

《经》云“乃至”者,从多向少之言也。多者,上尽一形也;少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
《释》云“下至”者,下者对上之言也。下者,下至十声、一声等也;上者,上尽一形也。
这里所说的“从多向少”“下者对上”,就是答中的第二,直接解释。

这里有两重,就是“从多向少”与“从少向多”,或“从上向下”与“从下向上”。所谓“乃至”,本来就有乃至多、乃至少、乃至下、乃至上这种含义,所以法然上人在这个直接解释当中,就把乃至的正面、反面都阐释出来。

接下来就引用例子。

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如是五神通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一一置“下至”之言,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
“上下相对之文,其例惟多”,也就是说“从上向下”“从下向上”引用这种相对性的经文例子也很多。

法然上人首先引用四十八愿当中的第五愿,就是“宿命通愿”。

“宿命通愿云:设我得佛,国中人天不识宿命,‘下至’不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这条愿中就有“下至”这个词。“那由他”也有人读作“挪修佗”,但是我们还是读“那由他”比较普遍化,不会混淆。

“如是五神通”,五神通就是第五愿的宿命通、第六愿的天眼通、第七愿的天耳通、第八愿的他心通、第九愿的神足通,五种神通。

“及以光明、寿命等愿中”,也就是光明无量愿跟寿命无量愿。

“一一置‘下至’之言”,每一愿都有“下至”这个词。

“是则‘从多至少、以下对上’之义也”,这就是“从多至少”以及“以下对上”的含义。因为“乃至”有“从多向少、以下对上”之意,而第十八愿中的“乃至”,正是“从多向少、以下对上”的含义。

例上八种之愿,今此愿“乃至”者,即是“下至”也,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
“例上八种之愿”,例如上面八种愿,就是五神通愿以及第十二愿光明无量愿、第十三愿寿命无量愿、第十四愿声闻无数愿,总共有八种愿,都有“下至”(第十四愿是用“乃至”),法然上人用这些愿来会通“乃至”跟“下至”的关系。

“今此愿‘乃至’者,即是‘下至’也”,以这几条愿来证明第十八愿的“乃至十念”也是“下至十念”的意思。

第三结释:

“是故今善导所引释‘下至’之言,其意不相违”,前面引用的一些根据,到了这里就作个结论,所以这里是“结释”——结论的解释。总之,善导大师引用前面几条愿所说的“下至”解释第十八愿的“乃至”,意思不但没有差别,而且让我们晓得“乃至”就是“从多向少”的“下至”。

善导大师将“乃至十念”解释为“下至十声”,这样就非常明确,好像一锤定音,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解释,不可能再有彼此矛盾或模棱两可的空间。

(二)显一多不定
此释显示一多不定、一多包含,上包一形,下包一念。
善导大师的解释以及法然上人这两个问答,就显示出一跟多是不定的,它既不是只限于一念,也不是只限于多念,因为“乃至”是包含着一跟多,也就是说,向上包含一形,一辈子念佛,向下包含一念的念佛。说清楚一点就是:平生之机就上尽一形地念佛,临终之机就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地念佛。

所以,“乃至”这两个字显示一多不定,同理,“下至”的反面也涵盖了“上至”,“下至”是从上向下,那反面就有从下向上的含义。

故《往生礼赞》言(《圣教集》855、859、916页):
上尽一形,下至一念。
《往生礼赞》有“上尽一形”,也有“下至一念”,但这两句并不是在一起的,不过引用在一起意义也通。譬如《往生礼赞》“光号摄化之文”就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这里就有“上尽一形”。

另外,“念佛必生之文”就说:

若有众生称念阿弥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
“下至十声,乃至一声、一念等,必得往生”,也就是说,乃至临终之机下至一声、一念,也必定能够往生。

因此,“乃至十念”就涵盖“平生之机上尽一形地念佛,临终之机下至一念地念佛”。比较明显的另一段法语就是《观经疏·散善义》中的“念佛延促之文”。“念佛延促之文”说:

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或从一念、十念,至一时、一日、一形。大意者:一发心以后,誓毕此生,无有退转,唯以净土为期。
这段法语第一句就直接用“上尽一形,下至一日、一时、一念等”。

“乃至”跟“下至”都是省略多数的词汇,把中间的省略掉,没有谈;但不是不去谈它,而是涵盖,用“上”跟“下”来涵盖中间的。不过,“乃至”跟“下至”有宽和狭的不同。

“乃至”这个词的含义比较宽广,有“兼上下略中”“举初后略中”,也就是“兼两略中”,以及从多向少、从少向多、从下向上、从上向下的意思,含“兼”和“通”,所以比较宽广。“兼”就是兼上面的内容与下面的内容,省略中间的,但是它却是整个都相通。“下至”就比较局限于从上向下,含义就比较狭窄。同时,“乃至”必定有“下至”的意涵,可是“下至”未必有“乃至”的意涵。就有这些差别。

就《无量寿经》上下两卷来看,“乃至”这个词共出现二十二处,上卷有十四处,下卷有八处。

“举初后略中”,就是举出前面以及后面,虽然省略中间,但意涵却是包含中间。譬如《无量寿经》下卷“胎化段”说“明信佛智,乃至胜智”,这就是举初后略中,举出第一个“佛智”和最后一个“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中间用“乃至”来省略、包含。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明信弥陀的五种智慧:第一佛智,第二不思议智,第三不可称智,第四大乘广智,第五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五智当中,只提出最初和最后一个,所以说“明信佛智,乃至胜智”。

或“从少向多”,譬如“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这是从少向多。

或“从多向少”,譬如“乃至少功德者”,就是说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乃至只是少功德也可以,这就是“乃至少功德者”。

或“从下向上”,譬如“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

或“从上向下”,刚刚所谈的法然上人所引用的几个愿也都是从上向下。

善导大师就第十八愿之意,而取“从多向少”的解释。

还有《阿弥陀经》的“若一日……若七日”,和乃至一日、乃至七日,意思是一样的,这是从少向多。

总结“乃至”这两个字的内涵,就有四意:一多包容、总摄多少、从多向少、兼两略中。其中一多包容、总摄多少是就横的方面来解释,也就是从数量上来解释;从多向少、兼两略中是就竖的方面来解释,也就是从时间上来解释。